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非典型增生(DYS)→胃癌(GC)五个不同阶段临床和胃镜表现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上述GC发生五个不同阶段的患者各50例,详细询问其临床症状,记录胃镜下表现,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组织学检查及H.pylori培养等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1)CSG和GC的临床表现分别以上腹胀和早饱、体重减轻为主,其他阶段均以上腹痛为主;(2)CSG、CAG和GC的胃镜下表现依次以疣状隆起及糜烂、黏膜变薄及血管显露、巨大溃疡及出血为多见,而IM和DYS均以直径小于2 cm的溃疡为多见(P0.05);(3)H.pylori感染:从CSG→GC不同阶段,H.pylori感染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0%、78%、62%、56%和36%,P0.05);临床表现中上腹痛及纳差H.pylori感染率高,早饱H.pylori感染率低(P0.05);不同胃镜下表现中溃疡H.pylori感染率最高(P0.05)。结论体重减轻可作为胃癌警示信号,胃镜下巨大溃疡及出血以GC多见;H.pylori感染率与GC发生阶段呈负相关,临床表现为上腹痛、纳差,及胃镜下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miR-551b、miR-124a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GC)患者胃黏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探讨miR-551b、miR-124a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及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本院肿瘤科与消化科住院的患者120例,其中CSG患者40例,CAG患者40例,GC患者40例。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研究对象胃黏膜组织中miR-551b、miR-124a表达水平,分析miR-551b、miR-124a水平与H.pylori感染及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C组患者胃黏膜组织中miR-551b、miR-124a表达水平低于CSG组、CAG组(P<0.05),CSG、CAG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感染GC患者胃黏膜组织中miR-551b、miR-124a表达水平低于H.pylori阴性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TNM分期为Ⅲ~Ⅳ、浸润深度为T3-T4、有淋巴结转移的GC患者胃黏膜组织中miR-551b、miR-124a表达量低于高分化、TNM分期为Ⅰ~Ⅱ、浸润深度为T1-T2、无淋巴结转移的GC患者(P<0.05)。miR-551b、miR-124a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miR-551b、miR-124a在GC患者胃黏膜组织中低表达,且在H.pylori阳性感染患者中低表达,检测miR-551b、miR-124a表达水平可能在H.pylori感染所致胃黏膜组织癌变过程中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病灶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病理特征、凋亡侵袭基因、PI3K/AK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间经胃镜检查、病灶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胃癌的患者117例作为胃癌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明确无恶性病变的志愿者100例为非胃癌组。检测两组对象H.pylori阳性情况并进一步分为Hp阳性组(n=59)和Hp阴性组(n=58)。对比不同H.pylori感染情况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病灶组织中凋亡侵袭基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差异。结果 胃癌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非胃癌组(P0.05)。H.pylori阳性组中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为Ⅲ~Ⅳ期、组织分化程度为低—中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患者胃癌病灶中凋亡相关基因p53、Bax的表达量低于Hp阴性组,Survivin、Bcl-2的表达量高于Hp阴性组;侵袭相关基因BOP1、MUC17、SIRT2 mRNA的表达量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患者胃癌病灶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PI3K和AKT的表达量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 胃癌合并H.pylori感染者的病情相对较重,可能与H.pylori能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影响癌细胞相关凋亡及侵袭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类型中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基因),探讨H.pylori、Cag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以及H.pylori、CagA基因导致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及血清H.pylori CagA抗体检测胃癌患者H.pylori,应用PCR检测胃癌组织中H.pylori CagA基因。结果胃癌组织中随活检部位不同,H.pylori检出率也不同,以胃窦部检出率最高为76.9%,与胃体大弯侧、胃角和贲门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5),胃体大弯侧、胃角与贲门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5),胃底与贲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窦部癌的CagA检出率(85.6%)最高,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5),胃角胃癌CagA检出率显著高于胃体大弯侧和贲门胃癌(P0.005)。高分化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73.1%,低分化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44.1%,二者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肠型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76.7%,弥漫型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33.3%,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胃癌CagA检出率为26.3%,低分化胃癌CagA检出率为80.0%,二者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肠型胃癌CagA检出率为80.4%,弥漫型胃癌CagA检出率为57.1%,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类型中胃癌组织中H.pylori和CagA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对探讨胃癌的发生及胃癌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o-atrophic gastritis,NAG)→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非典型增生(dysplasia,DYS)→胃癌(gastric cancer,GC)五个不同阶段miR-1、miR-20a、miR-34a、miR-423-5p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收集胃镜及病理证实的上述胃癌发生五个不同阶段且H.pylori感染的患者(依次为44、47、43、50、45例),胃癌无H.pylori感染者46例,胃黏膜正常(normal gastric mucose,NGM)63例的血清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无H.pylori感染者miR-1、miR-20a、miR-34a、miR-423-5p表达。