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氧对世居高原藏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和NO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世居高原藏族人静脉血ET和NO含量和缺氧对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ET和NO水平的影响,以期从胎儿生长发育的角度探讨人类高原适应的机制.方法: 分别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和Greiss法测定世居高原藏族、移居高原汉族和平原汉族人静脉血ET和NO含量.体外培养世居高原藏族和移居高原汉族新生儿UVECs,分为4组:①世居高原藏族人UVECs常氧组(TC);②世居高原藏族人UVECs缺氧组(TH);③移居高原汉族人UVECs常氧组(HC);④移居高原汉族人UVECs缺氧组(HH),收集培养上清液测定ET和NO含量.结果: 世居高原藏族人静脉血NO水平显著高于移居高原汉族人,而ET水平显著低于移居高原汉族人.体外低氧(0.5% O2)条件培养12 h和24 h时,TH组ET浓度显著低于HH组,而HH组与TH组和HC组与TC组相应时间点之间的NO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缺氧时世居高原藏族人UVECs ET分泌增高的程度较低,可能有助于保持相对低的血管张力,有利于胎儿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无氧代谢阈值(AT)的影响,本研究采用Wasserman无创性方法,分别测定了11名新兵在平原(四川淮口,海拔500m)和经空运进驻高原 (西藏错那,海拔4370m)后的第3、5、7和14天的AT。结果表明:新兵进驻高原后AT由平原的813.6±147.4kg·m/min降低到395.5±194.5 kg·m/min(P<0.01);高原低氧引起AT的降低幅度与受试者平原AT的高低呈正相关(r=0.933,P<0.01);进驻高原后第3、5、7天AT维持在较低水平,随后呈上升趋势。但移居高原1年战士的AT仍低于平原水平(P<0.05)。提示,高原低氧能够显著地降低机体的AT,并且AT越高的个体进驻高原后受低氧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高海拔对流量-容积曲线和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原人长期移居高原环境对慢性低氧的通气适应,国内外学者研究甚多,一致认为主要是由于低氧刺激引起的过度通气来实现。而通气适应的力学机制国内研究甚少。本工作对昭觉地区(海拔2200m)从青少年到成年的世居彝族和移居汉族进行肺通气功能观察,初步探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急性低氧时藏系绵羊(Ovis aries)的血气特点,揭示其低氧适应机制,将7只雄性藏系绵羊和5只雄性移居绵羊分别置于高低压氧舱内,测定模拟海拔0、2 300和4 500 m时各动物清醒状态下的血气指标。用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使用血气分析仪和EG7血样板,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的血气指标,按Ficks方法计算氧耗量。结果显示,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藏羊和移居羊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o2)、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都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血红蛋白浓度(Hb)、血液pH、心输出量及氧耗量虽无明显的差异性改变,但它们在4 500 m处的绝对值是增加的。在相同海拔,藏羊的Hb明显低于移居羊(P<0.05),4 500 m时藏羊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组织摄氧量显著高于移居羊(P<0.05)。表明藏羊在急性低氧时表现出的高Sao2及高组织摄氧量,低Hb、低pH是它适应高原低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兵供氧器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对高原移居青年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心率(HR)的影响及其应用效果。方法:10名高原移居青年受试者采用单兵供氧器,鼻吸式吸氧10 min,检测吸氧前、吸氧后安静时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同时观察单兵供氧器的高原现场应用情况。结果:受试者使用单兵供氧器吸氧后的心率分别为(81.80±4.47)b/min低于吸氧前的(88.80±6.55)b/min(P0.01)。给予单兵供氧器吸氧后受试者的血氧饱和度为(93.80±1.23)%低于吸氧前的(87.40±3.69)%(P0.01),单兵供氧器的供氧时间平均为(29.6±2.7)min,供氧连续且使用正常。结论:单兵供氧器在高原移居青年受试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明显降低心率和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6.
低氧低二氧化碳对大鼠脑血流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正中  钟凯声 《生理学报》1994,46(3):273-280
低氧下脑血流与急性高原病有关,许多研究已证明,低氧不适应者的CBF明显高于低氧适应者,而高原世居者则低于海平正常值。低氧下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有对抗低氧扩血管及降低CBF的作用。因此研究低氧下低PaCO2对CBF的调节作用对于研究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及其机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目的:(1)揭示低氧下低PaCO2与CBF之间的关系;(2)通过增加通气量使PaCO2下降至合适水平,以保护脑血流维持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高原低氧(海拔3300米)对高原鼠兔、移居高原大鼠、急进高原大鼠的肺泡Ⅱ型细胞及表面活性物质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高原鼠兔肺占体重的百分比低于移居高原大鼠(P>0.05)和急进高原大鼠(P<0.001)。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急进高原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微绒毛减少,线粒体变性肿胀,板层体排空、合成减少。而高原鼠兔未出现上述超微结构改变。移居高原大鼠的微细结构变化介乎于高原鼠兔与急进高原大鼠之间。  相似文献   

8.
家兔缺氧后脑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雄性青紫蓝家兔32只,随机分为急性缺氧组(模拟海拔5000m,2h)、低氧适应组(模拟海拔5000m,2周)和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海平和模拟缺氧后大脑皮层、下丘脑和海马三个部位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急性缺氧组所测三个部位的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海平对照均有增高,其中下丘脑的含量自对照的12.1±1.1ng/g增至21.1±2.9ng/g(p<0.05),海马的含量自35.7±2.6ng/g增至45.9±1.7ng(p<0.01)。适应组三个部位的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虽略高于对照,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前人报道的在相应低氧条件下脑血流变化规律是吻合的。因此我们推测血管活性肠肽在缺氧条件下对脑血流的调节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海拔低氧环境暴露广泛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以往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类颜色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模拟高海拔环境和急性暴露于高海拔环境,鲜有对长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的移居者和世居者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最小变化法比较汉族平原居住者(30名)、汉族移居高海拔区时间满2年者(30名)、高海拔藏族世居者(28名)的红、绿、蓝、黄4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观察其受海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高海拔暴露对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蓝色和红色差别阈限影响最显著,对蓝色差别阈限影响显著大于红色,而对绿色差别阈限产生的影响仅发生于世居者。研究提示,血液供应量与高原环境暴露导致视觉颜色加工选择性改变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高海拔低氧环境暴露广泛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以往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类颜色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模拟高海拔环境和急性暴露于高海拔环境,鲜有对长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的移居者和世居者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最小变化法比较汉族平原居住者(30名)、汉族移居高海拔区时间满2年者(30名)、高海拔藏族世居者(28名)的红、绿、蓝、黄4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观察其受海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高海拔暴露对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蓝色和红色差别阈限影响最显著,对蓝色差别阈限影响显著大于红色,而对绿色差别阈限产生的影响仅发生于世居者。研究提示,血液供应量与高原环境暴露导致视觉颜色加工选择性改变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