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伟  王丹丽  林勉  徐善良  邹秀 《生态科学》2013,32(4):500-508
根据2009年秋~2010年夏每季采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浙江省宁波港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四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经鉴定浮游动物共有70种,隶属3门35属。其中桡足类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3.54%; 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矩形龟甲轮虫、伪长腹剑水蚤、挪威小星猛水蚤、小星猛水蚤属、驼背隆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等。浮游动物群体丰度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丰度分别为2.50×103 ind/m3、40.16×103 ind/m3、3.72×103 ind/m3、1.20×103 ind /m3。生物量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94 mg/m3、931.22 mg/m3、58.74 mg/m3、24.49 mg/m3。与历史资料以及邻近海域比较发现,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小于或接近于东海各海域。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与春秋冬三季生物多样性(H')有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基本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邻近海域相比,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东海普通波水蚤种群特征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自然种群特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优势度、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季分别为0.09、556 ind·100 m-3、93.69%和9.90%,夏季为0.03、86 ind·100 m-3、68.49%和4.08%,冬季为0.02、42 ind·100 m-3、53.85%和3.80%,春季为0.01、16 ind·100 m-3、34.35%和2.31%.普通波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与20年前同海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春、夏和秋3季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冬季有所增加.冬季的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变化是影响普通波水蚤种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说明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关系.普通波水蚤对沿岸水团和低温环境敏感,其高丰度分布区是暖流位置的良好指示.作为秋季东海重要的桡足类浮游动物,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海洋渔业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舟山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受控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保护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组成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到2017年对舟山海域33个站位开展4个季节的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88种和浮游幼体19类,优势种共12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更替和群落特征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夏秋、秋冬、冬春相邻季节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75%、80%、100%和60%;平均生物量为夏季(176.34 mg/m3)>春季(120.20 mg/m3)和秋季(86.28 mg/m3)>冬季(7.21 mg/m3);平均丰度为夏季(143.97个/m3)>春季(86.30个/m3)>秋季(21.38个/m3)和冬季(26.86个/m3);平均多样性指数:夏季(3.03)>秋季(2.82)>春季(2.05)>冬季(1.71)。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温度、盐度、Chl a和营养盐是影响舟山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主要受盐度的影响,夏季主要受温度、盐度和Chl a的影响,秋季主要受Chl a的影响,冬季主要受悬浮物和溶解氧的影响,而营养盐对每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湛江港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才学  龚玉艳  王学锋  孙省利 《生态学报》2011,31(23):7086-7096
200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湛江港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月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桡足类72种,其中冬季36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5%;春季33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39.3%;夏季24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6%;秋季19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40.4%.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桡足类幼体.季节变化模式为:夏季丰度最高,达960.0个/m3,春季次之为421.0个/m3,冬季为303.4个/m3,秋季最低仅为252.8个/m3.平面分布冬春季丰度内湾高,往湾口逐渐降低,夏季内湾低往湾口逐渐增大,而秋季分布较均匀.调查海区桡足类丰度与水温、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DIN和PO3-4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盐度、pH值和活性硅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叶又茵  王雨  林茂 《生态科学》2013,32(4):408-419
