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贾艳  胡延春  张乃生 《蛇志》2004,16(2):23-32
蛇毒是从毒蛇的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毒液,属于生物毒素。一般蛇毒的新鲜毒液呈蛋清样粘稠液体,振摇时易起泡沫,呈弱酸性,有特殊腥味,含水量约为65%~80%,比重为1.03~1.06,常温下易失活,置冰箱中1周后有部分失去活力。蛇毒中的蛋白类物质是蛇毒主要毒性成分,包括蛇毒  相似文献   

2.
蛇毒细胞毒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锋  曹宜生 《蛇志》1999,11(4):77-79
蛇毒细胞毒素是蛇毒的主要毒性组分之一,约占蛇毒总蛋白含量的25%~60%,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能引起可兴奋性细胞如骨骼肌、心肌和神经组织去极化,可促进细胞膜通透性,轴突传导阻滞,以及溶解肿瘤细胞等。自从1936年Sarker从眼镜蛇(Najanajaatra)蛇毒中分离出一个能使离体猫心停搏的毒素以来,多种类似的毒素如心脏毒素、细胞毒素、骨骼肌去极化因子、眼镜蛇碱、直接溶血因子等相继被分离出来,基于这些碱性多肽都作用于细胞膜的共性,又被称为膜毒素(Membranetoxin)或膜活性多肽(Membraneactivepolypeptide),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物质或是…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舟山种和孟加拉种眼镜蛇的神经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前的工作发现 ,眼镜蛇孟加拉种的神经毒分布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该工作首先采集夏季的眼镜蛇种 ,进行分类学的鉴定 ,以排除因为种属分类、季节和年龄而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对蛇毒成分产生影响。再从鉴定好的成年浙江舟山种和云南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获得短链神经毒素 ;同时采用RT PCR方法得到相应的基因。结果从浙江舟山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到两个神经毒素 ;从云南孟加拉种蛇毒中得到三个神经毒素。这些神经毒素都是短链神经毒素。说明该两个蛇种与已经报道的台湾及浙江的舟山种眼镜蛇很相似 ,蛇毒中都以短链神经毒素为主。另外泰国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则以长链神经毒素为主。这种现象很难用种群发生的前后或者地理距离的长短来解释 ,而可能与地区间的气候、地理环境或者眼镜蛇的食物差别相关。实验统计表明在云南、浙江和台湾这些条件基本相似 ,而泰国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蛇毒神经毒素影响神经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超华  廖共山 《蛇志》2007,19(1):45-47
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应用蛇毒来缓解恶性肿瘤疼痛、神经痛和关节痛,随后出现一系列关于蛇毒有类似吗啡样镇痛作用的报道。蛇毒是由蛇的毒腺分泌的多种组分构成的复杂混合物。蛇毒的千物质中90%以上是蛋白质.是其毒性和其它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根据蛇毒的不同组分及产生的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可将蛇毒分为几类,其中神经毒索有镇痛、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等作用,主要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改变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正常的兴奋传递,从而影响正常的神经活动。在此,  相似文献   

5.
眼镜蛇毒心脏毒素的毒理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镜蛇毒中含丰富的心脏毒素(Cardiotoxin,简称CTx),已分离提纯近60种,每种蛇毒中含2—4种CTx。1984年杜雨苍从广东产中华眼镜蛇毒(Naja Naja atra)中分离出该毒的第五种CTx,并命名为“细胞膜毒素  相似文献   

6.
中华眼镜蛇咬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Chinese cobra)俗称吹风蛇、饭铲头,系前沟牙毒蛇,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致伤蛇种之一.蛇体长一般在0.6~1.5 m之间,其一次咬物排毒量约为79.1 mg,是5倍人体致死量[1];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多肽类等多种毒性组分,约占干毒的85%,其中细胞毒素(或称心脏毒素)含量较多,约占干毒的50%,可引起咬伤部位疼痛、红肿、渗出、组织疏松水肿及水泡形成,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索乙醇对眼镜蛇毒毒性的影响。方法将眼镜蛇毒不同浓度致死量经不同浓度乙醇体外处理后,分别于小白鼠皮下注射、口服,将致死量蛇毒皮下注射后的小白鼠立即于局部注射乙醇,观察蛇毒毒性情况。结果小白鼠经皮下注射致死量眼镜蛇毒后,在局部注射50%(或异蛇米酒)、75%乙醇0.1~0.2ml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口服100倍皮下注射致死量眼镜蛇毒未发现有毒性表现,口服经50%乙醇处理后的眼镜蛇毒(100倍皮下注射致死量)未增加小鼠死亡率。结论眼镜蛇毒体外经过乙醇处理后毒性有所下降。口服少量的眼镜蛇毒是安全的。眼镜蛇毒与乙醇混合后口服未见蛇毒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正蛇毒可以伤人,也可以救人。它的主要毒性(活性)成分是蛋白质,根据作用部位及原理不同一般分为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等。研究人员分离和研究了多种毒蛇的毒液,目前基于蛇毒毒素也开发出了多种抗癌、镇痛、抗血栓的药物。受蛇毒凝血功能的启发,来自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联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研究团队将从巴西矛头蝮Bothrops atrox的毒液中提取的血凝酶(hemocoagulase,HC)引入明胶-甲基丙烯酸凝胶(Gel MA),  相似文献   

