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与理论探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的分析 ,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提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由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和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景观娱乐需水三部分组成的观点 ,从生态环境需水的时空分布、自然生态优先和可持续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动态性、可控制性和极限特性。对目前采取的各种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 ,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理论内涵、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理论内涵、修复方法的优化组合及其应用案例.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目标拓展为:目标污染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土壤生态毒理性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部分恢复或全部恢复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归纳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5个特点、5个原则.初步提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法优化组合的原则.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法优化组合表现出以...  相似文献   
3.
对功能核酸概念的分析需要建立在对功能核酸研究的基础上,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进行探析。从内涵来看,它是对具有特殊结构、执行特定生物功能的核酸分子的统称;从外延来看,它包括适体、核酸核酶、核糖开关、发光核酸、修饰核酸、功能核酸裁剪、核酸自组装、功能核酸纳米材料、核酸纳米酶、核酸药物、核酸补充剂以及DNA存储技术等。目前功能核酸已成功地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对功能核酸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尝试对其范畴、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梳理和完善功能核酸的基本概念,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初步探讨了极致化医疗服务满足现实需求、引领行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出了其“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质量、追求无限标准”3个方面的理论内涵,并从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制度规范和监督约束4个方面探讨了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杨光梅  闵庆文  李文华  甄霖 《生态学报》2007,27(10):4289-4300
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生态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探讨和经济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摸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进入主动的基于环境损失赔偿的理论探讨阶段;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加剧,生态补偿涵义拓展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进行补偿,进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并成为国内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生态补偿的涵义、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等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生态补偿涵义经历了从生态学意义到经济学意义的发展历程,目前阶段的生态补偿涵义与国际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比较接近。理清生态补偿费与环境费、资源费的关系是生态补偿定位的关键,主要是确定与后者的包含或者补充关系;生态补偿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来源是基本一致的,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和公共物品理论,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还存在基于效益补偿还是基于价值补偿的争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主要包括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成本(机会成本)或通过供需双方的博弈等方法,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上述科学问题是决定生态补偿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性问题,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不同区域的现实出发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践需求进行研究,建议日后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与现实需求一致的生态补偿概念的确定和科学定位;(2)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计算;(3)基于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4)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生态补偿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攻坚突破口,关键在于特色。“特色”有别于“特点”,其评判有多方面的标准,具体把握较为复杂。以此为背景,从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现存问题出发,在分析探讨特色思维的局限性、发展非线性、不确定性、特色活态性等深层命题的基础上,提出特色小镇的特色化不只在于区域性差异化、理想性差异化,还在于规划控制体系的前馈性差异化、在历史长河与竞争过程中适应性选择的差异化。因此,需要完善周期管控机制、市场采纳机制,采用历史评判法、评特为主评优为辅等特别的对策措施和评选标准。最后,围绕特色化策略的逻辑主线—促进中国城乡发展智慧地走上适应性之道,从5个领域具体探讨了产业特色化、环境与社区特色化、文化特色化、设施与服务特色化、体制机制创新等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孟本 《生态学报》2003,23(9):1910-1914
“生态环境”这一汉语名词是我国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但同时也是较有争议的术语之一。据分析,它在我国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是从俄文“зкотоп”和英文“ecotope”翻译而来。但是“生态环境”这一汉语名词目前已经基本脱离了“母体”,与“зкотоп”和“ecotope”的联系很少。我国已经普遍将“生态环境”与“ecological environment”作为汉英、英汉双向对照名词。以生物为主体,“生态环境”可以定义为“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综合”。以人类为主体,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子的综合”。这一名词可以作为生态学的规范名词来使用。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与生物学实验技术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我们在生物教学以及生物有关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给以区别和注意。  相似文献   
9.
大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并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中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论述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使命基础上,重点梳理和探讨了区域及大陆尺度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学问题,进而基于宏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新提出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科学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体系的逻辑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 1) 基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学特性,发展多维视角的“生态系统科学概念网络体系”;2) 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涌现性理论,发展“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分析理论体系”;3) 基于生态系统属性及状态概念,发展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级联关系的“整合研究方法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内涵及应用问题,进而论述了发展区域及大陆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提出构建新一代大陆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实验网络,完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数值模拟-知识融合”四位一体的科学研究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网络分析的生态文明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盼  施晓清 《生态学报》2019,39(10):3787-3795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后,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文明范式。自提出以来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时间尺度上的系统分类和归纳。为此,借助文献分析常用软件——Cite Space,分别对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近20年中文数据库中生态文明相关文献进行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及关键词演进网络分析,以明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及前沿,并在梳理生态文明内涵演化趋势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现状及不足。研究表明:(1)作为生态文明研究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国早在1983年就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的不可或缺性,其文献发表量占总数的93%,节点中介中心性为0.56,远高于其他各国,具有重要的领域影响力。尤其在2012年后,这种影响力呈增速扩大态势。(2)国外研究主要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探讨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等。(3)国内研究可分为生态文明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三大主题。其中对内涵的界定和扩展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前,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成为研究热点。(4)已有文献中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家、省、市为主,倾向于建设现状的静态评估;我国政府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指标体系部分兼顾了评价的长期性及动态性,主要适用于省、市,缺乏国家尺度的整体评估。在评价方法上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化的研究。未来还应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时空分异以及相应的动态趋势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大数据等工具不断完善和丰富其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