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技术筛选人疟动物模型,井用培养的疟原虫接种实验动物进行对比观察。 白掌长臂猿红细胞对海南两个虫株和柬埔寨株都易感,用培养海南l株的猿血接种原输血猿,引起的原虫血疟持续38天,接种后第2周原虫密度升至11.6/104 红细胞)高峰。蜂猴和猕猴对恶性疟原虫都不敏感。实验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技术可作为人疟动物模型初步筛选之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翻译控制肿瘤蛋白 (TCTP)基因 ,提取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总RNA ,直接用总RNA反转录成单链DNA ,再用长距PCR方法扩增出双链cDNA .根据小鼠约氏疟原虫TCT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以cDNA为模板合成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因 .以pMD18 T为载体 ,用大肠杆菌XL1 blue对基因克隆 .测序结果表明 ,此基因序列与小鼠约氏疟原虫TCTP基因序列有 85 %同源性 .由此基因序列推导出的TCTP氨基酸序列 ,与小鼠约氏疟原虫TCTP氨基酸序列有 88%同源性 .进入GenBank国际基因库 (美国 )检索 ,所克隆的基因与基因库中恶性疟原虫基因同源性为 97% ;由所克隆的基因序列推导的TCTP氨基酸序列 ,与国际基因库恶性疟原虫TCTP基因推导的TCTP氨基酸序列仅有 1个氨基酸差异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TCTP基因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疟疾是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为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病,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5种,其中,恶性疟原虫的致病性最为强烈,是导致全球疟疾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体.硫化肝素是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的无支链多糖,为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一个重要受体,在疟原虫入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是一个快速而复杂的过程,恶性疟原虫入侵相关蛋白质在疟原虫入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参与黏附宿主红细胞、形成移动连接复合体、形成和修饰纳虫空泡等过程.黏附是恶性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第一步,入侵相关蛋白质与宿主红细胞表面硫化肝素受体结合,继而完成后续的入侵.综合国内外文献,本文围绕肝素/硫化肝素在治疗恶性疟疾中的应用、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相关蛋白质的结合以及恶性疟原虫入侵相关蛋白质在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为恶性疟原虫入侵过程中相关蛋白质与肝素结合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新型抗疟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6):1201-1204
《自然》: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有效干预途径抗疟药物通常只对部分种类的疟原虫有效,这是疟疾防治一直以来的难题。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破解这一难题方面取得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对所有恶性疟原虫都有效的治疗途径。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发现疟原虫在人体血液中入侵红细胞的时候,红细胞上一种名为basigin  相似文献   

5.
恶性疟疾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尤其在非洲地区。目前最有前景的恶性疟疾疫苗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红细胞前期疫苗RTS’S/AS01,其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然而,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分多,并且同一抗原在不同虫株间存在差异,单一抗原成分的疫苗依然不能有效地预防恶性疟疾。所以,研制一种多表位联合疫苗,使其可以在恶性疟原虫的多个阶段对人体进行免疫保护,达到预防恶性疟疾的目的,这将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脆疟原虫(Plasmodiumfragile)是寄生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猴子(Macacaradiata及M.sinica)体内的一种疟原虫,在实验室可以感染恒河猴(M.rhesus)。感染恒河猴的脆疟原虫与感染人的恶性疟原虫有很多相似之处。1979年W.Chin等用Trager—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在体外用RPMI1640连续培养红内期脆疟原虫7个月以上,并应用于恒河猴模型研究疟疾疫苗(Collins,1979)。W.Chin于1979年10月来我国讲学时,将保存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实验室的Nilgiri株脆疟原虫赠送我国供研究用。我所获得此株疟原虫后,即接种保存于四川产的恒河猴及青猴体内,…  相似文献   

7.
入侵疟原虫与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广泛传播的人类严重寄生虫病。近十年来,从分子水平探索疟疾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预防手段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尤其恶性疟原虫全基因组的成功测序为疟疾疫苗的设计和试制开拓了新途径。该文就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表面过程的生化背景,裂殖子与红细胞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疟原虫向红细胞输出的蛋白质,以及疟疾感染所致红细胞的遗传障碍等方面的近期有关报道作一简介,试图从细胞与分子机制讨论被感染红细胞的膜蛋白与膜骨架的某些改变。  相似文献   

