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熊猫夏秋季的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11月,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6只野生小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具有晨昏活动的习性,5~11月的平均活动率为0.5286。小熊猫以白昼活动为主,兼夜间活动,白昼的活动率(0.5903±0.0538)高于夜晚活动率(0.4468±0.0413)。每昼夜有(52.86±9.8)%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其中64.53%的活动时间在白昼,35.47%的活动时间在夜晚。每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08∶00~10∶00和17∶30~18∶30。在休息时间的分配上,小熊猫每昼夜长休息平均2.07次,持续时间平均3.75小时;中等长度休息1.56次,持续1.59小时;短休息1.21次,持续0.84小时;长休息有44.06%在白昼,55.94%在夜晚。  相似文献   
2.
夏同胜  朱家龙  邵民 《四川动物》2006,25(2):400-402
分析5~8年龄段的扬子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越冬出现的发病死亡结果,表明越冬期内空气温度的昼夜剧烈变化,使得越冬池内的水温发生较大的波动,导致处在越冬中的扬子鳄生理功能紊乱,使鳄患病甚至死亡,当年的室外饲养质量影响鳄的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作为一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一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天每个实验缸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同时研究它们在摄食后24h内胃和全肠的排空时间。结果显示,在两种投喂方式下,斑点叉尾均表现出24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两个日摄食率高峰值均出现在06:00和18:00(P<0.05)。杂交鲟在一次饱食投喂下表现出24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05:00,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时表现出48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36:00。在摄食后1-9h 内,斑点叉尾的胃内含物比率急剧降低(P<0.05),并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而1-9h 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在9h时达到最大(P<0.05),在24h出现极低值(P<0.05)。在摄食后1-7h内,杂交鲟的胃内含物比率迅速下降(P<0.05),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1-7h 内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24h 时呈现极低值(P<0.05)。结果表明,两种实验鱼表现出不同的昼夜摄食节律,该节律受各自胃肠排空时间的影响,也受投喂时间的影响。研究建议,在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养殖中宜在光线较弱的清晨(05:00-06:00)和黄昏(17:00-18:00)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4.
李莉  李佳  高青  陈金星 《生态学杂志》2015,26(9):2700-2706
在3间人工气候室精密受控环境中,保持日平均温度为22 ℃,设置昼夜温差分别为6 ℃(25 ℃/19 ℃)、8 ℃(26 ℃/18 ℃)、10 ℃(27 ℃/17 ℃),研究昼夜温差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番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适宜的昼夜温差条件不同.番茄开花前,与6 ℃温差相比,8 ℃温差可显著加快野生种醋栗番茄LA1781生长发育,使幼苗株高增加23.1%,出叶加快1~2片,开花提前7 d;10 ℃温差对LA1781苗期的促进作用与8 ℃温差相似.对栽培种普通番茄LA2397和LA0490来说,6 ℃温差使幼苗生长良好,8 ℃温差对幼苗无显著促进作用;与6 ℃温差相比,10 ℃温差对苗期生长及开花有抑制作用,使株高降低12.0%~18.3%,出叶慢2~3片,开花推迟2~4 d.10 ℃温差使3个品种番茄地上部分干质量增加25.2%~44.2%.番茄开花后,与6 ℃温差相比,10 ℃温差可显著提高LA1781的产量和果实品质,使果实数增加34.7%,单株产量增加92.1%,平均单果质量增加40.0%,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6.3%,番茄红素含量增加95.6%.与6 ℃温差相比,LA2397和LA0490在8 ℃温差下产量和果实品质提高,番茄红素含量增加超过2倍;在10 ℃温差下产量略有降低(5.0%),果实含糖量降低,但果实尺寸和番茄红素含量增加.表明番茄苗期生长温差不宜过大,花果期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但温差过大易造成生长不良和减产.  相似文献   
5.
