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报道首次在川南甘洛田坝地区晚奥陶世晚期Hirnantian期观音桥层中发现四射珊瑚Borelasma,Crassilasma和Streptelasma等属,这一珊瑚群可与黔北毕节、仁怀地区同期的四射珊瑚群对比,进一步表明扬子区晚奥陶世晚期的四射珊瑚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同期的珊瑚群关系密切。首次报道川南甘洛田坝早志留世的四射珊瑚Brachyelasma,Crassilasma和Entelophyllum3属,这一属群可与上扬子区重庆綦江早志留世石牛栏组或滇东北大关地区早志留世Telychian期早期嘶风崖组四射珊瑚群对比。文中还报道黔北仁怀石场晚奥陶世观音桥层2个四射珊瑚新种,即Brachyelasma concavitabulatum sp.nov.和Crassilasma obliquitabulatum sp.nov.。  相似文献   
2.
沈鸿林 《化石》2001,10(1):40-40
近日,叙永报社新闻摄影记者在川南叙永县北部山区,一个生长着10万余株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被人们誉称为“神秘的古珍稀植物世界——桫椤金山角”的大石乡境内,拍摄桫椤树时,意外发现一株怪特的三权桫椤。  相似文献   
3.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龚伟    胡庭兴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生态学报》2008,28(6):2536-2536~2545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肥力下降,且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而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川南短腿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7月24~31日,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资源调查时,在江口县黑湾河龙泉寺(27°51'06″N,108°41'06″E,海拔559 m)采集到1只两栖动物标本。经鉴定,该标本为雌性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于贵阳学院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与应用生态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通过原位进行低氮(LN,50 kg N·hm-2·a-1)、中氮(MN,100 kg N·hm-2·a-1)和高氮(HN,150 kg N·hm-2·a-1)处理,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森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为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各种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土壤酶活性还因取样时间和土层不同而异.其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秋季(92 d);0~1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高峰出现在秋季,而10~2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高峰出现在冬季(183 d);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高峰则出现在翌年春季(274 d);0~10 cm土层中蔗糖酶活性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和翌年春季;而10~20 cm土层中蔗糖酶活性只有一个高峰,出现在翌年春季.总体上,常绿阔叶林中不同土壤酶活性对N沉降的响应有所差异.其中,N沉降降低了常绿阔叶林土壤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不同浓度N处理间酶活性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其变化的规律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四川马兜铃属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质藤本,根茎及根膨大呈长圆状不规则瘤块状,内部有朱砂色点。叶纸质,三角状心形,长5—14 cm,宽4—10 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深心形,叶面深绿色,具白色斑块,叶背淡绿色或浅紫色,掌状主脉7—9条,在叶背,其叶脉均凸起形成明显的脉网;叶柄长4—15 cm。总状花序腋生,具2—6小花,稀为单花;苞片1,叶状心形,小苞片1,较小;小花梗长8—15 mm;花被长1.5—2.5 cm,管部下端稍膨大呈圆球状,向上呈管状,管口被柔毛并有紫色晕斑,至上部向一侧平展成一舌片,长1.2—2cm,  相似文献   
7.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滨浅湖沉积中产有丰富的动物遗迹化石,识别为3大类6属8种,包括Sko-lithos linearis,S.verticalis,Ophiomorpha nodosa,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montanus,Palaeophycus tubularis,Taenidiumsatanassi和Cochlichnus anguineus,另外,逃逸构造也很发育。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居住迹、进食迹和觅食迹,大多为全浮痕和上浮痕保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识别出3个遗迹组合:1)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合,主要由长的垂直或高角度倾斜的悬食居住潜穴构成,反映高能的砂质滨湖环境;2)Cochlichnu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主要由进食迹和牧食迹组成,形成于低能的滨湖沼泽环境;3)Skolith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以居住潜穴和进食潜穴为主,遗迹化石的丰度较高,代表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环境。根据生物扰动的分布及扰动强度,浅湖中可识别出两类扰动类型,即1)砂泥边界扰动,扰动主要发育于砂泥交界处,代表了浅湖下部环境;2)薄砂层扰动,扰动主要发育于薄砂层中,主要出现于浅湖中下部沉积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