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检测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和西安市第一医院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的18例缓解期患儿为缓解期组,42例急性发作期患儿为急性发作期组,且选择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血清IL-17和Eotaxin水平;比较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at 1st,FEV1)以及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生活质量评分;分析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与Eotaxin的相关性;并分析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Eotaxin水平与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和Eotax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和Eotaxin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与Eotaxin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缓解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Eotaxin水平与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Eotaxin水平与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7和Eotaxin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参与患儿生理病理改变过程,血清IL-17和Eotaxin可作为评估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氧化应激水平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1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R-HPV感染将患者分为HR-HPV组(84例)和非HR-HPV组(117例),另选择171例体检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阴道微环境(阴道清洁度、pH值、滴虫、霉菌、线索细胞和乳酸杆菌),氧化应激指标[血清总氧化态(TOS)、总还原态(TAS)、氧化应激指数(OSI)]、Th1/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201例宫颈癌患者,HR-HPV 感染84例,发生率为 41.79%。HR-HPV组和非HR-HPV组阴道清洁度异常、pH值异常、滴虫阳性、霉菌阳性、线索细胞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HR-HPV组阴道清洁度异常、pH值异常检出率高于非HR-HPV组(P<0.05),乳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低于非HR-HPV组(P<0.05)。HR-HPV组血清TOS、OSI、IL-4、IL-6、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非HR-HPV组(P<0.05),血清TAS、IL-2、TNF-α、IFN-γ低于对照组、非HR-HPV组(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较高的HR-HPV感染风险,HR-HPV感染可引起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环境改变、氧化应激损伤以及Th1/Th2细胞因子紊乱,检测HR-HPV有助于评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和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微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对极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及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以自2018年1月-2020年3月于本院院收治的104例极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2例,给予改良微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技术治疗)和对照组(52例,给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7 d后的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及心肌损伤指标,统计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儿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及IFN-γ/IL-4含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IFN-γ及IFN-γ/IL-4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而IL-4含量明显上升;其中研究组IFN-γ及IFN-γ/IL-4含量均低于对照组,IL-4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干预前,两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蛋白(cTnI)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CK-MB、cTnI及LDH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研究组CK-MB、cTnI及LDH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在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中心动过缓、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72 h内机械通气率及再次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4)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并发症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脑室内出血及死亡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应用改良微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可有效调节极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免疫功能,保护心肌细胞,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12水平与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共106例,其中急性发作期67例(急性发作组)、慢性持续期39例(慢性持续组),另选择50例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CXCL12检测,分析CXCL12与炎症因子、肺功能、嗜酸性粒细胞(EOS)、免疫球蛋白E(IgE)、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期组血清CXCL12、白介素-4(IL-4)、白介素-17A(IL-17A)、白介素-13(IL-13)、EOS、IgE、FeNO水平高于慢性持续期组和对照组(P<0.05),慢性持续期组血清CXCL12、IL-4、IL-17A、IL-13、EOS、IgE、Fe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数(FEV1 %pred)低于慢性持续期组和对照组(P<0.05),慢性持续期组FEV FEV1、FEV FEV1/FVC、FEV FEV1%pred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XCL12与支气管哮喘患者FEV FEV1、FEV 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EOS、IgE、IL-4、IL-17A、IL-13呈正相关(P<0.05)。结论:CXCL12在支气管哮喘进程中可能发挥促炎作用,血清CXCL12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疗效及对呼吸肺功能和Th1/Th2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到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MPP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儿接受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呼吸肺功能、Th1/Th2免疫应答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研究组的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7 d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 ( IFN-γ) 的水平、Th2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均较治疗前下降,IFN-γ/IL-6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组间对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X线阴影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MPP,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呼吸肺功能和Th1/Th2免疫应答,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增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硫化氢(H2S)、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与炎症因子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及防治指南(2016年版)》将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急性发作期组43例和缓解期组52例。检测血清中H2S 水平;检测Eotax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3(IL-13)的水平;对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H2S、Eotaxin水平与血清炎症因子及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H2S、Eotaxin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的预测价值。