9.
心脏毒素cardiotoxinⅢ(CTXⅢ)是中华眼镜蛇毒主要组分之一,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CTX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中华眼镜蛇毒中克隆出208bp的CTXⅢ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大肠杆菌His—patch ThioredoxinB载体中,重组CTXⅢ经渗透休克分泌至胞外。将CTXⅢ基因插入酵母pPIC9K分泌型表达载体重组表达,N端带有3个氨基酸(GYT)残基的重组CTXⅢ(rCTXⅢ)分泌量达9.5mg/L,经一步凝胶过滤纯化,其纯度达90%以上,纯化率达65%。经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纯化的rCTXⅢ 12h的IC50为4.66μg/ml,证实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0.
心脏毒素cardiotoxinⅢ (CTXⅢ)是中华眼镜蛇毒主要组分之一,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CTX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中华眼镜蛇毒中克隆出208bp的CTXⅢ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大肠杆菌His-patch ThioredoxinB载体中,重组CTXⅢ经渗透休克分泌至胞外。将CTXⅢ基因插入酵母pPIC9K分泌型表达载体重组表达,N端带有三个氨基酸(GYT)残基的重组CTXⅢ(rCTXⅢ)分泌量达9.5mg/L,经一步凝胶过滤纯化,其纯度达90%以上,纯化率达65%。经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纯化的rCTXⅢ 12h的IC50为4.66?g/ml,证实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1.
何子安  沈庭光 《蛇志》1991,3(3):32-33
蛇毒(Snakc venom)是毒蛇头部毒腺所分泌的有毒体液。蛇毒在医药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是极珍贵的药物原料,素有“液体黄金”之称。据研究分析蛇毒中含有二十种以上的活性成分,其中主要是毒蛋白、多肽和多种酶类。由于蛇毒的成分极为复杂,所以使蛇毒具有多种多样的毒理和药理效应。近年来,随着对蛇毒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促使蛇毒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因此,科学地采集蛇毒,并制备成冰冻干燥粉剂。是综合利用毒蛇资源及提高蛇毒利用价值的一项有实用意义的项目。一、蛇毒的活体采集应用咬皿法,按毒蛇的种类分别进行活体采毒。为安全起见,采毒前必须准备蛇伤急救药品,如抗蛇毒血清,或蛇药与胰蛋白酶注射剂等。采毒  相似文献   