结果 H.pylori感染NAG→GC不同阶段,miR-1、miR-20a、miR-34a、miR-423-5p表达逐渐升高(P0.05),GC阶段最高,miR-1、miR-20a CAG→GC阶段均高于NGM (P0.05),与NG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程度与GC发生阶段呈正相关(P0.001);GC组H.pylori感染者较无H.pylori感染者miR-1、miR-20a、miR-34a、miR-423-5p表达升高(P0.05)。结论 H.pylori感染CAG→GC阶段miR-1、miR-20a、miR-34a、miR-423-5p表达升高,向胃癌演进中呈逐渐升高趋势,miR-1、miR-20a、miR-34a、miR-423-5p高表达可能是H.pylori感染后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miR-1、miR-20a、miR-34a可作为诊断早期胃癌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前期阶段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阳性和阴性患者胃黏膜组织中DNA损伤标志物γH2AX及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修复关键蛋白MRE11、Rad51、CtIP表达水平,评价H.pylori感染在胃癌前期阶段对HR精确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行胃镜及病理检测的165例H.pylori阳性和阴性患者,取胃黏膜上皮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更新的悉尼标准,划分病理类型。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pylori和DNA损伤标记蛋白及HR修复关键蛋白表达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黏膜上皮细胞中γH2AX的表达,在CSG、CAG和IM阶段,H.pylori阳性组表达高于阴性组(Mann-Whitney U=1116.5,P=0.001;Mann-Whitney U=185.0,P=0.018;Mann-Whitney U=214.5,P=0.041),在Dys阶段,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35.5,P=0.964);MRE11的表达,在CSG、CAG阶段,H.pylori阳性组表达高于阴性组(MannWhitney U=1117.0,P=0.001;Mann-Whitney U=201.0,P=0.002),在IM、Dys阶段,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171.0,P=0.568;Mann-Whitney U=41.5,P=0.616);Rad51的表达,在CSG、IM阶段,H.pylori阳性组表达低于阴性组(Mann-Whitney U=490.0,P=0.002;Mann-Whitney U=73.0,P=0.007),在CAG、Dys阶段,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101.0,P=0.404;Mann-Whitney U=24.0,P=0.291);CtIP的表达,在CSG、IM阶段,H.pylori阳性组表达低于阴性组(Mann-Whitney U=593.0,P=0.044;Mann-Whitney U=58.5,P=0.001),在CAG、Dys阶段,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84.0,P=0.136;Mann-Whitney U=18.5,P=0.102)。结论在胃癌前期发展阶段,H.pylori感染导致人体胃上皮细胞DNA损伤,却抑制部分HR修复通道关键蛋白表达,从而可能抑制精确的HR修复,增加细胞恶变几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胃癌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1290(miR-1290)、微小核糖核酸-134(miR-134)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基因、侵袭基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2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胃癌组(n=84)和Hp阴性胃癌组(n=42),另同期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组织中miR-1290、miR-134、增殖基因[磷脂酰肌醇3催化亚基A(PIK3CA)、C-myc癌基因(c-myc)]和侵袭基因[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Twist)、N钙黏素(N-cad)]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Hp阳性胃癌组织miR-1290、miR-134与肿瘤增殖PIK3CA、c-myc和侵袭基因Twist、N-cad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p阳性胃癌患者miR-1290、miR-134表达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miR-1290、miR-134表达与Hp阳性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Hp阳性胃癌组患者癌组织miR-1290表达高于Hp阴性胃癌组癌组织及对照组胃粘膜组织,miR-134表达低于Hp阴性胃癌组癌组织及对照组胃粘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胃癌组织中miR-1290表达与增殖基因PIK3CA、c-myc和侵袭基因Twist、N-cad 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r=0.620~0.725,均P<0.05),miR-134与增殖基因PIK3CA、c-myc和侵袭基因Twist、N-cad 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r=-0.670~-0.784,均P<0.05)。不同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Hp阳性胃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290、miR-134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p阳性胃癌组患者中,miR-129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8.78%(20/41),75.61%(31/41)。miR-1290高表达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miR-1290低表达组(Log rank χ2=6.366,P= 0.012)。miR-134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2.86%(18/42),82.50%(33/40)。miR-134低表达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miR-134高表达组(Log rank χ2=10.640,P=0.001)。结论:Hp阳性胃癌组织miR-1290表达增加,miR-134表达降低,两者可能通过促进肿瘤增殖和侵袭基因的表达,导致肿瘤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HER2基因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对临床诊疗的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确诊的胃癌患者110例,检测患者胃癌组织中的HER2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ER2基因扩增与P53蛋白表达与病理关系间的关系。结果:HER2基因扩增率为17.3%(19/110),HER2蛋白表达率为42.7%(47/110),P53蛋白表达率为58.2%(64/110),其中HER2蛋白表达3+、2+者HER2基因的扩增比例分别为3/4、6/9与1+表达者的3/16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基因扩增和P53蛋白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以及浸润程度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ER2基因扩增与P53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和P53蛋白协同表达,促进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突变型P53基因(m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肠粘膜中mP53、PC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结直肠癌中mP53阳性表达率65.0%,PCNA阳性表达率78.3%,20例正常肠粘膜中mP53、PCNA表达均为阴性(P<0.05)。mP53和PCNA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组、浆膜层浸润组、淋巴结转移组均较高(P均<0.05)。