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mechanism of mass collaboration in risk management was studied during the Sichuan earthquake under a Web-based “PeopleFinder” project, where information is contributed and shared among mass contributors. The case study is provided by a great earthquake that happened in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f southwestern China at 2:28 p.m. on May 12, 2008. We witnessed and experienced the rescue and relief efforts for the great earthquake. In this article, two fundamental frameworks are develop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mass collaboration. Mass collaboration i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a big public crisis such as the Sichu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2.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川盐源盆地哺乳类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盐源盆地上新世和更新世晚期两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十余种,据之修正了该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的时代和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齿突蟾属一新种(两栖纲:锄足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在横断山区考察期间,发现四川木里截族自治县的齿突蟾Scutiger标本在第二性征、趾蹼等特征与已知的各种齿突蟾均不相同,描述为新种木里齿突蟾Scutiger muliensis。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扁头中国短头鲵(新属新种) (Sinobrachyops placenticephalus gen. et sp. nov.) 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位置进行简述.标本得自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产出时代为中侏罗世.中国短头鲵是目前迷齿类中在地史上最年轻的一个属.它的发现使迷齿类在地球上生存时代的上限推移到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四川大型真菌资源348种,包括药用真菌163种、食用真菌123种、有毒真菌41种、菌根真菌101种等。全国新记录26种。其中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凉山虫草(c.liangshanensi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猴头(Hericium erinaceus)、鸡(土从)(Termitomyces albuminosus)、木耳(Auricuiaria auricula)、灵芝(Ganoderma lucidum)等尤为著名。并对四川大型真菌中部分重要种类的分布、资源及用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及有关教学科研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7.
记载了四川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织植物9种,其中新种1个,四川新分布5个,并有新异名7个。本文还对国产有关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川西峨眉晚白垩世夹关期河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斌  吴贤涛 《古生物学报》1993,32(4):478-489
晚白垩世夹关组中的痕迹化石群落至少由12个痕迹属17个痕迹种组成,其中包括5个新痕迹种,即Cystichrtium cuwatitivum,Steinichnus laryus,Paradidymaulichnus emeiertsis,Monmorphichnus lineates和Rusophycus univalvis.这一化石群落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进食迹、觅食迹、爬迹、停息迹和居住迹,其中多数呈下浮痕和全浮痕保存,并形成于经常干旱的河流环境(大多出现在泛滥平原沉积中).该群落可识别出两个痕迹化石组合,即1) Scoyenia-Steinichnus-Rusophycus组合,它主要产自泛滥平原和漫滩环境;2)Skolithos-Arenicolites组合,它代表一种水道砂坝或曲流砂坝环境.  相似文献   
9.
向珈瑶  彭文甫  陶帅  银盈  刘华山 《生态学报》2023,43(4):1596-1609
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评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一步。基于MODIS MOD13Q1数据,应用Theil Sen斜率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基线”评价方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量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时空变化、恢复成效和恢复机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截止2019年底,四川省91%的区域植被出现增长,四川盆地东北部、四川省南部地区以及东南部乌蒙山、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较高;成都市内以及周围市区植被覆盖率较低。(2)植被恢复成效时空差异显著,占全省面积98.68%的区域植被恢复成效明显,高值区面积占比71.47%,集中于除成都平原外的四川省绝大部分区域。(3)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不显著为主,气温、降水对四川省植被恢复影响微弱,海拔和>35°坡度面积比等地理环境因子则以弱抑制作用为主。(4)在相对平稳的气候背景下,人均财政支出、耕地面积与人均GDP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植被恢复成效改善的重要影...  相似文献   
10.
野外川金丝猴声音行为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保国  罗时有 《兽类学报》1993,13(3):181-187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栖息于高山森林中,营树栖生活,其声音通讯在社群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野外行为的观察和声音的录制,本文报道了川金丝猴在野外自然活动条件下声音行为的主要类型,明显可以辩别出惊异声、警戒声、警告声、呼唤声和安静状态下的叫声,并进行了声谱分析,发现其声谱的差异主要与声音目的有关,同时描述了每类声音发出相伴随的群的行为和身体运动的变化,讨论了笼养条件下和野外状况下川金丝猴声音行为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