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莴苣柱头呈两裂片状,有接受花粉的接受面和非接受面之分。授粉前后,柱头接受面乳突细胞的细胞壁中贮存丰富的细小钙颗粒,而非接受面的表皮细胞壁中的钙颗粒很少。在花柱组织中钙的分布具有明显特征,在同一水平上,钙主要分布在引导组织的质外体中,如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而在引导组织外的薄壁组织中钙主要分布在的细胞内液炮和细胞壁中以及维管束导管内。在花柱不同水平上,花柱中的钙呈现出梯度分布,顶端各组织中的钙颗粒较少,基部各组织中的钙颗粒较多。授粉后1h花柱基部组织的钙颗粒增多,钙梯度分布现象增强。花柱引导组织中的钙梯度分布很可能是吸引花粉管向下生长的原因。讨论了莴苣花柱引导组织中钙梯度分布特征和花粉管在其体内生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外源多胺对莴苣种子萌发诱导及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常莴苣'挂丝红'(Lactuca sativa)种子为材料,采用外源多胺(Put、Spd、Spm)、硝普钠(SNP)及NO清除剂cPTIO处理,以DAQ作为NO荧光检测探针,研究多胺和NO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外源多胺尤其是亚精胺(Spd)对莴苣种子都有一定的促早萌作用并以0.5 mmol·L-1处理最佳,其效果在种子吸胀后前48 h最为显著;1.0 mmol·L-1亚精胺合酶抑制剂环己胺(CHA)对莴苣种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外源NO供体SNP对莴苣种子早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性,且48 h后促进作用消失,与外源Spd促进种子早萌作用相似;(3)在外源Spd和SNP处理的同时,添加NO清除剂cPTIO可显著降低SNP和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在Spd和SNP处理后的种子近胚区均有较强的NO荧光产生,而cPTIO可猝灭Spd和SNP处理种子胚荧光的增强,并伴随着对Spd和SNP促进种子早萌作用的抑制.研究表明,多胺尤其是亚精胺在促进莴苣种子早萌过程中可能与NO的诱导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莴苣幼苗为材料,检测了分离自细果角茴香的生物碱对莴苣幼苗根生长及根毛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0~200μmol·L-1浓度范围内,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对莴苣幼苗根长显著抑制;10、20和30μmol·L-1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对莴苣幼苗根毛的长度和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均表现了浓度依赖性。通过对莴苣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研究发现,50μmol·L-1的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能显著抑制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且莴苣幼苗净增值率与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之间呈正相关,证明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主要通过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对莴苣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莴苣子叶培养中RNA,蛋白质及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莴苣子叶在含BA2mg/L(单位下同)和NAA0.2或BA0.2和NAA2的培养基中,均能形成胚性愈伤组织,在2,4-D2中形成非胚性愈伤组织。前一组合的RNA、蛋白质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大于后一组合,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谱带宽且色深,具有一条特异酶带。由BA和NAA两种组合培养基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的三种生化指标变化的总趋势相同,同工酶谱相似,高BA组比低BA组的生化指标略高些。  相似文献   
5.
