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血清转铁蛋白(TRF)与老年髋部骨折(HF)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PWH)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252例接受手术治疗老年HF患者,根据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为PWH组(n=27)和非PWH组(n=225)。收集患者基础资料、术前PNI和血清TR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NI和血清TRF水平对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预测价值。结果:252例老年HF患者术后出现27例PWH,其中24例切口长时间不愈合,3例切口裂开。与非PWH组比较,PWH组体质量指数(BMI)和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LC)、PNI、血清TRF水平更低,糖尿病比例和术中出血量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 kg/m2(OR=0.648,95%CI:0.457~0.919)、PNI(OR=0.954,95%CI:0.932~0.976)、血清TRF(OR=0.484,95%CI:0.307~0.761)升高是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保护因素,糖尿病(OR=2.651,95%CI:1.182~5.948)、术中出血量增加(OR=1.013,95%CI:1.005~1.021)是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NI和血清TRF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70、0.871,灵敏度分别为70.37%、55.56%、92.59%,特异度分别为80.65%、85.81%、70.32%。二者联合预测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AUC大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术前PNI和血清TRF水平降低是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甘油三酯(TG)、5-羟色胺(5-HT)与精神分裂症(SZ)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并分析SZ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血清IL-6、TG、BDNF、5-HT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SZ患者作为SZ组,根据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有攻击行为组31例和无攻击行为组81例,另选取同期4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IL-6、BDNF、TG、5-HT水平,中文版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认知功能。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SZ患者血清IL-6、BDNF、TG、5-HT水平与MCCB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Z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BDNF、TG、5-HT水平对SZ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价值。结果:SZ组血清IL-6、TG水平高于对照组,BDNF、5-HT水平和MCC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Z患者血清IL-6、TG水平与MCCB评分呈负相关(r/rs=-0.569、-0.528,均P<0.001),BDNF、5-HT水平与MCCB评分呈正相关(r/rs=0.587、0.60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NSS总分增加(OR=1.958,95%CI:1.035~3.704)、IL-6升高(OR=1.015,95%CI:1.041~1.172)、TG升高(OR=1.007,95%CI:1.023~1.135)为SZ患者攻击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MCCB评分增加(OR=0.911,95%CI:0.848~0.979)、BDNF升高(OR=0.792,95%CI:0.656~0.955)、5-HT升高(OR=0.979,95%CI:0.965~0.994)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IL-6、BDNF、TG、5-HT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SZ患者攻击行为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0.754、0.750、0.748、0.920,四项联合预测SZ患者攻击行为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SZ患者血清IL-6、TG水平升高和BDNF、5-HT水平降低与认知功能障碍和攻击行为有关,血清IL-6、BDNF、TG、5-HT水平可作为SZ患者攻击行为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比值、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乳酸脱氢酶(LDH)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因胸痛来我院检查并收治的185例患者,根据检查结果是否为CHD分为CHD组(120例)和对照组(65例),根据Gensini评分将CHD组分为轻度狭窄亚组36例、中度狭窄亚组55例、重度狭窄亚组29例。入院后检测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及AL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CHD患者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ALP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及ALP水平对CHD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和血清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B、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ALP水平升高,HDL-C、ApoA1水平降低(P<0.05)。轻度、中度、重度狭窄亚组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及ALP水平依次升高(P<0.05)。CHD患者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ALP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ALP水平升高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及ALP水平联合预测CHD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ApoB/ApoA1比值、TG/HDL-C比值、LDH、ALP水平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且联合预测CHD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产检的妊娠24~28周孕妇147例,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分为GDM组(n=86)和非GDM组(n=61)。其中GDM组根据新生儿结局分为不良组(n=21)和良好组(n=65)。对比非GDM组、GDM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及新生儿结局情况。对比不良组和良好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DM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GDM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均高于非GDM组(P<0.05)。GDM组的不良新生儿结局总发生率高于非GDM组(P<0.05)。不良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均高于良好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GDM患者不良新生儿结局与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分娩前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FPG偏高、孕前BMI偏高、2hPG偏高、分娩前BMI偏高、HOMA-IR偏高、FGF2偏高、FINS偏高、FGF21偏高、FGF23偏高均是GDM患者不良新生儿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GDM患者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升高,其与年龄、孕前BMI、分娩前BMI、FPG、2hPG、FINS、HOMA-IR偏高均是导致GDM患者不良新生儿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危险因素并探讨Braden评分和经皮氧分压(TcPO2)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ICU 45例发生PI患者为PI组,另选取ICU 45例未发生PI患者为非PI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Braden评分及TcPO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Braden评分、TcPO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CU患者发生P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raden评分与TcPO2对ICU患者PI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PI组年龄大于非PI组,机械通气比例和体温高于非PI组,住院时间长于非PI组,血清白蛋白、Braden评分、TcPO2低于非P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OR=1.100,95%CI:1.003~1.206)、体温上升(OR=1.217,95%CI:1.014~1.460)、住院时间延长(OR=1.240,95%CI:1.049~1.467)、Braden评分下降(OR=1.950,95%CI:1.312~2.898)、TcPO2下降(OR=1.128,95%CI:1.053~1.209)为ICU患者发生P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raden评分和TcPO2单独与联合预测ICU患者PI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5、0.794、0.898,Braden评分联合TcPO2预测ICU患者PI发生风险的AUC大于二者单独预测。