结果:急性发作期组患儿血清H2S水平、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低于缓解期组患儿,Eotaxin、TNF-α、IL-6和IL-13水平高于缓解期组患儿(P<0.05);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H2S水平与TNF-α、IL-6和IL-13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FEV1%pred、FEV1/FVC和PEF%pred均呈正相关(P<0.05);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otaxin水平与TNF-α、IL-6和IL-1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FEV1%pred、FEV1/FVC和PEF%pred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H2S预测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9%和81.05%,Youden指数为0.5894;血清Eotaxin预测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71%和84.38%,Youden指数为0.7709。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与缓解期患儿相比,其血清H2S水平较低,Eotaxin水平较高,血清H2S和Eotaxin水平与机体炎症反应及肺功能密切相关,有助于辅助评估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病情。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反应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UC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UC患者分为对照组(n=40,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和研究组(n=40,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疏肝健脾活血方治疗),观察两组肠粘膜屏障功能、疗效、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痛泻、胸胁胀闷、神疲懒言、嗳气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白介素-4(IL-4)高于对照组,干扰素-γ(INF-γ)、INF-γ/IL-4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方辅助治疗UC患者,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及肠粘膜屏障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CP)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龈沟液微小核糖核酸(miR)-21、miR-34a表达水平与牙周指标和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失衡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14例CP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CP合并T2DM组36例和单纯CP组78例,另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牙周指标、龈沟液miR-21、miR-34a表达和外周血Th1、Th2、Th17、Th1/Th2/Th17、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P合并T2DM患者龈沟液miR-21、miR-34a表达与牙周指标和外周血Th1、Th2、Th17、Th1/Th2/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CP合并T2DM患者牙周指标与外周血Th1、Th2、Th17、Th1/Th2/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单纯CP组、CP合并T2DM组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探诊深度(PD)依次增加,龈沟液miR-21和外周血Th2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NF-γ)依次降低,龈沟液miR-34a和外周血Th1、Th17、Th1/Th2/Th17及血清IL-4、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P合并T2DM患者龈沟液miR-21表达与PLI、BI、AL、PD和外周血Th1、Th17、Th1/Th2/Th17及血清IL-4、IL-10、IL-17、TNF-α呈负相关,与外周血Th2和血清IL-2、INF-γ呈正相关(P<0.05);而miR-34a则与之相反。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P合并T2DM患者PLI、BI、AL、PD与外周血Th1、Th17、Th1/Th2/Th17和血清IL-4、IL-10、IL-17、TNF-α呈正相关,与外周血Th2和血清IL-2、INF-γ呈负相关(P<0.05)。结论:CP合并T2DM患者龈沟液miR-21低表达和miR-34a高表达,与牙周状况差有关,可能通过调节Th1/Th2/Th17失衡参与CP合并T2DM进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辅助性T细胞(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1例DLBCL患者(DLBCL组)和7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2、IL-13、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比较DLBCL组和对照组及不同AnnArbor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Hans免疫分型以及疗效的DLBCL患者外周血Th22百分比及血清IL-22、 IL-13、 IL-6、TNF-α水平差异。结果:DLBCL组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组、高中危组和高危组、非GCB型组治疗前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分别高于I~Ⅱ期组、低危组和低中危组、GCB型组(P均<0.05)。121例患者中判定治疗无效者有39例,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无效组(39例)和有效组(82例),无效组治疗后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且无效组治疗前、后高于有效组(P<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22百分比以及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升高,且与高AnnArbor临床分期、高IPI评分、非GCB型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较差有关。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水平以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肥大细胞羧肽酶(MC-CP)、Th17表达及其与患者呼吸功能、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组(SG),另选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支气管炎患者为对照组(CG),对比两组患者血清MC-CP、Th-17、呼气峰值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血氧分压(PaO2)、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数(FEV1/FVC)差异,就研究组患者MC-CP、Th-17水平与其呼吸功能、肺功能的相关性开展Spearman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MC-C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h17百分比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PEF、PaO2,以及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患者MC-CP与PEF、PaO2呈现明显负相关联系(r=-0.558、-0.700,P<0.001),研究组患者Th17与PEF、PaO2呈现明显负相关联系(r=-0.695、-0.774,P<0.001);(4)研究组患者MC-CP与FEV1、FEV1/FVC呈现明显负相关联系(r=-0.609、-0.481,P<0.001),研究组患者Th17与FEV1、FEV1/FVC呈现明显负相关联系(r=-0.622、-0.561,P<0.001)。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MC-CP及Th17水平会出现异常升高状态,而呼吸功能与肺功能会出现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此类患者血清MC-CP及Th17水平与其呼吸功能、肺功能均呈现负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构建斑马鱼成鱼感染模型,研究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对机体Th1/Th2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细菌口饲感染8月龄的斑马鱼成鱼,绘制3周生存率曲线。观察各剂量下对成鱼的感染情况,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肝脏Th1、Th2型细胞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计算Th2/Th1相对表达量比值。结果:用105 CFU感染2周斑马鱼全部存活,第15天开始出现死亡,且在3周后死亡率达到50%;感染后3周解剖发现,肝脏、脾脏和肠道有明显红肿和糜烂;肝脏Th1、Th2型细胞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明显向Th2偏移。结论:用105 CFU鼠伤寒沙门菌口饲感染斑马鱼成鱼构建的模型,能反映机体感染和免疫功能变化,可用于研究体内Th1/Th2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患者阴道微生态与Th1及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98例先兆流产患者的资料,记为A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在该院体检的92例健康孕妇的资料,记为B组。