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爱华 《植物学报》2020,55(1):120-120
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研究进展以及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前提。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和普通英语有所区别。在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时,应重点关注并掌握专业英语的文体特征、词汇特点以及翻译技巧,这为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大环境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进而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同种竞争压力对小泡巨鼠贮藏油茶种子行为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2年11~12月,在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利用人工修建的半自然状态围栏进行实验,研究了小泡巨鼠在有同种竞争存在条件下对油茶种子的埋藏行为。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显增加了埋藏油茶种子的量。这一结果支持了“竞争的存在刺激鼠类埋藏”的假说。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显增加了对埋藏种子的搬运距离,每个贮藏点埋藏种子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埋藏的生境更多地偏向于遮蔽较好的微生境(草丛底层、灌丛下层)中。这些行为策略有可能有利于种子被埋藏植物的种群扩散。在讨论中,我们还通过比较鸟类和兽类在感觉器官上的差别,分析它们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所采取的不同贮食策略。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远缘杂交F1代表现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远缘杂交试验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不进行胚培养,在自然条件下,实现了普通小麦与小黑麦(6X,AABBRR)、柱穗山羊草(2X,DD)、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6X,AABBDD)、CIMMYT人工合成小麦(6X,AABBDD)的杂交.发现在F1代中,出现了2~7种植株表现型、7种性状分离现象;小麦颖壳颜色变化可能受多个加性基因控制;杂交F2代结实率较F1代有数倍或十余倍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可交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授粉方法研究栽培稻与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稻之间的可交配性.以栽培稻为对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野生稻花粉在同一栽培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栽培稻柱头上普通野生稻(AA)花粉萌发最好,与对照萌发情况相近.药用野生稻(CC)萌发差,表现为柱头上花粉附着量少,开始萌发时间迟,萌发量少,花粉管扭曲、缠绕、伸长慢等.四倍体野生稻未观察到有萌发现象.说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近,可交配性好;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差;四倍体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极差.由此推断,转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通过花粉途径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大,而与药用野生稻和其他基因组野生稻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5.
合浦县野生稻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道了合浦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资源调查收集结果、地理分布现状与濒危原因.考察发现野生稻原生地新分布点1个,面积约133.34m2.现存原记载野生稻原生地分布点9个仅占25.0%,分布范围在109°13'~109°45'E、21°36'~21°52'N.考察发现合浦县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已毁灭的原生地占原记载的75.0%.造成野生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包括城镇扩大、修公路、农业开垦、过度放牧、环境污染、外来物种侵蚀等.针对合浦县野生稻现状,本文提出采用异位保存与原位保存相结合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于2003年5月~2004年11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栖息在生态保留带的普通田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中种群密度夏季最大分别达到410个体/hm2和641个体/hm2,春季最少分别达到166个体/hm2和153个体/hm2,种群数量从7月份开始增长,8月份种群密度减少并于11月份开始重新增长。种群中雌性个体数量比较多,雌性在种群中的居留时间较长,同时存活率比雄性高,这导致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周转率比较高,在两个捕鼠期间种群中的80%个体被更新,这表明普通田鼠在生态保留带中的活动非常频繁,不断与周围的其他种群进行交流,提高了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种群中雌雄个体的巢区之间没有年间变化,活动巢区比较小,巢区长度2003年平均为11 m,最长为37.5 m,2004年平均为13 m,最长为52 m。Pearson相关指数表明种群数量和生态保留带年龄、覆盖率和高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对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突变体(CSph2b)与秦岭黑麦远缘杂交的受精过程及其杂种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秦岭黑麦花粉能在CS及CSph2b小麦柱头上萌发,花粉管可顺利伸入花柱和胚囊;CS和CSph2b已授粉子房中,分别有80.12%和84.80%完成双受精过程而形成正常胚及胚乳,也有小部分仅有卵核受精或极核受精而只形成胚或胚乳,两者总受精率分别为86.74%和88.89%,成胚率分别为83.73%和87.14%.表明中国春及其突变体CSph2b与秦岭黑麦的可杂交性都很高,并且CSph2b略高于CS.  相似文献   
8.
论实验与试验相结合的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微生物学作为多种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为了提高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实验与试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思路,以供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同事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酶化学计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酶化学计量比是揭示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及评价土壤养分资源限制状况的重要指标。油茶是中国南方主要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来愈来愈受关注,但鲜有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角度深入理解人工经济林的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本文以亚热带地区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在区域尺度上随机选取32个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并将其分为四个林龄组(9年幼龄林;9—20年近熟林;21—60年成熟林; 60年过熟林),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转化酶活性(β-葡糖苷酶(BG)、α-纤维素酶(CBH)、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及土壤理化因子,探讨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C、N、P转化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五种C、N、P转化酶活性均有随林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且AP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四种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五种土壤C、N、P转化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显著相关,与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不相关。土壤酶化学计量比ln(CBH+BG)∶ln(NAG+LAP)、ln(CBH+BG)∶ln(AP)和ln(NAG+LAP)∶ln(AP)均随林龄增大而一定程度增加。亚热带区油茶人工林土壤酶C∶N∶P化学计量比为1∶1∶1.5,这与全球生态系统土壤酶C∶N∶P化学计量比1∶1∶1相偏离,表明亚热带地区油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长受磷素限制。冗余分析(RDA)进一步揭示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因此,在油茶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应考虑磷和外源碳的投入,提高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缓解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磷限制。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区油茶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海南岛油茶(Camellia oleifer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海南岛油茶主要分布区的31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低,物种水平的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8.30%,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22 8,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53 8;居群水平的PPB=40.96%,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409 6,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37 1, H=0.138 5, I=0.208 3,这与海南岛油茶丰富的表型多样性水平不一致。海南岛油茶资源遗传分化较大,居群间基因交流有限,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380,基因流(Nm)为0.813 91。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有38.05%的变异存在居群间,61.95%存在于居群内。遗传距离为0.022 6~0.276 4,平均为0.107 7,居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1处,可将31个油茶居群聚为6类,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区域性,而与地理距离关系不大。因此,海南岛油茶资源遗传多样性低,亲缘关系近可能导致自交或近交不亲和,可能是海南油茶林分花量大而结实低的主要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