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菊科莴苣属订正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88,26(5):382-393
本文是对菊科莴苣属Lactuca L. 的分类订正, 文中起用了乳苣属Mulgedium Cass.和山 莴苣属Lagedium Sojak两个较老的属名, 建立了二个新属,即翅果菊属Ptrocypsela Shih与假 福王草属Paraprenathes Chang. 文末提供了莴苣属及邻近属以及东亚地区的有关种类的分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在标本观察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细莴苣属Stenoseris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共确认了3种.有3个名称,即Stenoseris leptanthaShih,S.taliensis(Franch.)Shih和S.tenuisShih处理为新异名.此外,重新编制了细莴苣属分种检索表,并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每种的分布地点.  相似文献   

3.
关莉  陆阳  刘璐  朱世新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9):1771-1775
采用常规压片法研究了菊科(Compositae)假福王草属(Paraprenanthes Chang ex Shih)、翅果菊属(PterocypselaShih)和紫菊属(Notoseris Shih)3属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其中林生假福王草(Paraprenanthes diversifolia)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该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核型结果分别为林生假福王草2n=8m+10sm(2SAT);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2n=4m+10sm+4st;光苞紫菊(Notoseris macilenta)2n=10m+8sm(2SC);三花紫菊(Notoseris triflora)2n=10m(2SAT)+8sm;南川紫菊(Notoseris porphyrolepis)2n=12m(2SC)+6sm;林生假福王草和紫菊属4个种的核型为"2A"型,翅果菊的核型为"3A"型。  相似文献   

4.
该文报道了在泰国北部和中国西南部的菊科一个新归化属——苹果蓟属(Centratherum Cass.)。依据所采集的标本,详细描述了该属在东南亚大陆的唯一代表亚种苹果蓟 [Centratherum punctatum Cass. Subsp. fruticosum(S. Vidal)K. Kirkman ex Shih H. Chen, M. J. Wu & S. M. Li],并配以插图。苹果蓟与其所在属的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该亚种叶片菱形至椭圆形,叶缘具不规则锯齿,先端微尖,总苞片基部硬化,先端无芒。文中还提供了苹果蓟的分布图,并讨论了其可能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5.
浙江及其邻近地区的紫堇属植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江及其邻近地区有紫堇属(Corydalis Vent.)植物18种、5变种和1变型。本文各并了2变种,订正了1种的名称,发表2个新变种——全叶土元胡和浙江黄堇,并提升1个变种——无距小花黄堇。讨论了小花黄堇、全叶延胡索和台湾黄堇的某些问题。文中附名录和分布表及种子扫描电镜照片10张。  相似文献   

6.
在比较研究标本室标本,包括模式标本以及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确认Chaetoseris hispida Shih 与Ch. cyanea (D. Don) Shih为同种植物,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7.
云南产凤丫蕨属植物(裸子蕨科)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树刚 《广西植物》2001,21(1):37-42
订正了云南产的凤丫蕨属植物 ,承认云南产 1 3种和 2变种 ,其中 ,云南分布新记录 2种。文中处理了 1 4个新异名。属下分类群也进行了重要订正。  相似文献   

8.
五味子属植物的分类学订正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林祁 《植物分类学报》2000,38(6):532-550
根据对12个国家53个标本馆收藏的5,000余份五味子属Schisandra植物标本的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和采集,对世界范围的五味子属种类作了分类学订正。在五味子属中,10个种被确认,22个种、7个亚种、14个变种和1个变型的名称被作为新异名。文中附有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中国菊属一些种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分支分析方法研究了12种原产中国的野生菊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引入了若干栽培品种及部分杂种一代植株作为分析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分支分析方法有效而准确地将分类群分类,并揭示出毛华菊(Dendranthemarestitum)与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同为菊属植物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种,部分种间杂种也已进入栽培类群。同时还发现不同性状在各品种间平行进化的现象。根据上述结果,作者讨论了中国菊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及菊花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磨芋属的分类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中国磨芋属植物进行了订正,已知国产21种,其中9个为特有种。提出了一个中国磨芋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订正滇产凤尾蕨属植物2种和1变种。Pteris subsimplex Ching ex Ching et S.H.Wu、Pteris hekouensis Ching ex Ching et S.H.Wu和Pteris monghaiensis Ching ex Ching et S.H.Wu被作为新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12.
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首次报道,对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分布区内的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染色体数目均为2n=54。白菊木属在中国分布的仅白菊木(Leucomeris decora Kurz)一种,对漾濞这个居群的细胞学研究表明,染色体也为2n=54。这两个属的基数可能x=9,它们可能为6倍体,结合帚木菊族已有染色体报道及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初步分析表明:栌菊木种内分化程度小,是一自然类群;栌菊木和白菊木可能有着较近缘的联系;栌菊木可能是古老孑遗植物的后裔,为适应环境而多倍体化,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植物花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文  尹祖棠   《广西植物》1996,16(1):56-60+103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莴苣属(广义)内这些种具有相同的花粉类型。该属的花粉为球形,3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近六边形;赤道面观为圆形;花粉表面具网状纹饰,同胞15个,网脊上有许多小穴和规则排列的刺。与邻近属形成明显差异,使该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新属毛鳞菊属ChaetoserisShihgen.nov.以其花粉网状纹饰的网脊上具不规则排列的短柱而有别于莴苣属(广义)。花粉的形态特征与微形态特征可为菊科属级水平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89,27(6):457-460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Notoseris (Compositae) are describep from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y are Notoseris nanchuanensis Shih, N. dolicho- phylla Shih.  相似文献   

