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观察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UCBSC移植治疗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除ALT和AST有所改善外(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4周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腹水减少和双下肢浮肿减轻15例(75.0%)、乏力好转16例(80%)、食欲改善13例(65%).UCBSC移植后12周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0%,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UCBSC静脉移植后4周和8周因为肝性昏迷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而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细胞移植相关的副作用.结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用负收集法分离提取脐带血干细胞,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从肝固有动脉缓慢注入。同时选择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肝功能、凝血指标、AFP、CT肝脏容积、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白蛋白治疗后4、12、24周明显改善,PT治疗后12、24周降低;AFP治疗后4、12、24周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体积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肝脏体积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例第10周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促进肝组织再生,有新生血管重建情况发生,未发现门静脉血流动力参数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 107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腰穿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1例HSP患者体内.术后随访1年余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不需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可独立行走,并且步态平稳,移植后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1年余该患者的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HSP近期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6例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护肝、降黄、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行经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腹水消退10例(55.55﹪),腹胀减轻16例(88.99﹪),下肢浮肿减轻6例(33.33﹪),对照组分别为2例(11.11﹪)和6例(33.33﹪),1例(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1,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也有改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ALB(P=0.002)、PTA(P=0.020)、ALT(P=0.010)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的ALB(P=0.001)、PTA(P=0.093)、ALT(P=0.000)指标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在移植术中移植术后近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明显、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可选择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复合乳酸杆菌在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7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复合乳酸杆菌联合肝硬化常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硬化常规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浆ALT、AST、内毒素、IL-1β、TNF-α、血氨及消化道症状积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LT、AST、内毒素、IL-1β、TNF-α、血氨水平及消化道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复合乳酸杆菌联合常规疗法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06例,46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其余60例加用阿德福韦酯片(观察组).比较两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LB和TBiL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阴转率为56.67%(34/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5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现与服用阿德福韦酯片相关的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已确诊的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次为一疗程,移植途径采用静脉输注(1次)加蛛网膜下腔注射(3次)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移植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FIM评分提高,实验室检查肌酶下降,肌电图提示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较前增加。随访10月患儿未出现副反应。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脐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TNF-α浓度和CD45RO~+粒细胞表达的影响,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将40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加用通过肝动脉灌注性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0例常规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同时检测相关肝纤维化指标,包括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ⅣCol)、Ⅲ型前胶原(ⅢNP),检测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并CD45RO~+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两组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低于治疗前(33.65±10.26)μmol/L vs(38.65±10.08)μmol/L,(56.76±14.27)U/L vs(64.23±14.56)U/L,(48.54±17.04)U/L vs(58.21±17.02)U/L,ALB高于治疗后(36.65±8.32)μg/L vs(32.56±8.12)μg/L,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9、2.652、2.199、2.225,P=0.031、0.010、0.032、0.029);两组治疗后LN、HA、IVCol、IIINP低于治疗前(126.67±15.65)μg/L vs(143.65±15.21)μg/L,(231.67±34.43)μg/L vs(248.64±34.87)μg/L,(172.67±25.43)μg/L vs(188.67±26.56)μg/L,(32.54±5.43)μg/L vs(38.54±6.41)μg/L,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0、2.190、2.752、4.517;P=0.000、0.032、0.007、0.000);两组治疗后TNF-α、IL-6均逐渐降低(14.78±4.05)pg/ml vs(16.78±4.32)pg/ml,(15.87±6.05)pg/ml vs(19.09±6.12)pg/ml,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6、2.367;P=0.036、0.020);治疗后CD45RO~+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22.54±3.65)% vs(25.11±3.38)% ,(22.54±6.54)% vs(25.54±6.37)% ,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67、2.078,P=0.002、0.041)。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通过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改善肝功能,降低相关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CD45RO~+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表达水平,可作为新型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肝脏储备功能、血清内毒素(LP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诊的8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实验室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系统评分(MELD)、血清LPS、HGF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5.60±4.12)U/L vs.(56.84±6.20)U/L,(57.45±5.01)U/L vs.(68.99±6.84)U/L,(36.53±3.45)g/L vs.(30.42±2.89)g/L,(50.23±4.83)μmol/L vs.(62.30±6.76)μmol/L](P0.05);治疗后,两组MEL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MEL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89±2.74)分vs(27.84±3.51)分](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P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G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LPS明显低于对照组,HGF明显比对照组高[(0.43±0.05)ng/mLvs(0.60±0.09)ng/mL,(389.56±27.40)pg/mL vs(301.23±22.30)pg/mL](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89%(4/43)、13.95%(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患者可明显改善肝功能、肝脏储备功能及血清LPS、HGF的表达,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e time has come to proceed from forms of givenness of the word to forms of the word as such. They can, if you like, be called external and inner structures. Humboldt, however, preferred to speak of the external and inner forms of the language. Shpet adopted precisely this distinction. Why did this problem interest Shpet? Already in [Appearance and sense], he had set the task of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of pretheoretical, living science. Shpet wrote that the outer cover of words and logical expressions obscure the objectified meaning an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remove another cover from the objectified sign so as to grasp a certain genuine intimacy, and in it the fullness of being (Shpet, 1914. Pp. 5-6). We shall keep in mind this major undertaking posed by this scientist. The existence of the inner form of words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That same year (1914) Ortega y Gasset wrote that material objects have a third dimension. However, we cannot see or touch it: "For just as depth needs a surface beneath which to be concealed, the surface, or outer cover, in order to be so, needs something over which to spread, covering it" (Ortega y Gasset, 2000. Pp. 62-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