m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mP53和PCNA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均增高,二者与结直肠癌病理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胃癌细胞中幽门螺杆菌(Hp)毒素蛋白CagA诱导的蛋白差异表达及其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用Hp感染胃癌细胞系SGC 7901和AGS及用含CagA基因的表达载体稳定转染SGC 7901细胞, 构建3组实验模型.提取各组细胞的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筛选3组重叠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进行质谱鉴定.共获得13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质73个,下调蛋白质62个. 鉴定出1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 其中有6个差异表达蛋白是首次发现,它们主要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等.最后定量检测了这10个差异表达蛋白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发现有4个基因高表达和1个基因低表达. 本结果将为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癌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ZH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和革兰染色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EZH2蛋白的表达和Hp-L型的感染情况;(2)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EZH2的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EZH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EZH2表达水平升高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RT-PCR显示,肿瘤组织、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EZH2表达量差异明显(P<0.01)。胃癌组Hp-L型检出率78.8%(63/80)与对照组23.3%(7/3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73.8%(59/80)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检出阳性率为71.3%(57/80);癌组中Hp-L型感染阳性组的EZH2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P<0.05),且Hp-L型阳性率和EZH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0,P<0.05)。结论 EZH2蛋白和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增加,且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40例切缘正常胃粘膜组织(对照组)中FAK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革兰染色法检测Hp-L型的感染情况;(2)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FAK的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FAK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FAK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RT-PCR显示,肿瘤组织、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FAK表达量差异明显(P0.01)。胃癌组Hp-L型检出率72.5%(87/120)与对照组37.5%(15/4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65.0%(78/120)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检出阳性率为69.2%(83/120);胃癌组中Hp-L型感染阳性组的FAK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P0.05),且Hp-L型阳性率和FAK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1,P0.05)。结论FAK蛋白和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增加,且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病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在发病中的可能免疫致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1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胃癌前病变和20例胃癌患者血清IFN-γ及IL-4的含量。比较H.pylori阳性3组患者之间、H.pylori阳性与阴性各相应组患者之间血清2种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 H.pylori阳性的浅表性胃炎组、胃癌前病变组及胃癌组血清IL-4含量随病变的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的3组血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与阴性的各相应组血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的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与H.pylori阴性的相应组血清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的浅表性胃炎组血清IL-4含量较H.pylori阴性的浅表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抑制Th2型免疫应答,导致H.pylori感染持续存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部病变进展过程中,可能存在Th1型应答向Th2型应答漂移,与胃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HPV16感染对iNOS、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检测HPV16、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P53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共检测了52例乳腺癌和16例乳腺良性瘤HPV16、iNOS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HPV16和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瘤组。统计分析表明,iNOS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HPV感染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HPV16感染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其致癌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iNOS表达增加,产生NO,诱导p53基因突变,从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糜烂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的胃镜患者,根据胃窦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诊断出的105例糜烂性食管炎,观察幽门螺杆菌阴阳性的发生率和病变程度,选择中度糜烂性食管炎分别予以质子泵抑制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加抗生素治疗,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HP阴性组在重度EE上较HP阳性组多,而轻、中度刚好相反(P〈0.05);治疗1组和治疗2、3组在总有效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2组和治疗3组的总有效率则无差异性(P〉0.05),但是治疗2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治疗3组,在显效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HP感染不是造成糜烂性食管炎的病因,Hp感染能减轻糜烂性食管炎粘膜损伤程度并增强抑酸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敏感性高血压形成和心肌细胞损害产生的机制。