邢鲲  赵飞  韩巨才  马春森 《昆虫学报》2015,58(2):160-168
【目的】昼夜变温幅度对昆虫的发育、存活、寿命、繁殖等核心生命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以恒温为主,温度设置不符合自然界中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无法明确温度波动幅度与恒温之间的生物效应差别。【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二步变温,模拟了不同的昼夜温度波动幅度(25±2℃,25±4℃,25±6℃,25±8℃,25±10℃和25±12℃)与相应恒温25℃,研究了不同变温幅度对十字花科世界性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不同生活史阶段中发育、存活、寿命与繁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变温幅度对小菜蛾不同阶段的发育、存活、寿命与繁殖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5±2℃,25±4℃和25±6℃对小菜蛾生活史性状的影响与恒温(25℃)相似,但25±10℃和25±12℃却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结论】我们发现,较大的昼夜变温幅度显著影响小菜蛾不同阶段的发育、存活、寿命与繁殖,而适宜夜低温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日高温胁迫对小菜蛾的不利影响;并且认为昼夜变温幅度作为影响昆虫核心生命活动一种重要决定因素,必需纳入到昆虫种群数量预测模型中,才能真实地反映自然界中复杂变温模式对昆虫生态学效应的影响,才能提高昆虫田间发生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静态密闭箱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两个样地的N2 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凋落物对林地土壤N2 O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 ,其对全年N2 O排放的平均贡献率是 36 89%。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是大气N2 O一个重要的源 ,但在极少的天气状况下也能吸收大气中的N2 O ,而起着汇的作用。其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是 - 4 1 4 8~ 2 91 84μgN2 O·m-2 ·h-1,平均通量是 6 8 7μgN2 O·m-2 ·h-1,高于其他类型林地的排放通量 ,且变动范围也较其他森林类型大。无凋落物林地土壤N2 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是 - 2 3 2 4~ 93 75 μgN2 O·m-2 ·h-1,平均通量为 33 79μgN2 O·m-2 ·h-1。两个样地N2 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 :夏季N2 O的排放通量最高 ,春季次之 ,秋冬两季较低且趋于平稳。昼夜变化趋势也相似 :N2 O排放通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 18∶0 0 ,最小值都出现在 12∶0 0和 14∶0 0。研究还表明 ,林地土壤N2 O的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和地下 5cm温度的相关性较好 ,无凋落物的样地N2 O的排放通量仅与地下 5cm温度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广西扶绥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生活在完全被周围农田隔离的石山中的一群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以群为单位的焦点动物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每月对猴群连续10 d 跟踪观察。结果表明:3 月至10 月,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8 个环节组成,11 月至2 月由9 个环节组成,移动、觅食和休息在活动节律中重复出现,晒太阳仅出现在11 月至翌年2 月。休息占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觅食、移动、晒太阳和理毛。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栖息地的食物丰富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体现了叶食性灵长类的特点,更体现了黑叶猴对北热带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8.
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机理的主要假说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顺会  孙松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8,27(6):515-521
对有关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DVM)机理的实验、假说以及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昼夜垂直迁移通常指常规迁移(傍晚上升,拂晓下降),其行为过程不仅影响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其水平分布及生活史特征,对浮游动物在一定水域的种群维持和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垂直迁移机理有关的假说主要有光驱动假说、逃避捕食者假说、能量和资源利用假说等,其中逃避捕食者假说已得到大量的实验证实。其理论模型研究一般在两个时间尺度上进行,一个是短期的行为机制研究,另一个从长期的生活史策略的角度考虑。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理论及建模工具的发展,这两个时间尺度的研究正逐渐统一到一个框架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水稻叶片Rubisco 活化酶表达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48h的自然光照、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处理下 ,水稻幼苗rcamRNA的含量均表现出昼夜节奏特性 ,其中以自然光周期中变化最为明显。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 ,RCA含量虽也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 ,但连续黑暗处理其含量持续下降 ,连续光照则其含量先上升然后下降 ,说明它不发生节昼现象。这些结果表明RCA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调控机制不同 ,转录既由光暗交替控制又受内生节奏调节 ,而翻译则更大程度上由光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东莨菪碱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25或50mg/kg)或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1mg/kg),均使大鼠的痛阈升高42—80%,并持续32—36小时之久。当在恒温室内作昼夜连续观察时,对照组的大鼠在深夜20时至次日8时之前,痛刺激反应稍有增强,此时东莨菪碱组的镇痛作用也相应地减弱,而白天的镇痛作用较强,似有昼夜规律的表现。东莨菪碱的镇痛作用与脑内阿片能系统无关,DA 能暂时增强其镇痛作用,毒扁豆碱能拮抗其镇痛作用,所以,东莨菪碱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阻滞中枢 M-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