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等方面内容相对难以记忆,授课时显得有些枯燥.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真实场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分析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留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通过案例的选取、备课及课堂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准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脂肪酸β-氧化"为例,探讨生物化学教学中案例法的应用。即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长期饥饿的动物案例,通过自制动画、左旋肉碱咖啡实物展示、课堂讨论及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手段,清晰、生动地展示了脂肪酸β-氧化的授课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在客观地分析授课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与调查,从教材选择、师资培养、授课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的建议,为更好开展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班授课,小班辅导”为核心的微生物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在硬件条件和师资条件欠缺时的一种平衡教学的有益尝试。“大班授课”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小班辅导”则主要进行回顾性串讲、案例分析和随堂测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监督他们的学习过程,教师被动教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案例教学法因其目的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入相关内容如经典实验、社会热点、科学史实等作为案例。通过课前精心选编案例、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发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避免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性强且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近年来针对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我们从教学理念、模块划分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课程改革以"能力培养为宗旨、课程模块为单元、多种教学资源为平台",探索了模块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将理论课程划分为发酵工程设备、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产品分离四个模块;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以葡萄酒发酵全过程作为发酵基础实验,并通过工厂实习和科技作品试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和生产车间参观、实习相结合,实现课堂、实验室、车间立体结合,理论、实验与生产实践的有机链接。经三届共240多名学生的实践,证实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新授课及复习课中运用框架式教学法的实施案例,阐述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框架式教学法构建学科体系框架、模块框架及单元教学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格局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运用教学创新方法、创新方式,助力课程思政工作创新。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注重过程考核,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紧密结合,以及挖掘典型教育案例、代表性人物励志故事、我国科技创新的事例等,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探究式教学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搭建探究平台,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本文结合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从案例的精选、多媒体的应用、科技活动的应用、考核办法的改进等方面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运用保护生物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化工大实验”是湖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是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实验课程。课程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其内容主要结合了永州市地方特色资源、研究平台和工科人才特征合理编制而成。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符合课程特点的启发式教学、科研案例导入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考察和课后调查发现,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学科竞赛和项目立项成绩优异。因此,基于对本课程授课内容和方法的实践及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为培养生物工程专业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工科人才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食品酶学与酶工程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内容涵盖酶学基础理论、酶工程技术以及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存在知识差距,本课程精心挖掘学科前沿案例,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内容,让学生所学能够与时俱进。以学科前沿案例的主题讨论为切入点,探索了成果导向教学(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理念下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构建多元化考核方式,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夯实基础知识和拓展学科前沿的双管齐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可为食品酶学与酶工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评审认定是教育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极大地促进了任课教师对标评价量规进行教研教改。为促进环境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的教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全英课程组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对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实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注重课程思政和因材施教,增加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针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引入实际工程的应用案例,在课内外补充环境微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多方面强化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申报并获认定为首批国家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和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对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制定新教学大纲、选择新版中英文教材、引用创新成果更新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能力考核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是一些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灌输式被动教学,这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为目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在总结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MOOC)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知识点杂而多、理论性强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BOPPPS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BOPPPS中的情景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递进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沉醉其中。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过混合式学习的学生与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在学习效果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81.13)比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76.21)提升5分左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并愿意在未来的学期里支持继续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认为,能从新的教学模式学到比传统的授课形式要多的知识,而且新的教学模式还促进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愿意花费较长时间自主预习。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  相似文献   

16.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核心。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在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研究生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研究生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教学中的综合运用,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生物工程人才支撑,建立以创新型工程教育为理念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作用。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等新工科建设的教育教学理念,从“面向新经济”的培养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重构和“项目式”教学方式改革、“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等方面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价值引领、深厚的基础理论、强烈的创新意识、技术和非技术核心能力素养”四位一体的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满足了产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变化的需求,保障了产业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发展,为生物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逻辑性较差等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适合医学微生物学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文中对照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的教学理念,详细阐述笔者教学团队经过5个轮次的教学实践和持续改进,逐步形成的“生物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课程”教学逻辑与教学方法,重点阐述了课程教学项目的遴选、教学过程的实施方式、课程过程性考核办法以及“监控-评价与反馈-改进”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通过分析3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成绩分布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发现笔者教学团队所形成的“生物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课程”教学逻辑与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学生成绩,也可以保证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文中所述教学逻辑与教学方法有望为当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项目实训的教学改革提供基础,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理论知识扎实、创新思维好、团结协作能力佳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强的新型综合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物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极大。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工程设备”在生物技术产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的设备可及性低、工程实训机会少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痛点,以设备资源和素材库建设、虚实结合工程实训、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为抓手,构建“育德、育智、育能(实践创新能力)、对接社会发展新需求、融入学科前沿新进展、引入科研实践新成果(三育三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优化考核评价,通过课内外联动-校内外联动、引入前沿进展及科研成果、多样化资源集成、线上线下结合等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以达到“三会一能”。通过教学探索和实践,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