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多发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88例多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n=40)则进行常规行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液体摄入量、输血量、收缩压、术前复苏时间;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液体输入量和术前复苏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输血量和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ARDS、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未控制性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缩短术前复苏时间,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休克组、乳酸林格液(RL)复苏组、羟乙基淀粉(HES)复苏组、自身血液(BL)复苏组,每组8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1h给予对应液体复苏2h。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结果:三组液体复苏组休克时的SBP、DBP、MAP均较休克前低,HR、RR较休克前明显加快(P<0.05)。RL复苏组各时间点SBP、DBP、MAP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SBP、DBP、MAP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高于RL组。RL组各时间点R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RR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低于RL组。RL组复苏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苏各时间点HR同休克前相近(P>0.05),但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低于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EICU的多发伤伴失血休克患者78例,根据抢救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9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液体输入量、术前复苏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2%和12.8%,均低于对照组的61.5%和28.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积极性液体复苏抢救,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能更好改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缩短术前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限制组(n=55)和常规组(n=45),其中限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抗休克,而常规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及死亡率、血压与检验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输液量较少,死亡率较低,痊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碱剩余明显较低,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明显较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常规组相比,限制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为失血性休克患者赢得更多后续急诊手术止血时间,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7例,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患者复苏1 h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1 h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复苏在腹部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腹部多发伤且失血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治疗)和研究组(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液酸度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复苏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均较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PaO2较研究组更明显,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对照组PaO2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两组复苏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carbon dioxide, Pa CO2)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照组Pa CO2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从复苏前到复苏后,两组p H值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研究组p 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复苏后PT值均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复苏后90 min、120 min P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有9例(22.50%)患者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研究组共有5例(11.62%)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恢复患者血容量,对血液携氧能力、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 疗失血性休克选择液体复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63例为研究对 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 例)和对照组(31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充分复苏;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alpha、IL-6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苏液体的输入量为(1.95± 0.35)L,对照组 患者给予输液量为(3.61± 0.56)L,观察组患者给予的复苏液输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血浆 TNF-alpha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 血量,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浆TNF-琢和IL-6 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通道无法建立的情况下,单纯腹腔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否有效.方法: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休克不复苏组,出血+急救期不接受任何治疗)、C组(腹腔复苏组,出血+急救期给予腹腔注射平衡液10ml/100g体重)、D组(静脉输液组,出血+急救期静脉输入平衡液并保持大鼠MAP在60+5mmHg),B、C、D三组大鼠均制备为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率,在0、30、90和120 min时相点观察比较各组大鼠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和血清TNF-α.结果:C组大鼠的存活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5);C组大鼠72 h存活率明显高于B组,但低于D组(P<0.05).C组大鼠的临床复苏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B组,但较D组差;C组大鼠血清TNF-α低于B组,高于D组.C组大鼠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低于D组.结论:腹腔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是有效的但效果比静脉复苏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的90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47)和对照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复苏前及复苏后1 h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水平,心肌损害指标(CK、CK-MB、CTnT)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06.87±135.62)mL vs(2950.39±139.57)mL,(1049.31±160.07)mL vs(1390.18±135.89)mL,(1465.02±191.78)mL vs(1860.23±198.59)mL](P<0.05);研究组PT、 APTT、 T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06±1.80)s vs(15.82±1.26)s,(42.03±3.85)s vs(37.02±3.19)s,(21.03±3.86)s vs(15.80±3.27)s](P<0.05);研究组CK、CK-MB、CTn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85±2.72)U/L vs(32.97±3.69)U/L,(23.06±3.28)U/L vs(35.97±3.70)U/L,(2.07±0.36)ng/mL vs(2.90±0.38)ng/mL](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64%(5/47)vs27.91%(12/43)](P<0.05)。结论: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的其凝血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朱海彬  彭罗根  赵会民 《蛇志》2014,(2):145-147
目的研究人工诱导浅低温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兔早期复苏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浅低温组和常温组,每组10只。予乌拉坦麻醉后,采用肾动脉放血法并行小肠夹伤,建立出血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兔模型。止血前分别将两组实验动物肛温控制在常温(38℃)或浅低温(34℃),顺序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止血、常压液体复苏并观察8h。期间在基础点(BL),休克起始点(T0),T120(T1),T240(T2),T360(T3),T480(T4)共6个时间点检测血清乳酸(LAC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以及终点时存活数、总输液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实验终点时,浅低温复苏组存活兔(9/10只,生存时间477min)较常温复苏组(8/10只,生存时间461min)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浅低温组T1~T4各时间点的血清乳酸ALT、AST均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用浅低温治疗有利于抑制酸中毒进展及保护肝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低温能减轻休克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国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双歧杆菌制剂临床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检索CBMd isc、VIP、CNK 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获得1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患儿4050例,对其进行M eta分析,并评价M 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异质性检验χ^2=34.60,P=0.007〈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 eta分析,合并RR=0.41,95%C I为0.35~0.49,总体效应检验,Z=10.39,P〈0.0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固定效应模型RR值和95%C I与随机效应模型完全一致,剔除小样本报道后的合并RR=0.42,95%C I为0.35~0.50,与剔除前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研究的发表偏倚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双歧杆菌制剂能降低小儿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对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起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蝴蝶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略介绍了我国目前蝴蝶产业的背景情况和发展现状,着重阐述了该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目标与思路、政策与法律、科研与技术、人才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地性提出了相应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