对比A组和B组阴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对比A组和B组血清Th1及Th2类细胞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先兆流产患者阴道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与血清Th1及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组阴道微生物群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低于B组(P<0.05),A组阴道微生物群门水平上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属水平加德纳菌、奇异菌属、普氏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B组(P<0.05),门水平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和属水平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低于B组(P<0.05);A组Th1类细胞因子TNFα和IL2水平高于B组(P<0.05),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水平低于B组(P<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先兆流产患者阴道微生物群门水平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属水平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与TNFα和IL2水平呈负相关(P<0.05),分别与IL4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P<0.05),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加德纳菌属、奇异菌属、普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与TNFα和IL2水平呈正相关(P<0.05),分别与IL4和IL10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先兆流产患者阴道微生物菌群分布与血清Th1及Th2细胞因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T helper type 1 cell (Th1)/Th2 imbalance has been observed in a variety of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malignant diseases. We evaluated the Th1/Th2 in peripheral blood Th cells by means of intracytoplasmic cytokine analysis in 11 dog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 four of them showed metastatic tumor. The percentage of Th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iseased dogs compared to healthy dogs. The percentage of Th1 in thre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tumo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tumor. We conclude that the Th1/Th2 balance was polarized to Th2 in dogs with cancer.  相似文献   

14.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因此,快速、有效地识别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靶向治疗,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显得尤为重要。Th1/Th2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而降钙素原(PCT)是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早期指标,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Th1/Th2和PCT的联合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姚金晶  陈宜涛 《生物磁学》2009,(13):2597-2600
正常情况下,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处于平衡状态,Th1/Th2平衡失调并向Th1或Th2状态转化的趋势称为Th1/Th2的漂移。习惯上把Th1及其细胞因子占优势的状态称为Th1状态,Th2及其细胞因子占优势的状态称为Th2状态。Th1/Th2平衡影响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有密切的关系。现就Th1/Th2平衡与人类相关疾病间的关系及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变化对Con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机制,以及脾脏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肝损伤组。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肝损伤组尾静脉注射12.5mg/Kg ConA一次。各组分别于ConA注射后8h,24h,72h取材,进行下列研究:①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②经眼球取血,收集血清测ALT和AST。③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及新鲜肝、脾组织(各100mg),获取肝、脾组织裂解液。用多参数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即FlowCytomix技术,通过流氏细胞仪对荧光素PE信号强度的检测,实现对各组小鼠血清、肝组织、脾组织内多种Th1/Th2类因子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①HE染色:正常对照组肝组织结构正常。肝损伤组8h时表现为急性肝损伤表现,24h时可见大片坏死灶,72h时肝损伤缓解。②血清ALT和AST检测:正常对照组3个时间点内无明显升高,肝损伤组3个时间段内ALT和AS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③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肝脏:肝损伤组8h时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4h后开始下降,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水平以下,呈明显下降趋势。血清:肝损伤组Th1,Th2类细胞因子8h均升高,24h后逐步降低。脾脏:肝损伤组Th1,Th2类细胞因子8h时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4h时明显降低。结论①Con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主要是由Th1类细胞、巨噬细胞和Th2类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所造成。②脾脏通过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起到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淋巴细胞亚群中Th1/Th2的变化,为分析肝癌的发生发展状症和临床治疗提供免疫学指标。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及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46例肝癌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以IL-2、INF-γ和TNF-α水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以IL-4,IL-6、IL-8、IL-10的水平代表Th2型细胞因子。结果:肝癌患者IL-2、TNF-γ、IL-6的水平明显低正常对照组,P<0.01。IL-4、IL-8、IL-10、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肝癌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其中Th1亚群功能抑制,Th2亚群功能亢进,其与肿瘤在宿主体内生长密切相关。通过纠正这些免疫失调将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复制轮状病毒(RV)肠道外感染乳鼠的动物模型,检测接种后乳鼠体内Th1/Th2平衡改变,对RV肠道外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48只乳鼠随机均分为3组:肠道外组、肠道内组和正常对照组。肠道外组通过腹腔注射猴RVSA11株,肠道内组灌胃等量RV悬液,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分别在接种后第4天、第8天处死乳鼠,收集标本,观察心、肝、肾、肺等脏器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和IFN-γ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肠道外组乳鼠肾、肝、肺和脾脏出现病理改变。感染后第4天,肠道内、外组乳鼠血清IFN-γ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到第8天明显下降,基本达到基线水平;IL-10在肠道外组第4天增高,到第8天小幅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组;而肠道内组IL-10无明显改变。结论RV肠道外感染早期呈现Th1-Th2混合反应,而后期则以IL-10的表达为主,T细胞向Th2型免疫应答方向偏离,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机制可能是RV肠道外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漂移情况。方法:选以IL-2和IFN-γ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和IL-6代表Th2类细胞因子,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5例宫颈癌癌组织中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IIIB期宫颈癌组织中,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低于IB期、IIA期、IIB期,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高于IB期、IIA期、IIB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和Ⅱ期宫颈癌以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为主。25例宫颈癌组织中,13例呈典型的Th1类细胞因子的强势表达,7例为Th2型,5例为Th0型,随着宫颈癌分期的增高,由Th1向Th2漂移(P0.05)。结论:IB期、IIA期、IIB期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细胞因子呈Th1状态,IIIA期呈Th0状态,IIIB期呈Th2状态,随着宫颈癌分期的增高,由Th1向Th2漂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