岩参属的分类学界限及中国-喜马拉雅菊科二新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91,29(5):394-417
本文是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原莴苣属植物提出的分类订正。是笔者前一篇文章《莴苣属订正 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的续篇。文中建立了两个新属,即毛鳞菊属Chaetoseris Shih和细莴苣属Stenoseris Shih;文末及文中提供了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属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植物花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文  尹祖棠   《广西植物》1996,16(1):56-60+103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莴苣属(广义)内这些种具有相同的花粉类型。该属的花粉为球形,3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近六边形;赤道面观为圆形;花粉表面具网状纹饰,同胞15个,网脊上有许多小穴和规则排列的刺。与邻近属形成明显差异,使该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新属毛鳞菊属ChaetoserisShihgen.nov.以其花粉网状纹饰的网脊上具不规则排列的短柱而有别于莴苣属(广义)。花粉的形态特征与微形态特征可为菊科属级水平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高产量提取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高产量提取芜菁花叶病毒(TuMV)、莴苣花叶病毒(LMV)、芋花叶病毒(DM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提取方法。本方法通过使用高盐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液以及在缓冲液中加入氯化镁和脲,并用TritonX-100作为澄清剂,替代常规使用的氯仿和正丁醇,成功的提取到了大量病毒粒子,上述四种病毒提取的得率分别是TuMV为173.3mg/kg病叶,LMV为96mg/kg病叶,SMV为199.2mg/kg病叶,DMV为176.6mg/kg病叶。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蓝花楹是否存在对其它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的相关物质,以生长在四川温江地区的蓝花楹完整单花为供体材料、莴苣与高羊茅为受体材料、清水处理为对照(CK),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种子萌发以及生物测定法培养幼苗,研究浓度为0.001、0.025、0.050 g·m L-1的蓝花楹花水浸液对莴苣与高羊茅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莴苣与高羊茅的种子萌发均受到该水浸液的抑制作用,在萌发指数上表现较明显即综合化感效应(SE2)分别表现为-0.13、-0.27;莴苣的苗高受到促进作用而根长和根冠比却受到抑制作用,其苗高SE3=0.13、根长SE4=-0.36、根冠比SE5=-0.16;高羊茅的根冠比受到促进作用而苗高和根长却受到抑制作用,其SE3=-0.12、SE4=-0.08、SE5=0.16;莴苣叶片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值均受到抑制作用,其丙二醛含量的SE6=-0.25和根系活力SE7=-0.44,高羊茅的响应则相反,分别表现为SE6=0.04和SE7=0.34。当水浸液浓度为0.025 g·m L-1时,多处出现RI极值或某种趋势的拐点,特别是受体植物的叶片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蓝花楹花水浸液中存在化感物质,莴苣与高羊茅对其均有不同响应,这为蓝花楹在植物景观配置及养护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烟粉虱对四种蔬菜寄主的选择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利用趋避作用防治烟粉虱的可能性,进行了3方面试验:1)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对黄瓜、花椰菜、油菜和莴苣等4种蔬菜的寄主选择性; 2)互喷烟粉虱不同嗜好的寄主植物汁液对其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3)不同间作方式对黄瓜叶上烟粉虱成虫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粉虱对供试植物有明显的选择性,其嗜好程度为花椰菜>黄瓜>油菜>莴苣。喷施莴苣和花椰菜汁液对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均有显著影响,喷施莴苣原液后,花椰菜和黄瓜上的成虫数分别减少79.6%和87.4%,花椰菜上的着卵量减少84.3%;喷施花椰菜原液后,莴苣上的成虫数和着卵量分别增加82.4%和79.2%,表明不同蔬菜中的内含物是引起烟粉虱对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原因。在黄瓜中间作莴苣可使黄瓜叶上烟粉虱成虫数平均减少76.5%;间作花椰菜时,通过诱集作用,也可使黄瓜叶上的成虫数平均降低69.7%。这些结果为利用喷施蔬菜汁液和间作方式控制烟粉虱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莴苣助细胞发育过程中钙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焦锑酸盐沉淀法对莴苣助细胞中的钙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开花前3天刚形成的助细胞中的钙颗粒很少:开花前2天助细胞壁中的钙颗粒增加;开花前1天助细胞珠孔端细胞壁加厚,其中积累了许多钙颗粒:开花当天助细胞珠孔端的丝状器中聚集了大量的钙颗粒。授粉后1h时两个助细胞的结构和钙分布发生差异,一个呈退化状,其中的钙颗粒明显增多,另一宿存助细胞中的钙分布与授粉前相似。去雄不授粉1天后两个助细胞均保持完好,且两助细胞中的钙分布没有明显差异,表明由花粉管引起一个助细胞中钙含量增加进而导致了助细胞退化。退化助细胞在卵细胞与中央细胞之间形成一薄层。助细胞退化后不同部位的钙颗粒呈现出与受精作用密切有关的变化:授粉后1h时,钙主要聚集在近合点端部位;授粉后2.5h卵细胞即将受精,这时许多细小的钙颗粒主要聚集在卵细胞与中央细胞之间的薄层中;授粉后4h精、卵细胞已融合,这时退化助细胞合点端的钙颗粒明显减少,而在其珠孔端又聚集了较多的钙。上述助细胞中的钙含量变化与吸引花粉管进入胚囊和促使精卵细胞融合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