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湛江地区的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琴文蛤(M.lyrata)、文蛤(M.meretrix)、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杂色蛤仔(R.variegata)、伊萨伯雪蛤(Clausinella isobellina)、格粗饰蚶(Anadara clathr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尖紫蛤(Sanguinolaria aauta)、锈色朽叶蛤(Coecella turgida)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这6科13种双壳类的贝壳形态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的贝壳表面和横切面微观结构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晶体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两个方面。贝壳角质层根据表面形态特征分为5种类型:光滑平整、颗粒状、不规则多边形、蜂窝状和沟壑状。贝壳棱柱层的晶体形状有棱柱状、短柱状、片状和不规则形状。不同贝壳的晶体有两种排列方向,垂直于横切面和平行于横切面。13种贝壳珍珠层的晶体有颗粒状、砖块状、圆形、块状和不规则的多边形。不同种的贝壳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的厚度也不同。研究贝壳微观结构之间的差异,可以为分类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2.
三角帆蚌精子的发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报道了光镜和透射电镜下三角帆蚌精子的发生过程及其一系列重要的形态变化。包括核延长,染色质浓缩,线粒体逐渐融合并后移;胞质减少及鞭毛形成,精原细胞是精巢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细胞膜界限不明显,内质网发达,精母细胞开始出现中心粒,精细胞分化可分为3个阶段。成熟精子属原生型,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3.
双壳动物形态变化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河蚬是一种底栖双壳类动物,原产东南亚,现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本研究采集了我国江、淮、黄河和西江等主要流域的河蚬样品,进行了三度空间尺度分析,以认识壳体形态的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和西江上游等高山与峡谷地区河蚬的相对高度、圆度和凸度均小于黄淮、汉水流域和西江中下游等低山和平原地区.水流速度是造成这种形态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流速的增加使河蚬向相对长、矮和扁的方向发展,这种形态利于个体在底质中固定下来而不被水流冲走;而缓慢的水流使河蚬向相对宽圆的方向发展.环境温度、水体化学与河蚬形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二者对河蚬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上述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双壳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对我国的河蚬养殖和捕捞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侏罗纪双壳类动物群的分布与古气候和古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莲 《古生物学报》1999,38(4):544-550
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受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史晚期以及不同的生物类型,控制生物群分布的主导因素也不同的。就侏罗纪古大西洋双壳类动物群而言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江苏太福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生物群及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研究江苏武进市南部太(湖)滞(湖)地区ZK01,ZK02,ZK03和ZK04孔海侵层微体古生物有孔虫,介形类,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和双壳类,腹足类等大化石的地层分布,丰度,分异度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沉积物结构分析和^14C年龄测定,证实晚更新世以来本地区经历了太湖海侵,滞湖海侵和镇江海侵,较全面地 证了每次侵影响范围和沉积环境类型,其中滞湖海侵分布面积最大,高峰期可能波及卜弋周围,微体化  相似文献   
6.
王璞  庞其清 《古生物学报》1998,37(3):339-343
描述了采自河北阳原和蔚县的双壳类化石2新种,根据共生的动物群的讨论,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重金属等几种因子对缢蛏和长牡蛎幼体趋地性和趋光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温度能增强缢蛏幼体的正趋地性,而长牡蛎幼体却由正趋地性转变为负趋地性,同时两种幼体的正趋光性受到抑制作用;升高温度对缢蛏幼体趋光性的影响不明显,但能加强牡蛎幼体的正趋光性。2)盐度提高时缢蛏幼体的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正趋地性趋于减弱。3)重金属Cu和Zn在各自的亚致死浓度下具有提高缢蛏幼体正趋地性和降低正趋光性的作用,而牡蛎幼体的正趋地性却趋于减弱,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本文据上述幼体的行为变化,还讨论了这几种因子对幼体垂直分布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炭纪海相双壳类及其生活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石炭系相当发育,富含多门类化石。由于对其中双壳类化石的研究程度颇低,目前要详细讨论石炭纪双壳类的生物地理分区、建立双壳类化石带或组合带尚为时过早。本文仅就我国石炭纪双壳类的分布、发育情况及其特征进行总结,并分析、讨论它们的生活习性。为了说明我国石炭纪双壳类在这个纲的演化史中所占的地位,也扼要回顾了全球石炭纪海相双壳类动物群的面貌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与描述了泾川组(狭义)中双壳类化石计4属16种。根据国内与其有关的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现状,从东亚地区类三角蚌类动物群的演化事件和与海相层的关系两方面分析,认为泾川组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早期,并进一步指出泾川组的双壳类动物群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北方生物区的混生现象。  相似文献   
10.
鄂东南地区下侏罗统武昌组的双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璞 《古生物学报》1993,32(6):725-739
湖北蒲圻车埠和大冶金山店下侏罗统武昌组的双壳类化石可划分为2个组合,武昌组中部Qiyangia-Apseudocardinia组合和武昌组上部Hubericoncha-Kija(Wuchangella)组合,前者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后者暂归于早侏罗世最晚期。文中描述2新属1新亚属以及15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