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在九龙江河口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分析了九龙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119种,其中,含桡足类(35种)和水母类(31种)是最主要的类群。主要优势种有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弗洲指突水母(Blackfordia virginica)、短尾类蚤状幼虫 (Zoea larvae)和长尾类幼虫 (Macrura larva)。其中,春季以火腿许水蚤、弗洲指突水母、中华假磷虾以主;夏季则以短尾类蚤状幼虫和长尾类幼虫为主;秋季则以火腿许水蚤和中华异水蚤(Acaritella sinensis)为主,季节变化明显。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春季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 377.8 ind/m3和3 209.4 mg/m3,秋季最低,但空间分布不均,从春季到秋季其密集中心从近海区逐渐转移到邻近河口区。与过去同期的调查资料相比,20年来九龙江河口浮游动物总丰度、优势种的组成和排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次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平均值(以秋季为例)为历次调查最低,主要优势种也明显不同, 推测,浮游动物有朝着小型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罗艳  粟丽  林丽华  谢健 《生态科学》2016,35(5):82-89
根据2013 年11 月(秋季)、2014 年5 月(春季)、2015 年2 月(冬季)和8 月(夏季)4 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3 种类, 阶段性浮游幼体13 类, 桡足类种类最多42 种, 其次为刺胞动物18 种。种类数秋季最多52 种, 夏季次之50 种, 冬季最少46 种。年均丰度范围为100.31-2003.90 ind·m–3, 均值为606.22 ind·m–3; 年均生物量范围56.30-137.13 mg·m–3, 均值为80.86 mg·m–3; 该海域优势种更替较快, 其优势种春季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 等5 种, 夏季为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 和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s, 秋季为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e、亚强次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 等8 种, 冬季仅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一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春季为3.86、0.88、3.40、3.24, 夏季为2.10、0.89、1.88、1.01, 秋季为3.34、0.83、2.78、2.63, 冬季为0.95、0.31、0.30、0.09。其中冬季4 项指数均很低, 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异常, 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相似文献   

7.
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与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1984年2月至1985年2月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及优势种数量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在淀山湖共获得11种浮游桡足类,隶属2目5科10属;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可以把这儿种桡足类划分成4种类型,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在湖泊敞水区的浮游桡足类,年数量变动曲线有春季、夏季以及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季、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中华窄腹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近邻剑水蚤这4个优势种制约了桡足类群落总数量的季节消长。浮游桡足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有4次高峰,春季及秋季高峰出现时间迟于总数量高峰,其原因是数量高峰期桡足类群落中含有约80—90%的幼体,幼体成长之后方能达到生物量高峰期。本文还就影响浮游桡足类群落数量、生物量的生态因子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29°30′-31°30′N,124°30′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时,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总丰度及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555.87ind./m3)夏季(270.87ind./m3)秋季(138.39ind./m3)冬季(127.70ind./m3);其水平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中华哲水蚤为广温广盐种,春季数量最大且分布均匀,大部分海域丰度≥100.00ind./m3;夏季丰度急剧下降,主要分布在30°00′N以南海域;秋、冬季丰度较低,无明显高密集区。精致真刺水蚤为热带种,以夏、冬季丰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沿岸水与外海高盐水交汇区和调查海域的南北两端;春、秋季丰度较低且分布均匀。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分别属于暖水种和热带大洋性种,冬、春季丰度都很低,无明显密集区,夏、秋季丰度较大。百陶箭虫主要分布在盐度梯度较大、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的交汇区,肥胖箭虫则主要分布在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交汇区的靠高温高盐水一侧,其分布与外海高温高盐水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暖流指示种。温盐和水系消长变化是影响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6,26(4):1151-115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和方差贡献等统计方法对东海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自然种群特征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海亚强真哲水蚤丰度和优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均值分别为秋季5.40indm3>夏季2.09indm3>冬季0.93indm3>春季0.17indm3。该种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春季该种丰度占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仅为2.46%,秋季为9.32%,冬季为8.42%,夏季(9.94%)是四季中的最高值。秋季该种在东海有很高的出现率(98.22%),春季较低,仅为49.62%。该种群聚集强度丛生指标(I)均为正值,其中秋季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亚强真哲水蚤对桡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在夏冬季仅次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秋季仅次于精致针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比较20a前同水域的调查结果,该种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近年有所提高,尤其在秋冬季特别显著,这可能与全球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暖水种。  相似文献   

10.