8.
哺乳类红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经过一个独特的自然去核过程,最终发育成为体内唯一无核但负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成熟红细胞。哺乳类红细胞自然去核形式的出现可能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然而迄今为止有关红细胞的去核机理及其物质基础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9.
测定恶性疟原虫红内期Pf332抗原 (Ag332 )基因的未知序列 ,并进行序列分析 .根据非洲恶性疟原虫Palo alto株Pf332基因的G1片段序列 ,设计 1对引物 ,从中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 HN)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332 1片段 .Pf332基因中经常出现SVTEEI短肽的编码序列 ,据此分别设计非特异的正、反义寡核苷酸引物 (NSP1、NSP2 ) ,应用低严谨PCR(LSPCR)分别扩增出P332 1邻近的未知序列片段P332 up1和P332 dow1.根据恶性疟原虫Palo alto株Pf332基因G1片段上、下游的G9和C1片段序列以及测定的P332 up1和P332 dow1序列 ,分别设计 2对特异引物继续扩增邻近的未知序列片段P332 up2和P332 dow2 .根据P332 dow2片段的 3'端序列 ,设计 2条特异引物分别与非特异引物NSP2行LSPCR和巢式PCR ,扩增出P332 dow2邻近的未知序列片段P332 dow3.对获得的Pf33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并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分析 .序列测定和拼接结果显示 ,共获得了连续 6 14 4bp的恶性疟原虫FCC1 HN株Pf332基因序列 .序列分析表明 ,所获得的 614 4bp序列位于Pf332基因的编码区内 ,不含内含子 ,编码 2 0 4 8个氨基酸残基 ,包含 5个氨基酸残基重复区 .对恶性疟原虫FCC1 HN株Pf332基因 6 14 4bp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为获得Pf332全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三株抗恶性疟单克隆抗体(M26-32,F5-3F9,F5-4E9)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获得11株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单克隆抗体(McAb)。以多种疟原虫(恶性疟,间日疟,卵圆疟,诺氏疟、食蟹猴疟和约氏疟)的感染血片为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发现有3株McAb(M26—32,F5—3F9,F5—4E9)与所试6种疟原虫均发生阳性荧光反应。其中M26—32除能与中国海南岛的2个恶性疟分离株结合外,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6个恶性疟分离株及卢旺达临床病人周围血中的环状体亦呈阳性反应。在与我国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反应时,几株McAb的IFA结果不同,提示不同间日疟原虫株的抗原成分有所差异。这些McAb与马媾疫锥虫和弓浆虫均无交叉免疫荧光反应。因此可能用于检测病人血中的微量疟原虫抗原,为早期诊断疟疾提供有力的工具,并可能用于鉴定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McAb M26—32能部分抑制疟原虫对。H-亮氨酸的掺入,并能延缓原虫血症的上升,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表达恶性疟原虫(Hasmodium falciparum,p.f)海南株(FCC1/HN)乳酸脱氢酶(LDH),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鉴定.为制备抗LDH抗体用于胶体金法快速检测疟原虫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技术对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pf)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入表达载体pET-32a(+),重组表达载体经鉴定后诱导表达;重组LDHpf(rLDHpf)经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兔抗rLDHpf免疫血清,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结果:构建了pET-32a/LDHpf重组表达载体,测序后同源性分析显示p.f不同株间LD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8%,不同种间同源性也在90%以上;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rLDHpf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LDHpf基因高度保守;rLDHpf得到高效表达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海南岛与苏皖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在体外连续培养中生长特征、药敏性、同工酶谱、表面抗原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海南岛两株原虫适应体外培养的速度及增殖率均明显高于苏皖两株原虫,但后者产生配子体的能力较强。体外微量药效测定显示,海南岛两株均表现对氯喹有高度抗性,而苏皖两株则均为敏感株,此外不同原虫分离株在同工酶谱及单克隆抗体间接荧光试验中亦可显示明显的株间差异。文章对恶性疟原虫种内不同虫株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明确中国和缅甸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 AMA1蛋白的基因特点。收集中缅边境地区88例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制备血样滤纸片;试剂盒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g DNA);PCR和测序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Pf AMA1基因的Domain I(DI)区域的多态性。成功扩增88例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 AMA1胞外段DI区域基因,与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比较,检测出31个分离位点,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94。其中c1特别是c1L区域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检测区域。同时,分子进化分析显示,DI区域及其中的c1和c1L区域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阳性选择。研究发现,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 AMA1基因DI区和其中c1、c1L区域高度多态,提示上述区域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研制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在受体介导下完成的,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恶性疟和间日疟受体。一般认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受体主要是红细胞膜上的血型蛋白A(GPA),GPA分子中的NeuNAC、GleNAc以及T1和T6结构均可能参与其活性中心的组成。Duffy血型抗原可能作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受体,但至今对其化学本质的了解远不如GPA清楚,又由于间日疟原虫在体外培养未获成功,故对间日疟原虫受体及其活性中心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5.
明确中国和缅甸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蛋白的基因特点。收集中缅边境地区88例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制备血样滤纸片;试剂盒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gDNA);PCR和测序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PfAMA1基因的Domain I(DI)区域的多态性。成功扩增88例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AMA1胞外段DI区域基因,与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比较,检测出31个分离位点,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94。其中c1特别是c1L区域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检测区域。同时,分子进化分析显示,DI区域及其中的c1和c1L区域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阳性选择。研究发现,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基因DI区和其中c1、c1L区域高度多态,提示上述区域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研制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异种/同种异株疟原虫治愈后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同种/株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经治愈后用P.y17XL再感染。通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和检测再感染后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变化,发现P.y17XNL感染治愈组小鼠几乎不出现原虫血症,其余异种疟原虫感染治愈组小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虫血症发生时相延迟和水平降低,部分生存率有所延长;不同虫种/株感染治愈后P.y17XL再感染的小鼠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P.y17XL初次感染的小鼠;P.v、P.y17XNL感染治愈小鼠血清中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出现显著增加(P<0.05),且以IgG1亚类升高为主。表明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保护性有限。  相似文献   

