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兔狲(Otocolobus manul)、藏狐(Vulpes ferrilata)和赤狐(V. vulpes)是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分布的重要小型食肉兽。本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青海省长江源区沱沱河和通天河沿岸选取208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 通过所获取的时空分布数据比较了上述3种同域分布小型食肉兽的时空利用情况。通过空间重叠度系数的比较分析, 兔狲和藏狐、兔狲和赤狐以及藏狐和赤狐之间的空间重叠度系数分别为0.25、0.48和0.17, 这表明兔狲、藏狐和赤狐三者在空间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 兔狲和藏狐属典型的昼行性动物, 而赤狐以夜行性活动为主。兔狲、藏狐和赤狐每个物种在冷暖两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分别为0.83、0.78和0.88。两两比较分析表明, 兔狲和藏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最高(0.84), 兔狲和赤狐在夜间活动时段存在一定重叠(0.63), 而藏狐和赤狐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最明显, 重叠指数最低(0.48)。此外, 在暖季, 两两物种之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均小于其冷季的重叠指数。综上所述, 长江源区兔狲、藏狐和赤狐3种小型食肉兽可通过空间和时间资源的利用差异来降低物种间的干扰和竞争, 从而达到同域物种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赤狐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总长度为16 723 bp,碱基组成为:31.3% A、26.1% C、14.8% G、27.8% T。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赤狐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除ND3基因起始密码子为不常见的ATT外,赤狐与北极狐、狼、家犬、郊狼的线粒体蛋白质编码遵循相同模式。在控制区的保守序列区段1和2之间发现一段较长的富含AC的随机重复序列。为了验证赤狐与其他犬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12个重链蛋白质编码基因,分别通过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赤狐与北极狐是姐妹群,它们在犬科中都属于赤狐型分支,而灰狼、家犬和郊狼则属于狼型分支,与现有的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荒漠区赤狐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赤狐(Vulpes vulpes)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狐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和北美大陆,在我国也广布各地(高耀亭等,1987;马世来等,2001)。国内外有关赤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结构(Nakazono and Ono,1987;贾竞波和萧前柱,1990;贾竞波等,1991;贾竞波和马建章,1992;周文扬和魏万红,1995;张洪海等,1999)和巢域选择等方面(Nakazono and Ono,1987;周文扬和魏万红,1995;张洪海等,1999;Frey and Conover,2006;Keith et al.,2007),而针对赤狐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或苔原环境,如瑞典(Elmhagen et al.,2002)、立陶宛(Laima,2002)及匈牙利(Lanszki et al.,2006,2007)等。  相似文献   
4.
赤狐华南亚种与东北亚种上毛髓质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唐福全  张伟 《四川动物》2006,25(4):725-729
选取赤狐华南亚种和东北亚种8个部位上毛,用测试格测定上毛的髓质指数。结果表明,赤狐华南亚种和东北亚种上毛髓质指数在同一亚种的不同部位及亚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无论在总体平均值上,还是在不同亚种个体同一部位上,赤狐东北亚种上毛的髓质指数均大于华南亚种。两亚种躯干部上毛髓质指数的平均值均明显大于前肢。这种差异性表现为从前肢末端到动物体躯干部呈梯度递增,其递增梯度在两个亚种的个体中表现有同步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赤狐年数量趋势波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毛皮收购数据对赤狐在黑龙江省13年(1971~1983)的年数量趋势波动做了分析。以全省数据分析时,此期间赤狐数量趋势共有4个波动周期,平均间隔为3年,变异系数为23.57%;继而以该省八个地区联合周期分析共得26个周期,平均间隔为3.42年,变异系数为39.78%。两次分析皆表明:赤狐数量趋势的波动为随机波动,波动中赤狐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西郊赤狐冬季巢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贾竞波  萧前柱 《兽类学报》1990,10(4):268-275
本文利用雪地跟踪方法对哈尔滨西郊5只赤狐在1985-1986年冬季的巢区做了观察。结果表明,5只狐对巢区内各部分使用的强度是不等的,对巢区中部的某些地块使用强度要高于对外围的使用,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5个巢区的平均活动半径为320±68米至557±82米,面积为1.44-4.O9平方公里,线性指数为1.079至2。5只狐相邻距离约1000米。  相似文献   
7.
赤狐直针毛显微形态学特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扫描电镜及偏振光显微镜对赤狐背部和腹部直针毛的髓质指数及鳞片花纹类型进行研究,并观察了赤狐颈部和臀部的髓质指数.结果 表明,赤狐4个部位的髓质花纹区别不显著,背部的髓质指数为61.3%,腹部的髓质指数为46.2%,颈部的髓质指数为73.3%,臀部的髓质指数为80.5%,4个部位髓质指数区间为40.9%~80.9%;鳞片花纹类型较单一,背部主要鳞片类型为杂波型,腹部主要鳞片类型为长瓣型,其次均为方瓣型,而扁平型、过渡型和冠状型在2个部位均不够显著.与同科的其他种类相比,主要鳞片的类型存在差异,可为物种的识别提供依据,但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对赤狐洞穴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贾竞波  徐利 《兽类学报》1991,11(4):266-269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赤狐繁殖期对洞穴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赤狐的25个洞穴观测,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赤狐繁殖期的洞穴选择。结果表明,影响赤狐繁殖期洞穴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水源,其次是坡向、坡位和坡度,人为干扰、隐蔽程度及洞口朝向等因子对其影响作用不明显。繁殖期赤狐的最适洞穴选择为:阳坡或半阴半阳坡、下坡位、坡度5°~25°、距水源500~1000m。  相似文献   
10.
赤狐的活动节律与产仔洞穴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周文扬 Bigg.  DE 《兽类学报》1995,15(4):267-272
本文对赤狐的产仔洞穴、活动节律和巢区大小进行了研究,赤狐产仔洞穴全部为喜马拉雅旱獭的居住洞,一般洞口数较多(平均4.8个),分布于高寒灌丛,距干扰因素较远,常位于坡中部。影响其选择的主要因素是隐蔽性和安全性,赤狐的产仔洞穴相对稳定,平均利用时间为3.3年,利用时间与长短与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有关,赤狐通常在夜间活动,主要是觅食,而白天有时成体携幼体在洞穴附近进行短时间的非觅食活动,活动的高峰期为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