姜胜  周凯  杜虹  黄长江 《生态科学》2002,21(1):45-49
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粤东柘林湾浮游桡足类29属57种,其中,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为优势种,合计占浮游桡足类总个体数的66.7%.柘林湾是一个浮游桡足类相对丰富的海湾,年均总个体数达5.4×103ind.·m-3.浮游桡足类的种类数和总个体数均表现为湾外大于湾内的平面分布格局,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高峰期位于5~10月,最低谷位于冬季1月。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水源地河流浮游动物多样性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参数监测水质, 2010-2014年间, 我们于每年的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 对浙江2个水源地河流采样站(H1站和H2站)展开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性调查, 同时测定水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H1站和H2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387.4 ind./L和873.0 ind./L, 小型浮游动物(轮虫 + 桡足类无节幼体)丰度分别占92.8% (H1站)和91.5% (H2站)。两采样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优势种均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冬季氮磷比是轮虫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波动的限制因子, 主要通过总磷含量对轮虫类H′指数产生较大的间接正向作用; 春季氮磷比是轮虫类H′指数发展的决策因子; 秋季氮磷比可通过总氮含量对轮虫类H′指数产生较大的间接正向作用。冬季氨氮、总氮含量分别是甲壳动物体积多样性指数(Hs)的决策因子和限制因子。夏季溶解氧含量是总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d)波动的限制因子, 主要通过pH值对d指数产生较大的间接正向作用, 作用机制表现为轮虫类H′指数随着夏季溶解氧含量的升高呈极显著上升(P < 0.01), 而甲壳动物Hs指数则显著下降(P < 0.05)。水源地河流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浙江水源地生态学监测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5—2016年在福建北部近海水域(120.10°E—120.65°E, 26.35°N—27.07°N)夏、秋、冬、春4个季节的海洋生态调查资料, 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依次是: 夏季(479.51 mg/m3)>秋季(257.37 mg/m3)>春季(241.86 mg/m3)>冬季(84.05 mg/m3), 平均丰度依次是: 夏季(156.36 ind./m3)>春季(91.57 ind./m3)>秋季(40.34 ind./m3)>冬季(21.82 ind./m3), 生物量和丰度均值都呈现出夏季、秋季到冬季依次减少, 春季增多的趋势, 不同的是秋季生物量均值高于春季, 而丰度均值低于春季。在夏、冬和春三季, 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总丰度的分布总体较为一致; 而在秋季, 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总丰度的分布几乎相反。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微剌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是影响夏季总丰度分布最主要的种类; 链钟水母(Desmophyes annectens)是影响秋季总丰度分布最主要的种类; 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和百陶箭虫对冬季总丰度的分布起到了重要影响; 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和微剌哲水蚤是春季占总丰度比例较高的种类。浮游动物数量各季不同分布模式的根本原因是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水团的季节性变化所致。研究结果不仅对了解与评价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还可以丰富我国近海水域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与水团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岸, 是黄海深入内陆的半封闭天然海湾, 底栖动物种类丰富。本文根据2014年2、5、8和11月4个航次(冬、春、夏、秋)的调查资料, 采用优势度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 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 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点。各航次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9种, 其中多毛类79种, 甲壳动物47种, 软体动物40种, 棘皮动物17种, 其他类群16种。各季度优势种有变化亦有重叠, 以多毛类为主。2014年度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09.85 ind./m2, 最高丰度出现在秋季, 最低出现在春季; 年平均生物量为79.22 g/m2, 最高生物量出现在夏季, 最低出现在春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6-2.86, 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79-3.72, 物种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8-0.8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4个航次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较低, 分布格局存在季节性变化。近年来, 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 胶州湾底栖生境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威胁, 建议继续开展长期连续的监测, 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使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鉴于东太平洋热带海区表层砂壳纤毛虫和其他微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资料几乎空白, 我们于2013年8月14日至9月18日在夏威夷东南部海区的23个站位采样调查了表层砂壳纤毛虫群落。