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体荧光技术以无损、实时、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早期肠癌诊断应用的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自体荧光光谱技术在早期肠癌诊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荧光激发波长的选择,荧光光谱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正常和癌变肠道组织光谱差异的来源。在分析肠道组织中内源性荧光物质及其分布的基础上,回顾了自体荧光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最后指出自体荧光光谱与成像技术在早期肠癌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 PCR)设计一种检测肠癌游离循环DNA(Circulating cell free DNA,cf DNA)中KRAS(V-Ki-ras2 Kirsten rat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基因突变的新方法并评估其灵敏度和准确性。根据肠癌病人KRAS基因的突变类型设计并合成,采用dd PCR扩增并评估其灵敏度和准确性;根据AMRS-PCR引物设计原理设计KRAS基因的实时定量PCR扩增引物并评估其准确性,进而比较dd PCR和q PCR二者之间的优缺点;最后针对52例肠癌病人的cf DNA采用dd PCR进行检测,研究dd PCR在cf DNA KRAS基因突变检测的应用。成功使用dd PCR和q PCR两种方法对KRAS野生型及7种突变型建立检测方法,使用质粒标准品及实际样品验证该两种方法可行并对其假阳性率、线性范围及检测下限等性能进行了评价,最后成功对52例临床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浆cf DNA样本进行检测,临床灵敏度为97.64%,临床特异性为81.43%。dd PCR的检测性能优于q PCR,LOD达到个位数DNA拷贝,最低可确认突变浓度达到0.01%–0.04%。样本提取效率在方法学建立中也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灵敏度和Cut Off值的判定。临床患者检测结果显示其KRAS突变率接近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3.
仁济消化学科胃肠肿瘤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长期从事消化系肿瘤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在胃癌发生和预防中的表观遗传学与信号通路相关研究中作了一定工作.初步明确了我国胃癌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情况;建立并验证了预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与转归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我国症状人群中大肠癌癌前疾病大肠腺瘤患病情况及变迁状况,腺瘤内镜下摘除后再发情况.进一步明确了胃肠癌发生中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miRNA和天然反义转录本)的作用;阐明了与细胞增殖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作用意义;并初步证实了上述表观遗传修饰和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证明了大肠腺瘤患者血浆叶酸和粪便短链脂肪酸及产短链脂肪酸的肠道菌群情况,为有效得干预预防奠定基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叶酸可有效预防超过50岁人群的大肠腺瘤的发生,且作用与干预前后叶酸含量上升情况有关.并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表观遗传修饰及其在胃癌发生和预防中的应用")、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酸和丁酸盐在胃肠癌发生和预防中的作用")及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20年来我国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在一些大城市,肠癌已成为第2位的癌症。自1990年MAREEL等把微生态学概念引入肿瘤的研究中,提出肿瘤—宿主生态系统(tumor-host ecosystem)的概念。研究证实,肠黏膜细胞长期与肠道菌群直接接触,肠癌所在区域的微生态系统即宿主环境(host environment)、菌群环境对细胞共同体(cell community)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与肠癌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1,2]。1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醋酸铵缓冲液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和分子排阻层析等方法,首次从苦荞麦中提取出一种苦荞凝集素(tatary buckwheat lectin,TBL). MTT检测发现,TBL对3种结肠癌细胞 DLD-1、HCT116及SW480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效应,而对正常细胞及其它类型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采用兔网织红细胞裂解系统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TBL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BL浓度的增大,蛋白质翻译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TBL浓度为40 μg/mL时荧光素酶活性下降至50%. 另外,TBL与兔网织红细胞裂解系统作用后,核糖体RNA出现新的片段,表明TBL具有N-糖苷酶的活性. 将HCT116细胞总RNA与TBL体外作用后,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核糖体RNA被降解. qRT-PCR检测显示,TBL明显下调HCT116细胞中多种microRNAs (miRNAs) 表达. 综合以上实验得出,TBL是一种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type-Ⅱ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Ⅱ-RIP)类的植物凝集素,具有N-糖苷酶活性,可下调肠癌细胞中多种miRNAs的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DNA修复酶(MGMT)在人胃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MGMT在胃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胃肠癌(其中胃癌53例,大肠癌40例)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GMT。结果在胃肠癌中MGMT阳性率为49.46%(46/93),在胃癌和大肠癌中阳性率分别为45.28%(24/53)和55.00%(22/40)。66岁以上老年组MGMT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癌组织浸润深度达浆膜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MGMT阳性率高。MGMT在胃肠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和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MGMT在胃肠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酪酸梭状芽胞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属于硬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梭菌目(Clostridiales)梭菌科(Clostridi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的一种革兰阳性菌(以下简称酪酸梭菌)。早在1877年就开始了对酪酸梭菌的研究。近130年以来,不同国别的不同研究者曾经先后用了10来种不同的名称记录或描述这个菌种(表1),1980年学术界规范地将其统一命名。尽管早已有文献报道酪酸梭菌是人的正常肠道菌,但是在i999年2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在罗马召开的第52次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的会议文件中还是再次指出了酪酸梭菌是人的正常肠道菌这一事实。酪酸梭菌是严格的厌氧菌,产生丁酸,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丁酸梭菌。它们不仅存在于人的肠道中,也存在于动物肠道和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孢子。  相似文献   
8.
周奕阳  侯风刚  岑怡  贯剑 《生物磁学》2011,(9):1723-1726
目的:建立肠癌湿热内蕴证辨证量化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组和非湿热内蕴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根据专家辩证的结果,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我们结合专家意见,分析了所有可能与湿热内蕴证相关的中医症状,确定身重等20个中医症状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候选相关因素;经列联表分析,尿黄、黄疸等5项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和非湿热内蕴证中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中医症状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尿黄、黄疸、苔黄、厚、腻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应用条件概率方法换算,这五个症状的赋分为9、9、8、8、9;经ROC方法分析,确定量化辨证标准为≥9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75%以上,阳性似然比4.32;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晚期胃肠癌患者化疗后血红蛋白(Hb)水平与其临床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肠癌患者共85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分别对患者化疗前后贫血发生情况、Hb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Hb水平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后患者发生贫血的比例(78.82%)明显高于化疗前(4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组和SD组患者化疗前后Hb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PD组患者Hb值显著高于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水平越高,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越长,Hb的水平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晚期胃肠癌患者化疗后贫血发生率增加,化疗后Hb水平的变化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患者贫血症状,有利于改善晚期胃肠癌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DRG1对体外培养的人肠癌细胞系失巣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系统将NDRG1表达单元转入人肠癌细胞系SW620、HCT8中,建立相应的过表达稳定细胞系;通过siRNA的方法干扰HCT116和LOVO细胞系中NDRG1的表达,分别在非贴壁培养的情况下培养48小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TUNEL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贴壁培养条件下,NDRG1过表达并没有显著影响肠癌细胞的生长及增殖,而NDRG1特异性siRNA干扰HCT116细胞中NDRG1的表达后,其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在悬浮培养条件下,NDRG1过表达的肠癌细胞的失巢凋亡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用三种不同的siRNA干扰HCT116及LOVO细胞中NDRG1的表达后,其失巢凋亡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NDRG1在体外可抑制人肠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