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6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26
为了解森林养分内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基于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 研究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龄级(一年生、二年生和衰老)叶和枝的氮(N)、磷(P)养分分配及其再吸收特征, 并分析了不同模拟N沉降处理时间(7年和14年)杉木叶N、P养分再吸收差异。在12年生杉木中开展模拟N沉降试验, 以尿素(CO(NH2)2)为N源, 设N0、N1、N2和N3 4个处理水平, 施氮量分别为0、60、120和240 kg·hm -2·a -1, 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 (1)叶和枝在衰老过程中碳(C)、N和P含量逐渐降低, 且叶的C、N和P含量比枝高; N含量大小依次为一年生叶>二年生叶>衰老叶>一年生枝>二年生枝>衰老枝, 且N3 > N2 > N1 > N0, 而C:N则呈现相反的趋势; 衰老器官的C:N、C:P、N:P比新鲜器官高; N沉降增加了不同龄级叶和枝(除二年生叶外)的N、N:P和C:P, 但降低了P和C:N。(2)叶和枝的N、P养分再吸收率(RENREP)随龄级的增加至衰老有规律地递减, 且REP > REN; 受长期N沉降的影响, REN叶(28.12%) <枝(30.00%), 而REP则为叶(45.82%) >枝(30.42%); 杉木叶和枝N:P与REN:RE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3)随N沉降处理时间的增加, 叶REN呈降低态势, 各处理(N1、N2和N3)分别降低了9.85%、3.17%和11.71%; 而REP则明显上升, 分别增加了71.98%、42.25%和9.60%。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器官、不同龄级的养分再吸收率随氮沉降处理的水平、处理时间而所有不同; REN:REP与N:P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5):718-718
植声:不同系统的C、N分配格局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应进一步说明。变化的数量如何能够发挥这种作用,应深入一步,如马占相思作为外来种被其它本地阳性种取代的可能,但实际上模拟的结果100年仍然是马占相思本身,这如何解释,希望在讨论中加以说明。申卫军:审者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森林生态系统的C、N分配格局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演替进程。这实质上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研究如何耦合的问题。本文只考虑了叶,因为冠层是影响透光率的主要生态系统部分,而光因子  相似文献   
3.
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一科,有10属,200多种。在大自然中,几乎走到哪里都能见到这一家族的成员。我们通常所说的松树,实际上是泛指松属(Pinus)内的某一个种,但如只从中文名称看,带“松”字的却又不一定是松属的成员。因此,弄清松科树种的分类地位,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松属──松科中的旺族松属有80多种,比松科内的其它属都大。该属植物的外表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常绿的针形叶。随不同的种,针叶可以是2针一束,也可以3或5针一束。为什么叫一束,这是由于针叶是至少2针同生于一个极短的短枝上,肉眼几乎看不清。这短…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4):405
Aims
Plantation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odifying regional carbon budget and maintaining regional carbon balance.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larch plantation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carbon dynamics in Weichang Coun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forest biomass-soil-wood-products chain. Our objectives were to elucidate the carbon sink capacity of larch planta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biomass, soil and wood product pools on carbon balance.
Methods
CO2FIX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arbon storage and flow of larch plantation over a time span of 120 years. Input data for model were derived from pract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ublished papers. We validated the simulated results and found that this model was suitable in the region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reliable.
Important findings
(1) Soil was the largest carbon pool for larch plantation and the wood product pool had the smallest carbon storage. Meanwhile, carbon storage in wood product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ime. (2) In a rotation of 50 years from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 to larch plantation, 250 t C·hm-2 was sequestrated by the larch plantation. 70% of the carbon was transferred into soil in the form of litter and logging slash and the other 30% was transferred into wood products. (3) Larch plantation was a carbon sink during most of its growing period and turned to temporary carbon source when it was harvested. Larch plantation could sequestrate about 0.3 t C·hm-2·a-1 in the long term.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e importance of wood product carbon pool in carbon dynamics of plantation, which facilitated our understanding in the carbon dynamics and capacity of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与有机磷形态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新 《生态学报》2005,25(11):2841-2847
通过东北东部山地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酸度变化规律以及与有机磷形态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根际土壤水解性总酸度都高于非根际土壤,而交换性酸与总酸度的比值则相反;落叶松由幼龄林到成熟林随林龄的增大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呈降低趋势,而非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除成熟林外)、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交换性酸、土壤交换性铝、土壤水解性总酸度和交换性酸/总酸度的比值随林龄的增大呈显著增大趋势。但由于暗棕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并且土壤活性酸(pH值)由幼龄林到成熟林随林龄的变化范围为5.27±0.25~5.93±0.12,因此,在落叶松树种适生的范围之内,不需施用石灰调节土壤的酸度。各年龄阶段森林根际土壤酸度与根际土壤有机磷形态相关密切。随着土壤潜性酸度的增加,各年龄阶段森林土壤有机磷总量、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降低。活性有机磷分别与活性酸、水解性总酸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与水解性总酸度相关性随林龄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油松雌性不育系球果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建立了油松雌性不育系雌球果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第一向采用固定pH值梯度(IPG)胶条在IPGphorTM等电聚焦仪上进行等电聚焦,第二向在恒功率且恒温条件下于Ettan-DALTTMⅡ高通量电泳仪上进行SDS-PAGE电泳,以银染和考马斯亮蓝两种方法染色.通过对全蛋白的提取、胶条pH值和胶条肿胀等技术环节的优化和比较,得到了重复性很高,分离效果良好的蛋白质双向图谱.  相似文献   
7.