12.
《动物学研究》第2卷第4期增刊(1981) 本期增刊为“蛇毒研究与蛇伤治疗”。主要内容是:福建产圆斑蝰蛇(Vipera russclli siamensis)蛇毒磷酯酶A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毒性磷酯酶A_2的氨基酸组成和N-末端部分氨基酸顺序测定;浙江蝮蛇毒碱性磷脂酶A的分离纯化及性质;我国10种蛇毒磷脂酶A活力比较;广东金环蛇细胞毒素Ⅷ的化学组成和部分一级结构;眼镜蛇膜毒素对菠菜叶绿体光合膜的影响;中华眼镜蛇毒膜毒素对鼠肝线粒体的作用;眼镜王蛇毒中L-氨基酸氧化酶的分离纯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纯化了前一工作中从广西省产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蛇毒分离的突触后毒素Ⅰ和Ⅱ。以超饱和剂量的毒素Ⅰ或Ⅱ先与从电鳐(Narcine maculata)电器官得到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保温10min 或 lh,再加入~(125)Ⅰ-标记α-银环蛇毒素或~(125)Ⅰ-标记眼镜蛇毒素,继续保温10min 或 lh,由测定与 AChR 结合的放射性强度得知,如以未经毒素Ⅰ或Ⅱ预饱和的放射性强度为100%,则经与其一预饱和者的约为30%,即毒素Ⅰ或Ⅱ只竞争地阻遏了α-银环蛇毒素或眼镜蛇毒素与 AChR 结合能力的2/3左右。文中讨论了存在两种类型 AChR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蛇毒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蛇毒含有多种酶类和毒性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对蛇毒各种组分的研究,发现蛇毒具有抗血栓,止血,镇痛及抗肿瘤的作用。本就其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蛇毒的抑瘤机制,抑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理化特性及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眼镜蛇毒腺cDNA文库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民  王婉瑜 《蛇志》1999,11(3):9-11
目的 蛇毒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从天然蛇毒中提取分离蛇毒有效成分受到蛇毒资源和质量的限制。为开发蛇毒有效成分的基因工程产品,本研究构建了蛇毒腺的cDNA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和表达螺毒有关基因做准备。方法 从眼镜蛇毒腺中提取mRNA,经反转录合成cDNA后,以λgt10噬菌体为载体,构建非表达的cDNA文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广东眼镜蛇蛇毒与眼镜王蛇蛇毒的氨基酸成分,结果表明两种蛇毒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相同,但多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为蛇毒鉴别和质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稻曲病菌在PD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能产生对植物细胞具有高度生物抑制活性的毒素。生物学活性测定袁明,用100%的甲醇能提取稻曲病菌液体培养物中的粗毒素。粗毒素对小麦胚根胚芽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把毒素主要成分Ustiloxin A 和BSA 偶联后,制备了抗血清,ELISA 检测表明用两种偶联剂偶联所制备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20000和1∶6000。进一步的免疫胶体金标记分析表明,所制备的抗体能与茼丝中分泌的毒素特异性结合,说明所获得的抗体是特异性的。  相似文献   

18.
该文简要综述了蛇毒制剂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实验已证实 ,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蛇毒对多株人肿瘤细胞系有杀伤和抑制作用 ,其中以眼镜蛇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从蛇毒中可分离出心脏毒素、直接溶解因子、细胞毒素 (CT)、神经毒素 (NTX) ,其中 CT是作用较强的成分。这些毒素毒性都通过破坏细胞膜而实现 ,故称为膜毒素。蛇毒在体内外都有抗癌作用 ,对人高、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 ,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小鼠肝癌均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79μg/ ml、75μg/ ml、5.5μg/ ml、65μg/ ml,表明对白血病最…  相似文献   

19.
蛇毒具有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K5 62细胞株的毒性作用 ,作者从含有十几种毒素组份的江西产银环蛇毒素中筛选出可能诱导细胞凋亡的组份 ,探讨银环蛇毒素及其若干组份在体外对白血病 K5 62细胞株的凋亡诱导作用 ,为蛇毒用于治疗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作者采用阳离子交换层析法提取银环蛇粗毒 ,并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将银环蛇粗毒分为若干组份 ,然后对银环蛇粗毒及其若干组份素进行毒性测定 ( LD50 测定 )。利用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对经蛇毒粗毒及其组份处理过的白血病 K5 62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除 峰毒素外 ,银环蛇…  相似文献   

20.
陈劲海  孔天翰 《蛇志》2010,22(3):193-197
目的从舟山眼镜蛇(Naja atraCantor)蛇毒(snake venom,SV)中分离得蛇毒组分,探讨SV及其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凝胶柱层析方法从蛇毒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等7种组分。采用急性毒性实验、MTT法,研究SV及其7种SV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结果 SV经Sephadex G-50层析,可分离为前Ⅰ、Ⅰ、Ⅱ、Ⅲ及Ⅳ5个组分,根据峰面积大小排列:ⅢⅡⅠⅣ前Ⅰ。5个组分再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可获得7个脱盐组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明确Ⅳ的毒性最大,其次为Ⅲ2及Ⅲ1,三者的LD50值均低于SV;而Ⅰ1、Ⅱ1、Ⅱ2的毒性均小于SV,前Ⅰ1几乎无毒。SV组分Ⅲ2和Ⅳ的抑瘤作用最强,在高浓度(20μg/ml)时对实验中的2种人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结论从SV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以及Ⅳ7种组分;组分Ⅳ毒性最强,依次为Ⅲ2Ⅲ1SVⅡ2Ⅱ1Ⅰ1前Ⅰ1;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对2种人肿瘤细胞株(SGC-7901、A549)的生长抑制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不同的SV分离组分对同一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