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构建二氧化硅诱导动物矽肺模型,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n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矽肺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将C57BL/6J雄性小鼠完全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组、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 Ⅰ, DNase Ⅰ)组、二氧化硅+PBS组、二氧化硅+DNase Ⅰ组。通过气管内滴注二氧化硅(0.2 g/kg)混悬液构建小鼠矽肺模型,PBS组与DNase Ⅰ组注入等体积的PBS。在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_2)混悬液注入后的第0小时、10小时小鼠气管内注入DNase Ⅰ(5 mg/kg),以后DNase Ⅰ持续给药:5 mg/kg/day,直到SiO_2混悬液注入后的28天。二氧化硅(SiO_2)干预28天后,取各组小鼠肺组织与肺泡灌洗液,通过PicoGreen荧光染料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NET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NETs特异性组分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rullinated-histone3,Cit-H3)表达。结果:SiO_2干预28天后,与PBS组相比,二氧化硅+PBS组小鼠肺组织炎症损伤加重,BALF中促炎介质IL-1β、IL-6、TNF-α水平上升;肺组织发生纤维化,大量硅结节形成;肺组织中Cit-H3蛋白表达量增加,BALF中NETs水平显著升高。予以NETs抑制剂DNase Ⅰ进行干预后,肺组织NETs水平显著下降,二氧化硅诱导的肺部炎症损伤、纤维化显著减轻。结论:NETs水平升高可能介导了二氧化硅诱导的小鼠矽肺模型肺部炎症损伤与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从氧代丙酸化合物中筛选出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具有良好引诱效果的化合物,采用陷阱诱捕法分别测定了丙酮酸(α-氧代丙酸)、3-甲氧基-2-甲基-3-氧代丙酸、3-(苄氧基)-3-氧代丙酸和3-氨基-3-氧代丙酸4种氧代丙酸化合物及丙酸对白纹伊蚊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种化合物中,α-氧代丙酸、3-甲氧基-2-甲基-3-氧代丙酸和3-(苄氧基)-3-氧代丙酸3种氧代丙酸化合物及丙酸的诱捕效果显著,同剂量的各化合物对白纹伊蚊的诱蚊效果依次是3-甲氧基-2-甲基-3-氧代丙酸>3-(苄氧基)-3-氧代丙酸>α-氧代丙酸=丙酸。相同质量α-氧代丙酸∶3-(苄氧基)-3-氧代丙酸=1∶1至1∶2的配方比,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平均累计诱捕量均显著优于单组分α-氧代丙酸、3-(苄氧基)-3-氧代丙酸和对照纯水(P<0.05)。其中最优配方比是α-氧代丙酸∶3-(苄氧基)-3-氧代丙酸=1∶2,平均累计诱捕量比单组分α-氧代丙酸增加45.45%,比单组分3-(苄氧基)-3-氧代丙酸增加32.33%和比对照纯水增加73.11%(P<0.05)。现场诱蚊试验结果表明,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将液体的氧代丙酸(α-氧代丙酸、3-甲氧基-2-甲基-3-氧代丙酸)分别与固体的氧代丙酸(3-(苄氧基)-3-氧代丙酸)混配并结合陷阱诱捕器,能够显著提高对白纹伊蚊的持效性及诱捕数量(混合物60 d的累计诱蚊总数量是单组分的1.28~2.15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适用于家居办公环境中使用的诱蚊剂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物害虫会对文物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害虫防治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随着博物馆引入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博物馆的害虫防治也开始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昆虫体外信息素是IPM中重要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可对害虫进行监测与诱杀,有利于对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与数量控制。且信息素具有用量少,不接触文物等优点。本文概述信息素的发展、种类与功能,整理了文物害虫信息素及其应用中的遇到的问题,并展望信息素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诱捕条件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田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棕榈植物的毁灭性入侵害虫,现已传入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对我国棕榈植物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比较了聚集信息素来源、诱捕器设置高度、颜色和类型对红棕象甲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不同来源的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诱捕器置于地面诱捕效果最好;红色和黑色诱捕器的诱虫量显著优于白色和黄色诱捕器;诱捕器类型对诱虫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的监测技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对长足大竹象的诱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瑶君  刘超  汪淑芳  邓丽  罗耀  刘敏  罗慧 《生态学报》2011,31(20):6174-6179
