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氟的代谢特点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的代谢特点与人类健康何红卫(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510160)缺氟使人患龋齿,氟多了又使人患斑釉齿甚至氟骨病,在必需元素中,人体对氟含量最为敏感。远在1805年盖一卢萨克(Gay-Lussac)就发现氟与牙齿的结构有关。后来证明,食物及饮水中...  相似文献   

2.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9,38(4):499-512
上世纪70年代在许家窑-侯家窑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对了解东亚中晚更新世过渡时期古人类的形态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形态特征外,针对许家窑人病理表现也开展过相关研究,其中许家窑人幼年个体前部牙齿上出现的黄色小坑被认为是患有氟斑牙病的证据,且可能代表世界范围内该牙病的最早实例。然而,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断层扫描显示,这些黄色小坑或凹陷是釉质发育不良表现,而不是代表个体患有氟斑牙病后牙齿受咀嚼压力而产生的物理破损。同步辐射扫描显示,许家窑幼年个体前部牙齿釉质密度均匀,没有出现浅层釉质矿化减小的现象,不支持该个体因釉质矿化过程受影响而患有典型氟斑牙的结论。尽管如此,后部牙齿上大量坑状的釉质缺陷和坑状缺陷底部的加重生长线特征不排除是个体氟摄入过量而影响釉质形成的分泌期而导致的。除表面坑状釉质缺陷外,许家窑幼年个体恒齿不同部位的釉质内部出现缺失(空间结构一般为圆球状)。缺失主要集中在浅层区域,沿齿尖-齿颈方向的密集程度变化与釉质发育不良位置具有一定相关性。釉质内部缺失有时互连并与釉质表面垂直。以上特征显示釉质内部缺失是釉质形成过程受影响所致,且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可能与釉质发育不良的类似。许家窑幼年个体不同牙齿在外部釉质缺陷和内部釉质缺失密集程度上的差别可能反映的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所需应对的外界扰动因素程度不同。未来研究可对包含许家窑人化石的堆积物中以及许家窑人牙齿中的氟含量进行测定,以进一步研究许家窑人个体的生活环境中是否有过量的氟以及许家窑人是否摄入了过量氟元素,从而对许家窑人的牙齿发育缺陷机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牙齿形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2,21(2):87-101
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上颌牙齿特征的比较表明 :直立人牙齿的长宽尺寸 ,除中门齿唇舌径外 ,与早期智人的相应值很难区分 -早期智人的长宽尺寸多在直立人相应值的变异范围之内 ;直立人牙齿的观察性特征几乎都能在早期智人某些成员中见到。这意味着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可能并无“种”而只有“亚种”这一分类级别上的差异 ,把直立人并入智人种这一建议是可取的。对若干化石地点的单个牙齿进行的重新鉴定表明 :桐梓、沂源、郧县梅铺、洛南和淅川的人类牙齿不一定是代表直立人的 ,有可能是代表早期智人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的蜥蜴类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工作队于1957年采自河南卢氏孟家坡。根据牙齿的特征,可归于 Tinosaurus 属。Tinosaurus 属是马适(Marsh,1872)建立的,其特征为牙齿端生,小而侧扁,具有锐尖。后部的牙齿有三尖;前部牙齿的小尖退化,侧小尖有或无。下颚骨外侧,牙齿之间存在着由于上颚齿磨损而形成的垂直“齿间沟”。牙齿由后向前逐个变小。  相似文献   

5.
金牛山人化石牙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00,19(3):216-225
金牛山古智人化石有近完整之上颌牙列。对这些牙齿观察测量比较表明,金牛山人上中间齿显著增大,上第三臼齿退化缩小,其余牙齿大小在我国早期智人和直立人分布范围之下限,He面形态简单,齿带较弱。金牛山人前牙磨耗重于后芽,表现与“前牙人具机能假说”大致相符,而从生理角度讲,前牙排列位置及倾斜角度与此也可能有一定关系。金牛山人上中门齿及第二前臼齿可能患有轻度的番质发育不全症。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的是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古猿化石产地与古猿共生的一种中国兔猴化石。这类化石以下颌骨和牙齿较纤细,牙齿的颊侧齿带较发育,牙齿狭长,齿尖锐利和臼齿咬合面的三角凹较大,下次小尖向后延伸而使下内尖和下次小尖之间有较大间隔;上臼齿的颊舌径较小等特征区别于中国兔猴厚齿种(Sinoadapis carnosus Wu and Pan.)根据以上的形态特征,作者把它订为中国兔猴一新种:中国兔猴石灰坝种Sinoadapis shihuiba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7.