方法以辣椒辣索损伤Wistar大鼠感觉神经,饲喂高盐饲料,建立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组织iNOS活性和NO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eNOS、iNOS蛋白表达;RT.PCR检测心肌eNOS、iNOSmRNA的表达。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结束时各组比较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2、3、4周时,辣椒辣素高盐组鼠尾收缩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辣椒辣素高盐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细胞核排列不整齐;心肌iNOS、NO水平升高(P〈0.05);eNOS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eNOSmRNA表达减少(P〈0.01);iNOS蛋白表达和iNOS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凋亡细胞数升高(P〈0.05)。结论eNOSmRNA和蛋白的低表达与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形成相关。iNOS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及iNOS活性升高使心肌组织局部产生大量NO。NO可能使得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型感染以及Ezrin的表达情况,探讨Hp-L型、Ez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1)应用革兰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40例对照组织中的Hp-L型感染情况。(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3)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与其相对应的30例远端切缘正常组织中Ezrin mRNA的表达。结果 (1)胃癌组中革兰染色L型的检出率为80.00%(64/80)、免疫组化Hp-L型阳性率81.25%(65/80),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80例胃癌组织中Hp-L型阳性(即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和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的病例数为56例,其阳性率为70.00%;对照组中革兰染色L型检出率为22.50%(9/40),免疫组化Hp-L型阳性率40%(16/40)二者检测结果也具有一致性(P0.05)。40例对照组织中Hp-L型阳性例数为9例,其阳性率为22.50%。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癌组Hp-L型感染阳性率仅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3)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显示胃癌组中Ezrin mRNA及Ezri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经统计学分析发现Ezrin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4)胃癌中Hp-L型阳性组的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71.43%(40/56)高于Hp-L阴性组54.17%(13/24)(P0.05),且Hp-L型阳性和Ezrin蛋白阳性呈正相关(r=0.456,P0.05)。结论 Hp-L型感染阳性率和Ezrin表达阳性率在胃癌中均较高,二者可能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8.
胡海燕  吴琍  侯琳 《生物磁学》2009,(20):3921-3923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发生甲状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3例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基因的酪氨酸激酶区(TK)的表达进行分析,并设30例单纯乳腺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组。结果:(1)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测率达57.6%(19/33),单纯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30%(9/30),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病变乳腺组织中RET-TK阳性检出率为10%(2/20)。三组的阳性率差别分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lt;0.05)。(2)RET-TK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ER情况相关(P&lt;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等病理学特征无关(P&gt;0.05)。结论:RET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与乳腺、甲状腺多原发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U0126对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戒断症状和痛敏行为以及脊髓神经元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吗啡依赖及戒断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依赖组、戒断组(戒断1h)、U0126组,分别作行为学评分(n=8)、免疫组织化学(n=6)和免疫印迹检测(n=4)。结果:①鞘内注射U0126可明显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戒断组戒断症状评分为28.6±4.89,U0126组为22.5±4.09(P〈0.05);戒断组TEA评分为13.5±2.55,U0126组为10.0±2.76(P〈0.05);②鞘内注射U0126可明显减少L5节段脊髓背角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U0126组为287±54,低于戒断组(380±71,P〈0.05);③U0126组nNOS和i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分别为180±32、10.8±2.8,均低于戒断组(239±45,16.8±5.1,P〈0.05),两给药组脊髓NOS蛋白的表达也显著减少。结论:MEK抑制剂能减轻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的戒断症状和在脊髓水平抑制NOS的表达,表明ERK可能参与调控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P-AKT(或称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和P-gp(P-glycoprote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卵巢上皮癌组织、3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AKT、P-gp的表达。结果(1)P-AKT、P-gp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61.7%、50.0%)高于其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13.3%、1.7%;6.7%、0),P0.05。(2)P-AKT和P-gp的异常表达均与卵巢癌的FIGO分期相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无关。(3)P-AKT和P-gp蛋白的过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26,P0.05)。(4)P-AKT、P-gp阳性组的复发率(51.4%、73.3%)高于其阴性组的复发率(26.9%、30.8%),P0.05。P-AKT、P-gp阳性组的生存率(62.2%、56.7%)低于其阴性组的生存率(91.3%、90.0%)P0.05。结论:P-AKT、P-gp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展及预后有关。P-AKT可能通过作用于其下游的P-gp蛋白促进卵巢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及对化疗药物的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