结论:年龄增长、体温上升、住院时间延长、Braden评分下降、TcPO2下降是ICU患者发生PI的危险因素,Braden评分、TcPO2对ICU患者PI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及血清klotho、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分析血清klotho、FGF表达与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As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1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颈动脉As发生情况,检测血清klotho、FGF水平。结果:154例腹膜透析患者患者中,颈动脉As发生率为51.16 %;发生颈动脉As患者的血清klotho水平低于未发生患者,血清FGF水平高于未发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腹膜透析患者血清klotho水平与FGF水平呈负相关(r<0,P<0.001);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klotho低表达、血清FGF过表达均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As的影响因素(OR>1,P<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klotho、FGF预测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As风险的AUC均>0.80。结论: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As的发生可能与血清klotho低表达、血清FGF过表达有关,建议临床通过检测患者血清klotho、FGF水平,预测颈动脉As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叶酸(FA)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发病的关系,分析联合SAA、TSP-1、FA检测对URS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URSA患者(URSA组)和同期于我院产科产检的102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检测血清SAA、TSP-1、FA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RSA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AA、TSP-1、FA联合对URSA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URSA组血清SAA、TSP-1水平高于对照组,F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RSA组年龄≥35岁、有吸烟史、饮酒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生殖道感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体质量指数、URSA家族遗传史、职业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饮酒史、生殖道感染以及血清SAA、TSP-1水平较高是URSA发生的危险因素,而FA水平较高是URS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AA、TSP-1、FA预测URSA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719、0.670,而三项指标联合检测预测URSA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72,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URSA患者血清SAA、TSP-1水平增高,FA水平降低,且与URSA的发生有关,联合检测血清SAA、TSP-1和FA对URSA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本文拟探讨遗传预测的循环亚油酸水平与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联。方法: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研究方法,选择与亚油酸相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t Variables, IVs),评估遗传预测的循环亚油酸水平与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联。结果: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 IVW)分析结果显示,遗传预测的循环亚油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存在显著正相关(OR=1.32, 95% CI: 1.09-1.61, P=0.005);循环亚油酸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之间无因果关联 (OR=1.18, 95% CI: 0.63-2.23, P=0.602)。循环亚油酸水平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存在显著负相关(OR= 0.55, 95% CI: 0.39-0.77, P=0.001)。循环亚油酸水平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不包括脑、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之间无显著的因果关联(OR=0.99, 95% CI: 0.81-1.21, P=0.916)。结论:遗传预测的循环亚油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动脉硬化存在因果关联,亚油酸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作用值得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D)、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与性激素和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97例POI患者(POI组),另选取同期54名体检健康女性(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缪勒管激素(AMH)]、氧化应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25-OH-VD、DBP、SIRT1水平。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OI患者血清25-OH-VD、DBP、SIRT1与性激素、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25-OH-VD、DBP、SIRT1与POI的关系。结果:POI组FSH、LH、MDA、DBP水平高于对照组,E2、AMH、SOD、GSH-Px、25-OH-VD、SIR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POI患者血清25-OH-VD、SIRT1与FSH、LH、MDA呈负相关,与E2、AMH、SOD、GSH-Px呈正相关(P<0.05);血清DBP与FSH、LH、MDA呈正相关,与E2、AMH、SOD、GSH-Px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25-OH-VD(OR=0.825,95%CI:0.741~0.919)、SIRT1(OR=0.872,95%CI:0.810~0.938)是POI发生的保护因素,DBP(OR=1.173,95%CI:1.074~1.282)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POI患者血清25-OH-VD、SIRT1水平下调,DBP水平上调,与性激素和氧化应激相关,可能成为POI的辅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评估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血管钙化(VC)情况,分析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测定对VC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维持性PD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VC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维持性PD患者VC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clerostin、FGF-23单独及联合测定对VC的预测价值。结果:103例维持性PD患者中有69例(66.99%)存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VC。根据是否出现VC进行分组,其中VC患者69例(VC组),未出现VC患者34例(无VC组)。与无VC组患者相比,VC组年龄、合并糖尿病人数占比、血清sclerostin、FGF-23、血钙(Ca)水平明显更高,透析时间明显更长,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更低(P<0.05)。透析时间≥32月、年龄≥55岁、合并糖尿病、血清FGF-23≥80 pg/mL、Ca≥1.3 mmol/L、血清sclerostin≥7 ng/mL是维持性PD患者并发VC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clerostin、FGF-23的曲线下面积(AUC)(0.95CI)分别为0.783(0.691~0.858)、0.793(0.702~0.866),有一定的预测效能,而两指标联合应用时:AUC(0.95CI)为0.867(0.786~0.926),预测效能更高。