邢松 《化石》2019,(3):76-77
<正>《人类进化杂志》近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与西班牙同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桐梓人牙齿形态。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显微断层扫描(micro-CT)、几何形态测量、非测量性状对比等重新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贵州桐梓发现的4颗古人类牙齿进行了综合形态学研究。研究发现,桐梓人牙齿形态相对直立人表现出进步趋势,但仍然较现代人原始,代表过度类型的古老人类。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类学家吳汝康新著“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到目前为止发現于我国广西柳城等地的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全部材料的专著。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卽“巨猿下頜骨”、“巨猿牙齿”和“巨猿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生活习性等問題”。在第一部分,作者詳細地記述了已发現的三具巨猿下頜骨的年龄性別、形态特征,以及有关下頜骨的各种測量結果和下頜枝的复原等情况。在第二部分,作者对1094枚巨猿牙齿归类作了詳細的描述,并对其萌出順序以及大小比例等问題作了闡述。在第三部分,作者对  相似文献   

9.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197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00273部队叶常辉等,在广东三水盆地东北缘,南海官窑镇南南东8公里的新村小水库西侧,采获两枚哺乳动物骨骼与牙齿化石。经南颐同志带往古脊椎所,鉴定为:Bemalambdidae(张玉萍鉴定),这是广东珠江三角洲首次发现的阶齿兽类化石点。 1979年8月,笔者与饶均文同志,寻踪往南海新村进行化石采集及剖面测制,该点大致层序如下: 新村羊子岗水库(山塘)剖面: ……覆盖…… (土布)心群一组(E_(1-2)bx~1) 3.紫红色含铁灰质石英粉砂岩夹含钙粉砂质泥岩,常见钙质结核,大小不等。见哺乳类:Bemalambdidae,颌骨、椎骨、肢骨、牙齿化石,顺层分散埋藏。5.10米 2.浅黄色、灰绿色含泥灰质石英粉-细砂岩及紫红色含铁泥质石英粉砂岩,具灰绿色钙质斑点及钙质结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最后斑鬣狗化石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除少数省外,大部分省都发现有它的遗迹。它起源于中更新世末期,但目前,它被认为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典型化石。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我国含有最后斑鬣狗化石的动物群进行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因此依最后斑鬣狗化石的存在初步推断一个动物群、一个含人类化石或一个旧石器地点的距今年龄就有了可能。我国更新世的鬣狗化石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桑氏缟鬣狗,它的上、下裂齿尺寸较小。上裂齿(P~4)的第一叶(统一译名为前附尖)长<第二叶(统一译名为前尖)长<第三叶(统一译名为后附尖)长,第三叶比第二叶稍长,未磨损 P~4的原尖(统一译名为前尖)尖端靠后,内尖(统一译名为原尖)中等大小,且位置稍向后。下裂齿(M_1)短而宽;跟座较大,有的有下次尖,有的有下内尖及  相似文献   

13.
牙齿是肉食性鱼类重要的摄食器官。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牙齿形态结构,采用解剖镜观察了鳜牙齿分布、形态与数量。并比较其与大眼鳜(S. kneri)、斑鳜(S. scherzeri)及中国少鳞鳜(Coreoperca whiteheadi)牙齿差异。采用茜素红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及红外光谱观察并检测了鳜牙齿结构、元素组成和化学成分。结果显示,鳜牙齿具上颌齿、下颌齿、犁齿、腭齿和咽齿。其中,上颌齿前端有犬齿,其余为绒毛状齿;下颌齿最内列有犬齿,其余为绒毛状齿;犁齿、腭齿、咽齿均为绒毛状齿。鳜和大眼鳜下颌齿列数为3列,斑鳜和中国少鳞鳜为4列。茜素红染色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外层均为透明的牙釉质,内层为包裹髓腔的牙本质;组织切片显示,牙本质结构疏松,内有许多孔隙;牙尖部分形成牙釉质帽;中央为髓腔,内有牙髓组织。扫描电镜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表面均由釉柱组成,釉质层有釉柱横纹。X射线能谱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主要元素都为碳(C)、氧(O)、氮(N)、钙(Ca)和磷(P)。红外光谱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主要无机成分为碳酸羟基磷灰石。结果表明,鳜牙齿较发达,上、下颌齿有犬齿,犬齿和绒毛状齿结构与组成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4.