生态诱捕竹林主要害虫是当前研究的难点。用长形竹条和可降解的聚乙烯光滑细线编织成圆柱体虫网诱捕器,以竹笋为引诱剂,研究了不同孔径的虫网对不同大小的长足大竹象成虫的捕获效果,分析了虫网诱捕器捕获成虫的主要部位及该部位的的超微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成虫足的作用力特点及其与虫网的互作机制。研究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诱捕Y与虫网边长X1极显著相关,并受中足长度X2的影响,三者间的回归方程为Y=-30.551+ 13.945X1+ 7.825X2(X1∈ 、X2∈ )。(2)虫网诱捕器主要捕捉成虫的主要部位是前、中、后足的转节和腿节。(3)足与虫网的互作主要是机械作用,诱捕器对长足大竹象的捕获主要是虫网与足间的机械作用的结果。虫网诱捕器制作简便,成本低,无毒无污染,是捕获长足大竹象的有效工具。其研究结果为竹林害虫生态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通过评价诱芯、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筛选出对草地贪夜蛾雄蛾诱捕效果最佳的诱芯和诱捕器组合,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诱芯优化筛选试验中,9种诱芯中编号为3-4、4-2、4-3的3种诱芯对草地贪夜蛾雄蛾诱捕效果最好,专一性强。诱捕器筛选试验中,5种市面上常见诱捕器里,桶型诱捕器是其他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2倍以上,效果最佳。诱芯筛选试验中,在使用桶型诱捕器及小夜蛾诱捕器的条件下,翔林3-3诱芯对草地贪夜蛾雄蛾的诱虫效果都为最佳。此研究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福建农林大学研发的APF-Ⅰ型松墨天牛持久型诱芯和专用配套ZM-808型诱捕诱捕松墨天牛成虫,摸清其在福建龙岩市新罗区的活动规律,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新罗区松墨天牛成虫在3月下旬开始活动,为活动初期;活动盛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活动末期;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无松墨天牛成虫活动。5个诱捕器全年共收集松墨天牛成虫824头,其中雌虫701头,雄虫123头,雌雄比为1:0.18,收集到的松墨天牛成虫雌虫数量多于雄虫数量。根据松墨天牛成虫的活动规律,在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中,松墨天牛诱捕器诱杀应在3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进行;每年3月底前应将不明原因枯死松树清理干净,同时加强林间松墨天牛成虫防治工作,杜绝传播隐患。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目前被认为是多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广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近期研究显示,作为先天性免疫吞噬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可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促进免疫反应的发展及持续,从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综述详述了中性粒细胞和NETs在心血管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将NETs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斜纹夜蛾种群控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忠实 《昆虫知识》2009,46(3):354-361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为了控制斜纹夜蛾,使农作物免受危害,前人研究了化学防治、杀虫灯和性诱捕器诱杀、植物诱集和驱避、转基因抗虫品种以及生物防治对其种群控制作用。化学防治在压制斜纹夜蛾种群暴发、减轻农作物遭受损失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日益增强的抗药性、农药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天敌的杀伤和人畜安全的影响等问题不断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对该害虫的一些新的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在这些无公害的控制技术中,植物诱集和生物防治是2种值得提倡的有效措施。不少植物源提取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极好的效果,是值得研发的2种新型生物制剂。香芋和蓖麻等诱集作物对斜纹夜蛾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如果能将作物诱集和释放天敌昆虫或病原微生物制剂结合,使之成为一套有效的生态控制体系,将可现实斜纹夜蛾种群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