结论:维持性PD患者VC的发生与透析时间、年龄、合并糖尿病、FGF-23、Ca、sclerostin有关,sclerostin、FGF-23联合测定对VC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较高,对于此类患者VC的评估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分为早发冠心病(PCAD)组(男55岁,女65岁,n=340)、晚发冠心病组(n=300)和对照组(非冠心病者,n=360)。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AD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比较PCAD组与晚发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CAD组单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晚发冠心病组(P0.05);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低于晚发冠心病组(P0.05)。结论: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发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前降支,单支病变多于晚发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503例患者进行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治,其中包括心绞痛患者1218例,心梗患者268例,二尖瓣和/或动脉瓣手术前对冠状动脉进行解剖学评估17例,观察患者手术安全性、成功率以及与经桡动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3.1%(1400/1503),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桡动脉穿刺失败(39例),严重桡动脉痉挛(42例),右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的弯曲(18例),近端严重狭窄(14例)。术后有14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瞬时缺血性病变),60例出现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43例出现静脉血栓,77例出现血肿,88例出现桡动脉梗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冠心病介入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 artery-to-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的糖尿病史、术前术后血糖水平、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等资料。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38例患者中有10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为73.2%,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69.7%;糖尿病组发生率为77.4%,2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09)。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99.0%的患者出现在入住重症强医疗病房(ICU)24h以内,术后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入住ICU16h,且非糖尿病组出现时间较糖尿病组早。结论: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的糖尿病史、术前术后血糖水平、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等资料。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38例患者中有10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为73.2%,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69.7%;糖尿病组发生率为77.4%,2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09)。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99.0%的患者出现在入住重症强医疗病房(ICU)24h以内,术后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入住ICU16h,且非糖尿病组出现时间较糖尿病组早。结论: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观察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变(baPWV%)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我院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6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组(n=262)和非冠心病组(n=201),冠心病组根据SYNTAX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组,所有入选者均行baPWV和baPWV%检查,并分析其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baPWV和baPWV%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baPWV和baPWV%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baPWV和baPWV%显著高于轻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aPWV%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baPWV和baPWV%对冠心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baPWV%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初诊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双源CT(D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性显著性狭窄患者和不同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中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CAG检查共发现35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检出率为35%。DSCT共检出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患者45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4.61%,77.78%和100.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94(P0.05)。100例患者中,常规CAG检查共发现显著性狭窄血管47条。DSCT共检出显著性狭窄血管39条,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2%、92.92%、63.77%和99.1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19(P0.05)。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检查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以左冠脉主干最高,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以左前降支最高。DSCT检查对于冠脉血管的完全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的显示率高于CAG检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检查在冠脉粥样硬化显著性狭窄患者和狭窄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绝经女性中冠脉钙化积分(CACS)与踝臂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1918名社区人群筛选出608名无冠心病病史并可以进行CACS检查的绝经女性为样本,对其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实验室指标检测、ABI及CACS测量。根据CACS将研究对象分为钙化阴性组和钙化阳性组,并根据ABI结果分为五类:外周血管病组(ABI0.9)、临界ABI组(ABI:0.90-0.99)、低-正常ABI组(ABI:1.00-1.09)、正常ABI组(ABI:1.10-1.29)和高ABI组(ABI≥1.3),分析不同冠脉钙化程度与不同等级ABI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人群中钙化阴性514例(84.5%),钙化阳性94例(15.5%)。其中钙化阳性组在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糖尿病方面均高于钙化阴性组,同时绝经女性多数集中在低-正常ABI组和正常ABI组,分别为235例(38.7%)和313例(51.5%)。钙化阳性组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和临界ABI状态者多(5.3%vs.0.8%,9.6%vs.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Logistic回归发现,绝经女性年龄(OR=1.115,95%CI 1.060-1.174,P0.001)、高血压(OR=1.941,95%CI 1.107-3.402,P=0.021)、收缩压(OR=1.018,95%CI 1.003-1.034,P=0.020)、外周血管病变(ABI0.9)(OR=6.771,95%CI 1.483-30.923,P=0.014)是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OR=0.322,95%CI 0.104-0.994,P=0.049)则是防止冠脉钙化的有利因素。结论:绝经女性ABI降低与CACS相关,ABI可以作为一种评估冠脉钙化程度和心血管风险的有效手段为临床医生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