15.
郭林 《菌物学报》1988,7(Z1):211-240
黑粉菌属是Roussel 1806年建立的,全世界记载有三百余种,主要寄生于禾本科,是经济作物及牧草的重要致病菌·长期以来,对黑粉菌的邢子使用过各种名称,如厚垣孢子,冬孢子及黑粉孢子等.本文采用黑粉孢子以区别锈菌的冬孢子. 芳’(1979)在《中国真菌总汇》中列出黑粉菌属五十种及一个变型.作者经过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研究,承认其中二十九种为正确名称,八种及一变型为异名,顶黑粉菌(Ustilago acrearus Berk.)由于错拼而被废弃.埃地黑粉菌(Ustilago emodensis Berk.)被转移至利罗粉菌属(Liroa).另有十一种黑粉菌因缺少标本留待今后订正.自1979年以后,杨信东(1983)增加黑粉菌属二种我国新纪录,K.范基和郭林(1986)描述一新种,四种新纪录.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一新种:鸢尾蒜黑粉(Ustilago ixiolirii Guo L) ,孢子堆生在蒴果内,不开裂,黑色,粉末状.黑粉孢子球形,近球形,稀椭圆形, 12.5-21×10-21μm,黑褐色,壁厚1-1.Sμm,纹饰脑状.是迄今生在石蒜科植物上唯一黑粉菌的种,其它几种黑粉菌均属条黑粉菌属.本文增加七种我国新纪录.共计四十九种,寄生于六科四十四属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蓼科.这仅是黑粉菌属研究的初步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采集黑粉菌标本后,作者相信会有更多新种和我国新纪录被发现.利罗黑粉菌属(Liroa)是从黑粉菌属(Ustaligo)分出的,此属为单种属.  相似文献   

16.
国产白酒草亚族(菊科紫菀族)由白酒草属(Conyza)、小舌菊属(Microglossa)和歧伞菊属(Thespis)3个小属组成,且国产白酒草亚族各属间及其与非洲白酒草属植物之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尚无报道,故本研究利用核糖体DNA ITS和ETS序列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重建了国产白酒草亚族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歧伞菊和非洲白酒草属植物组成一支,而劲直白酒草的两变种和小舌菊嵌入田基黄亚族分支;小舌菊与Psiadia pascalii近缘。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劲直白酒草和Conyza incisa应处理为田基黄亚族的一个独立的属;(2)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和歧伞菊以及大多数非洲白酒草属植物属于Eschenbachia属,而且Eschenbachia属代表一个新的亚族,歧伞菊可处理为Eschenbachia属的一个组。Eschenbachia属可能从非洲经数次长距离传播到达我国南部;(3)Welwitschiella 和小舌菊属应保持属的地位,Psiadia pascalii、Conyza scabrida和C. pyrrhopappa可并入小舌菊属。  相似文献   

17.
国产白酒草亚族(菊科紫菀族)由白酒草属(Conyza)、小舌菊属(Microglossa)和歧伞菊属(Thespis)3个小属组成,且国产白酒草亚族各属间及其与非洲白酒草属植物之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尚无报道,故本研究利用核糖体DNA ITS和ETS序列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重建了国产白酒草亚族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歧伞菊和非洲白酒草属植物组成一支,而劲直白酒草的两变种和小舌菊嵌入田基黄亚族分支;小舌菊与Psiadia pascalii近缘。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劲直白酒草和Conyza incisa应处理为田基黄亚族的一个独立的属;(2)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和歧伞菊以及大多数非洲白酒草属植物属于Eschenbachia属,而且Eschenbachia属代表一个新的亚族,歧伞菊可处理为Eschenbachia属的一个组。Eschenbachia属可能从非洲经数次长距离传播到达我国南部;(3)Welwitschiella和小舌菊属应保持属的地位,Psiadia pascalii、Conyza scabrida和C.pyrrhopappa可并入小舌菊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寄蝇科狭颊寄蝇属研究(双翅目:寄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研究中国狭颊寄蝇属73种的鉴别方法、分布、寄主种类;研究并发现一些种类的变异特点,♀、♂异型等现象;文中附有73种的检索表及特征图,15个新种的描述;订正了5种为新异名.重建了狭颊寄蝇属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作者对中国黄梅属地衣从形态与化学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之后的初步订正。研究结果表明,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国 Parmelia conspersa Ach. 实际上为Xanthoparmeliatinctina(Mah.et Gillet)Hale及X.mexicana (Gyeln.)Hale的误用名称;长白山的Parmeliasubramigera Gyeln. 则为X. mexicana的误用名;Parmelia stenophylla(Ach.)Heug.及Parmeliasubconspersa Nyl为X. taractica(Krempb.)Hale的误用名;Parmelia vagans (Nyl.)Nyl.为X.camtschadalis(Ach.)Hale的误用名。此外,文中还报道了新组合一种,新变种一个,中国新记录一种。  相似文献   

20.
东北菊属的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一  于丽杰 《植物研究》1994,14(2):152-153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六卷,第一分册,33页册注:“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L.)DesMoul.)是一个多型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或生态地理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年房花序式样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极大的多样性”。例举山东、河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一些生态型植物多型性种。笔者在辽宁葫芦岛采到几片生长的菊属(Dendranthema(DC)DesMoul.)植物,具形态与野菊D.indicun;以及甘菊甘野菊变种D.lavandulaofolium(Fisch.etTautv.)LingetShihvar.seticuspe(Maxim.)Shin相似,但其叶小裂片顶端钝,不为锐状长尖,花大,径入.5-2.5厘米,植株葡匐生长,为很好的绿化铺地植物。经过1990年、1991年、1993年三年三次一个植株种子连续栽种观察性状稳定,注定不是种的生态型,可以作种不分类等级处理。本文发表东北菊属植物新变种葫芦岛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L.)DecMoul.var.huludoensisG.Y.Zhang,L.J.YuetY.J.Li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