17.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抗鼠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并与猴疟及恶性疟原虫的交叉试验,Taylor,et al.(1981)曾有报道刘尔翔等(1984);李文渌等(1984),用抗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与间日疟原虫进行交叉试验,但用抗间日疟单克隆抗体与同种疟原虫及与其他动物疟原虫作比较试验,尚未见正式文献报道。鉴于目前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还十分困难,若能找出其他种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共同抗原成分,作为替代抗原,将有利于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此外,在我国间日疟原虫是否存在地域株差别的问题,尚没有统一结论。针对上述,本文用现已…  相似文献   

18.
<正>一项研究发现,用能够耐受从黄花蒿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常见抗疟药青蒿素的啮齿类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当让它们食用整株黄花蒿的干样本的时候,寄生虫载量减少了,而且一种非青蒿素耐受性小鼠疟原虫物种对整株植物疗法出现耐受性的时间长度是对青蒿素出现耐受性时间长度的3倍,这提示整株植物可能拥有增强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有效性的特性。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道中,来自牛津大学等处的科学家或许找到了靶向作用疟原虫的新途径;如今疟疾每年影响着超过40万人的生命,而且大部分患者都是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引发的感染,然而生活在疟疾经常爆发区域的人们天然状态下就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免疫力来帮助机体在成年时抵御疟疾感染,因此发现抵御疟疾疫苗的可能性手段就是从分子水平上来揭示这些特殊群体机体天然免疫反应的过程。当恶性疟原虫感染机体并且在红细胞中隐藏时就会引发严重致人死亡的疟疾发生,此前很多研究都表明,机体中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主要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计一种快速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的检测。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18S r RNA基因设计一组引物,包括外引物、内引物、环引物及第二对环引物,用于恶性疟原虫的LAMP检测。结果:双环引物LAMP检测法灵敏度可达10拷贝DNA模板/μL,可特异地检测出恶性疟原虫DNA,3次重复试验Ct值的CV小于5%,比普通加环引物LAMP检测法时间缩短10 min左右,提高了反应的检测效率。结论:建立的双环引物LAMP方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