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宇  图力古尔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7):1099-1110
对采自海南省白沙县鹦哥岭阔叶树腐木上的标本,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析,鉴定为脆木耳Auricularia fibrillifera,经分离纯化获得纯菌株作为实验材料,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木耳属资源,首次对该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进行了研究。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对脆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从中选出3个最优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脆木耳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3℃,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粉,最佳无机盐添加量为1.5% PO43--1% Mg2+,最佳生长因子为玉米汁。驯化栽培过程中,栽培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石灰粉1%,发菌温度为22℃可使脆木耳菌丝在40d左右满袋,且生长旺盛,可培育出子实体。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木耳"白毛菌病"的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毛菌病"是近年来东北地区木耳栽培中一种常见病害.其病原菌在盛夏伏天侵染木耳子实体,在木耳耳片腹面生长一层白色网状霉层,对木耳生长及商品形态造成严重危害.从黑龙江省尚志地区染病耳片上分离得到两株病原菌,经对它们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 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证明这两株病菌为尖孢镰孢和厚垣镰孢,二者均对栽培木...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原种胞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木耳菌株原种胞外酶活分泌特性,为进行大规模生产用种早期判定提供检测手段。方法:以9个黑木耳栽培菌株的原种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了其胞外漆酶、多酚氧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维素酶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胞外漆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酶活随培养时间呈规律性的升高、降低,除个别菌株(3、6)外,不同菌株同种酶活性差别不大,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有2、3、6、9号。不同菌株酶活高峰出现的时间有差异,较早的出现在培养的第10d,较晚的出现在培养的第70d。结论:被测菌株胞外酶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利用该规律性可检测菌种退化、老化和不利变异。  相似文献   
4.
应用荧光核染色技术、酯酶同工酶鉴定技术,对黑木耳亲本双核菌株、原生质体单核菌株和单-单杂交菌株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荧光核染色技术可快速有效地鉴定获得菌株的核相,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准确地区分单核菌株及杂交新菌株的不同核型,研究得到1个酶带差异显著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吸收的栽培过食用菌的废弃菌糠、明确在牡丹江地区再利用食用菌菌糠生产黑木耳的适宜比例,以灵芝和鲍鱼菇的废弃菌糠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配方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木耳培养料中灵芝菌糠体积分数为30%时栽培效果最佳,显著优于参入鲍鱼菇菌糠的各种培养料配方(P〈0.01)。因此,可以利用灵芝菌糠废料作为替代料栽培黑木耳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黑木耳粉代替部分膳食对模型小鼠预防营养性肥胖的作用功效。试验选择5周龄健康ICR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K)、高脂组(HFD)、阳性药物对照组(PD)和黑木耳粉添加组(AH)。连续饲喂9周,检测小鼠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AH组小鼠体重、附睾脂肪指数显著降低(P<0.05);Lee’s指数、血清葡萄糖(GLU)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和肝脏指数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脏HDL-C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染色结果观察到AH组小鼠肝脏中脂肪细胞减小,脂质含量降低;附睾脂肪体积减小,附睾细胞形状较规则。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黑木耳粉干预有效改善了小鼠肠道中的变形菌门、螺杆菌属与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有显著预防小鼠营养性肥胖的功效,为黑木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姚春馨  王晖  姚远  孙跃明  田果廷 《菌物学报》2021,40(6):1586-1588
‘高原云耳2号’由采自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哀牢山的一株野生黑木耳多次分离和反复驯化,通过连续6年的系统选育、评价筛选而育成。该品种为中早熟、广温广适型新品种。子实体多单生,小口出耳单片率高,耳片厚、大小适中、边缘圆整、质地硬脆,背面青灰至灰黑色、腹面黑色、有光泽,耳脉少,平均产量55-65g/袋,商品性佳,抗性强。适于1 500-2 200m高海拔地区立体袋栽。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新品种‘农黑1号'是以黑木耳‘Au5'和‘木耳黑龙3号'作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杂交配对选育而来。工厂化条件下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农黑1号'的第一潮平均鲜耳产量达到322.4g/袋,干耳产量平均为29.0g/袋,出耳率平均为93.3%,生产周期平均为71d。综合来看,‘农黑1号'具有产量高、周期短、出耳率高、一致性好等优点,可作为黑木耳工厂化栽培的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Aims: This study aimed to search for a novel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from some fungi and analyse its inhibitory activity. Methods and Results: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CV026, a double mini‐Tn5 mutant,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monitor quorum‐sensing inhibition. Auricularia auricular pigments from fruiting bodies were extracted using hydrochloric acid as an infusion, dissolved in alkaline dimethylsulfoxide (DMSO), sterilized by filtration through a 0·22‐μm membrane filter and added to C. violaceum CV026 cultures. Inhibitory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quantifying violacein production using a microplate reader. The result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alkaline DMSO‐soluble pig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violacein production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a quorum‐sensing‐regulated behaviour in C. violaceum. Conclusions: Auricularia auricular pigments can inhibit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bio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could interfere with bacterial quorum‐sensing system, regulate its associate functions and prevent bacterial pathogenesis. Further studies were in process in our laboratory to isolate specific compounds from A. auricular pigments, evaluate them as quorum‐sensing inhibitors and analyse the exact mechanism of action.  相似文献   
10.
木耳和毛木耳的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polytricha)的同一子实体弹射、分离30个单孢子并发育成单核菌丝体,各自分成3组,以10×10方式进行单核体两两配对。取两配对单核体交结处菌丝体块到新的平板上继续发育并插入无菌的盖玻片让其菌丝爬上。后利用双苯并咪唑(Hoechst 33258)染色,在萤光显微镜下逐块检查配对后菌丝体细胞中核的数目。如果出现双核,再加以检查锁状联合以验证,则为配对亲和。不亲和者仍为单核。根据配对行为进行不亲和因子分配决定其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木耳和毛木耳担孢子的性别是由一对遗传因子A.a所控制。属典型性二极性(bipolar)异宗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