油松水源保护林人工诱导更新与定向恢复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松水源保护林为对象,进行人工诱导更新与定向恢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郁闭林分内油松更新苗密度平均为5 375株.hm-2,更新苗年龄为1~2年,而在人工Gap“效应岛”样地内,更新苗密度平均为17 062.5株.hm-2,其中1~2年、3~4年、5~6年生更新苗分别占73.44%,13.97%和12.59%;生长季光照强度在0、1.5和2.0 m三个不同高度梯度上,在Gap内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89.0×100、542.0×100和589.0×100 lux,在对照林分内分别为139.0×100、146.0×100和246.0×100lux;从夏季观测到的空气温度平均值日变化分析,在白天Gap内的温度高于郁闭林分内部,温差可差2~3℃,在夜间Gap内的温度低于郁闭林分内,温差可差0.5~1℃;在白天6:00~11:00,人工Gap“效应岛”内空气湿度明显低于郁闭林分内,在其它时间段大致相当;对于同一层次土壤而言,Gap内的土壤温度明显高于郁闭林分内且变化幅度大,在0、10和20 cm三个梯度上Gap与郁闭林分相比土壤温度最大差值分别可达10、5和2℃;0~10、10~20和20~30 cm三个层次平均土壤含水量在Gap内分别为16.9%1、5.1%和12.3%,在郁闭林分内分别为14.6%、12.5%和9.9%。总体上比较二者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有显著差异,因此人工Gap“效应岛”的创建是诱导其内部微环境因子变化的基础,也是油松水源保护林定向恢复更新的机理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不同封育年限油松种群的高度、径级、年龄结构进行分析,运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预测种群密度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种群的生长发育明显不同。种群个体高度以2~4m和6~8。占优势,胸径以0~2cm的小径阶和〉20cm的大径阶占较大比重;在各封育系列中,种群的密度中、大级出现几率较大。在封育45年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中大树所占比例最大;45年后,小树和幼苗则较多,但种群弱小个体大量死亡。本区天然林保护年限最短应确定为45年。  相似文献   
9.
川中人工纯柏林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茂洁 《生态学杂志》2005,24(10):1147-1150
对柏木人工纯林的渊落物有机碳和一些营养元素的分解和释放过程的研究表明,柏木凋落物中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的矿化非常缓慢,凋落物有机碳的半减期是33周,氮素矿化半减期是433周,磷矿化半减期是10周,钾矿化半减期是24周,钙矿化半减期是86周,镁矿化半减期是12周。柏木早期生长缓慢、成林困难主要是受氮素不足的制约。在林分改造和营林中适当增加阔叶速生树种,改善凋落物性质.对促进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周转、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柏木人工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元谋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元谋退化生态系统初始生态恢复中人工构建植被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退化生态系统和恢复生态系统昆虫群落多样性组成与结构的恢复状况及其对人工群落类型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是影响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与天然植被相比,混交林促进了昆虫在退化地的扩散和定居,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主成分分析排序将6种生境分为两大类:第Ⅰ类为赤桉纯林,代表物种单一、林下空旷、环境干燥为特点的植被;第Ⅱ类为扭黄茅草坡、车桑子灌丛及赤桉 银合欢、赤桉 相思、相思 银合欢3种混交林,代表物种相对复杂,生境偏向湿润的植被。不同生境的特有昆虫和优势昆虫种类和数量分析表明,在3种混交林中,相思 合欢恢复的效果较赤桉 相思与赤桉 合欢显著,是最好的先锋群落植物混交模式,能够较快改良生境,提高其物种多样性。但由于造林面积较小,植被恢复时间短,受人为干扰较大,昆虫多样性恢复的效果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