23个站位共采集到砂壳纤毛虫22属36种, 均为透明壳种类。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范围为15-21种, 总丰度范围为4,730-23,693个/m3, 生物量范围为9.60-88.61 μg C/m3。本海区主要优势种为镯形囊坎虫(Ascampbelliella armilla)、斯廷细瓮虫(Steenstrupiella steenstrupii)、薄壳真铃虫(Eutintinnus tenuis)和纤弱细瓮虫(Steenstrupiella gracilis), 这4种主要优势种的口径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离岛工业区海域浮游生物丰度之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1993-2010年在云林县台西乡沿岸的8个站位所进行的一年四季近岸10 m及离岸20 m水深的浮游生物调查资料及同步的水质资料, 分析了发电厂建成后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本海域18年内浮游生物各类群丰度/密度的各季节平均值, 皆以第四季(10-12月)为最低, 而各个类群的最高平均值出现的季别并不一致。其中浮游动物出现于第一和第二季(1-6月), 浮游植物和虾、蟹幼体在第二季(4-6月), 而鱼卵和仔鱼则是在第一至第三季(1-9月)。自2000年第三季起, 测线5的测站经常有pH值低于7.8的情形。当该海域水体测得pH值低于7.8时, 浮游动物(75±69 ind./m3)﹑浮游植物((1.60±2.28)×103 cell/L)﹑虾幼体(2.4±5.8 ind./m3)﹑蟹幼体(1.9±5.0 ind./m3)及鱼卵(0.88±1.10 ind./m3)和仔鱼(0.16±0.32 ind./m3)的丰度/密度值皆偏低, 仅为历年总平均值的1/2。据此建议将发电厂排入海洋之水体pH值控制在7.8以上, 以降低对浮游生物多样性及丰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种类的数量变动,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涟虫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0.59 ind./m3),春季最低(0.05 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涟虫类4种,分别为三叶针尾涟虫(Diastylis tricincta)、卵圆涟虫(Bodotria ovalis)、亚洲异针尾涟虫(Dimorphostylis asiatica)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其中,三叶针尾涟虫四季均出现,四季优势度分别为0.04、0.03、0.04和0.06;卵圆涟虫出现在夏、秋和冬季,优势度分别为0.11、0.00和0.07;亚洲异针尾涟虫和细长涟虫仅秋季出现,优势度分别为0.17和0.002.仅在夏季发现两种枝角类,分别为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在长江口,枝角类和涟虫类的分布特征与长江冲淡水都有一定的关系,显示出这两大类浮游动物具有咸淡水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太平湖浮游动物动态演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 对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属89种, 其中轮虫 29属69种、枝角类5属7种、桡足类2属4种和原生动物9属9种; 优势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异尾轮虫属(Trichocereca)和龟甲轮虫属(Keratella)。浮游动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表现为夏季最大, 平均达1326 ind./L, 秋季春季次之, 分别为608和605 ind./L, 冬季最小为216 ind./L; 垂直分布表现为春夏季太平湖表层浮游动物丰度最高, 中间层次之, 底层最小, 秋冬季则表现为中间层最高。浮游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中间层普遍高于表层和底层, 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底层要高于表层和中间层, 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的现象, 水质评价表明夏秋季水质好于春冬季。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 太平湖浮游动物可分为夏秋季类群与春冬季类群, 两类群均表现为湖心与上下游区域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其中春冬季类群差异较明显; 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透明度和水温为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显示, 在溶解氧和水温较高的水环境中浮游动物丰度值表现为较大, 其中水温对轮虫的影响高于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12年12月—2013年9月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包括浮游幼虫19类。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由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双壳类幼体(Bivalvia larvae)、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e)等种类。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夏季最高(60620个/m~3),春季(31228个/m~3)和秋季(21540个/m~3)次之,冬季最低(7594个/m~3)。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出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趋势;夏季浮游动物形成两个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河口邻近海区和河口东部海区;秋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均位于河口东部海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从河口到外海升高的趋势,低值区位于黄河口入海口附近海区。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与海水温度显著正相关(r=0.212,P0.05),表明温度为影响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