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防治或根除重大害虫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害虫遗传防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综述了不育昆虫技术、雌性致死系统和昆虫显性致死技术等经典害虫遗传防治策略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近年来,许多新的分子生物手段被不断提出并整合到害虫遗传防治策略中,包括归巢核酸内切酶基因、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CRISPR/Cas9系统、Medea元件、Killer-Rescue系统、Wolbachia-细胞质不亲和性系统等。基于这些新的工具手段,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启动了下一代害虫遗传防治项目。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害虫遗传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从而实现本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和外来入侵生物的有效狙击,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肠道细菌移位(BT)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关系。方法:40例择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3、5天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D-乳酸,全血细菌DNA检测.全血DNA提取后进行PCR扩增,采用靶基因为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观察患者术后10天以监测SIRS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13例阳性。术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85.7%(12/14),无SIRS组为3.8%(1/26()P<0.01)。PCR阳性组SIRS发生率为93.2%(12/13),阴性组为7.4%(2/27)(P<0.01).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PCR阴性者明显升高(P<0.01),有SIRS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无SIRS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BT关系密切,术后SIRS和与BT密切相关。PCR技术对术后SIRS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后产生的水肿、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是致使脊髓损伤继发性加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及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和脑-肠轴的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关系非常紧密。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影响脊髓损伤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加重。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和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对重症胰腺炎患者细菌移位、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B组、C组。A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治疗,B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治疗,C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细菌移位情况、细胞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C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χ~2=5.423、9.629,P=0.020、0.002),A组和B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0,P=0.374)。治疗后,C组患者血清内毒素、D-乳酸水平低于A组和B组,同时B组低于A组(均P0.05)。治疗后,C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水平高于A组和B组,同时B组高于A组(均P0.05)。C组患者CD8~+细胞水平低于A组和B组,同时B组低于A组(均P0.05)。治疗后,C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A组和B组,同时B组低于A组(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可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细菌移位情况和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的肠内营养物对结肠癌围手术期肠粘膜屏障和肠粘膜形态的影响.方法:1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4组,所有患者行标准的结肠癌根治术,在术前3天开始肠道准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给第Ⅰ组患者静脉营养;Ⅱ组给予标准的要素营养;Ⅲ组给予普通的肠内营养物混合物;Ⅳ组给予安素,所有患者行标准的结肠癌根治术,利用形态评分系统记录的各组结肠粘膜的变化(0-5),在术后通过内毒素和二胺氧化酶观察比较了各组肠粘膜屏障的变化.结果:给予安素的患者(Ⅳ组)与其他组相比,细菌移位显著降低,各组患者的内毒素水平经治疗后逐渐下降,其中Ⅱ-Ⅳ组在治疗后的1,4,7天均低于Ⅰ组(P<0.05),特别是第4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组织学变化的评分显示在第Ⅳ组(安素)和第Ⅰ-Ⅲ组(静脉或者其它肠内营养物)之间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Ⅰ到Ⅳ组)得分分别为:2.35±0.72,1.92±1.07,1.75±1.03,0.92±0.95.结论:安素能够保护肠粘膜,降低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人体肠道定植着大量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机体处于动态平衡,腹部外科手术的刺激和创伤可以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结构和屏障功能,使细菌的数量、比例发生改变或空间上发生移位,引发内源性感染,最终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研究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对肠道细菌及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高浓度IL-6和肠黏膜低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可促进内毒素移位的发生。本文主要研究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6水平对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5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12例在患病早期因结肠受累合并腹胀,对12例结肠受累患者应用结肠镜行结肠灌洗进行腹腔减压,同时取结肠黏膜进行活组织检查。所有病人在治疗的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鲎试验(LAL)方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AP患者血清IL-6和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早期SAP患者血清IL-6和内毒素水平高于晚期(P值均0.05)。SAP早期血清高浓度的IL-6与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的低表达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35,P0.05)。结论:血清IL-6水平可作为早期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IL-6水平与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程有相关性,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8.
核孤儿受体TR3/nur77是一种立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的产物,与固醇类激素受体结构相似,是核受体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可被多种生长因子或凋亡诱导剂诱导表达,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和凋亡过程.最近对其诱导凋亡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当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剂刺激后,TR3基因表达升高,其产物从细胞核移位至线粒体膜,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即TR3的转录激活功能和诱导凋亡功能是由其不同的亚细胞定位结合所决定的,其诱导凋亡过程与其对基因的反式激活功能无关.核转录因子p53也具有类似情况.这种核转录因子由细胞核移位至细胞浆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方式是一种新模式,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总结跟骨距下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4例423个跟骨作了手术治疗;29个跟骨作了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自体骨移植支撑固定术;14个跟骨作了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自体移植并辅以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 根据术后并发症,跟骨X平片上的测量,患足功能等多方面评估。初步效果较好。结论 细致轻柔的操作。着重于跟骨距下后关节面,Bohler角的恢复准确的复位。简单有效的内固定是手术成功,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98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切开复位)和B组(n=48,闭合复位),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78.00%(39/50),高于B组的58.33%(28/48)(P<0.05)。两组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二次手术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A组Ⅰ型、Ⅱ型的例数均多于B组,Ⅲ型例数少于B组(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虽损伤较大,但其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