曾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的直立人北京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北京人)化石是当时世界上具有最为可靠发掘记录的古人类化石。1941年大部分北京人化石丢失,仅存的当时发掘出土具有鉴定价值的人类化石为保存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3枚北京人牙齿。2011年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保存的周口店发掘出土的化石中新发现了一枚北京人牙齿化石。本文报道了这枚新发现的北京人牙齿化石并回顾了此前发现的3枚北京人牙齿化石的历史。这4枚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了在周口店最早发现了的直立人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15.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城巨猿洞的标本明显比我国其他第四纪地点的爪兽较小,尤其是比早更新世晚期的代表小很多。在形态特征方面,柳城巨猿洞的爪兽与重庆巫山的最为接近,而与安徽繁昌及湖北建始的差异较大;但在牙齿的宽/长比值方面,却与安徽繁昌的最为接近。我国已发现的爪兽化石以单个牙齿为主,在分类鉴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牙齿测量的点散布图,可以有效地检验对零散爪兽牙齿齿序的鉴别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6.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湖北省郧西县黄龙洞发现的7枚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进行了观测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与相关的化石人类及近代现代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黄龙洞人类牙齿总体特征与现代人接近, 同时也保留部分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特点, 包括前部牙齿(侧门齿与犬齿)尺寸及粗壮程度都明显大于现代人。黄龙洞人类牙齿呈现的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及臼齿釉质延伸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具有了东亚人群的典型牙齿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很多,其中已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水龙兽的例子,早已被人们所熟悉,然而,许多人对角齿鱼可能还不大了解。早在1941年,在我国四川威远红层中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化石。它那棕黑色的表面闪烁着珐琅质光泽,为数不多的几行齿稜排列成扇形,基部互相愈合在一起。原来这是角齿鱼类的齿板化石。这种牙齿,不生长在口的边缘,而着生于口腔内上腭的内翼骨和下颌的夹板骨上,上下各一对,十分坚硬。经过研究,这块化石被命名为“杨氏角齿鱼”。这个名称是为了赠献予首先发现和研究我国肺鱼类化石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从此,这类化石在亚洲的记录除了印度地区之外,又增加了新产地。以后,在我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吉林省中始新世桦甸组的两种端生齿鬣蜥类化石突显出端生齿类(Acrodonta)在第三纪早期的分化。第一种化石的特征为具有多个(6个)前侧生齿位及单尖且侧扁的颊齿。其牙齿与牙齿缺失附尖的主要端生齿类(如鬣蜥亚科Agaminae的海蜥属Hydrosaurus)无特别相似之处,其亲缘关系也并不清楚。第二种的牙齿与很多现生有三尖齿的鬣蜥类(即蜡皮蜥属Leiolepis和飞蜥亚科Draconinae)以及化石响蜥属的许多种相似;一个骨骼特征显示其可能与包括鬣蜥亚科、海蜥属、飞蜥亚科和须鬣蜥亚科(Amphibolurinae)的支系有关,但尚需更多更完整的标本以做结论。与现生鬣蜥类的比较研究表明,与响蜥属牙齿相似的三尖型齿很可能是蜡皮蜥属及飞蜥亚科中大约200个现生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这些支系,响蜥属的鉴定特征并不充分。由于端生齿类的分化被认为始于新生代早期,因而东亚的化石材料很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一支系的演化历史,尤其是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然而仅基于破碎颌骨材料的新分类单元名称的成倍增加并不能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尽力采集标本并研究可对比的现生骨骼材料应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对广西崇左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调查的过程中,从年代贯穿更新世的8个地点采集到了33颗长臂猿游离牙齿化石。记述了这些新发现的长臂化石,并初步确定了其分类位置。形态和测量的对比表明,这些牙齿不超过现生长臂猿种内变异的范围,且都可以归入一个种内。它们与冠长臂猿属(Nomascus)共有的特征组合表明,这些化石可以归入该属。这些特征包括:上臼齿相对宽,舌侧齿带及唇侧齿带痕迹保留率高;M3长度几乎与M1相等;下臼齿狭窄,并保留唇侧齿带退化痕迹。崇左地区的化石长臂猿的臼齿平均比冠长臂猿属中现生种类稍显大。但是崇左地区的游离牙齿化石材料提供的证据并不足以支持将其归入该属中的某一具体种类。与中国南方更新世其他同时代的大型猿类猩猩(Pongo)和巨猿(Gigantopithecus)不同,长臂猿的牙齿大小并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尽管冠长臂猿属在现今的崇左地区并没有分布,但是在历史时期该属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