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山西榆社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中的两个新种:Eucladoceros proboulei sp.nov.和Procapreolus jinensis sp.nov.,并列出了已鉴定完毕的所有产于榆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鹿类动物化石单.  相似文献   
2.
对产自中国川渝地区的"Proboselaphus watasei Matsumoto, 1915"的分类学修订表明,这一属种名称是无效的。其正型标本为属于同一个体的颅骨及下颌骨,现收藏于日本千叶县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由直良信夫重新发现。基于有角类的一些一般特征,如细小的骨质角芯和高冠的颊齿,"Proboselaphus watasei"在建立时被认为与南亚地区现生蓝牛(Boselaphus tragocamelus)亲缘关系密切。然而,对正型标本的重新观察表明,其颅骨及牙齿的形态具有鹿科的典型特征,如额顶面向背侧弯曲,基枕骨轮廓呈三角形,以及臼齿具有相互分离的前叶和后叶。正型标本的臼齿形态与水鹿(Cervus unicolor)具有相似性,二者均具有显著的附属结构(刺、齿带以及附尖),并且与中国南方地区更新世地层中的Cervus cf. C. unicolor大小相仿。这一修订表明,更新世期间没有任何蓝牛冠群成员扩散至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3.
鹿类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獐亚科的设立与否.通过测定獐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并从GenBank获得鹿类另外14种动物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全序列,以水牛和绵羊作双外群,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鹿类动物系统发生关系及獐亚科的有效性.结果分析表明:(1)支持鹿科分为鹿亚科、麂亚科、獐亚科和美洲鹿亚科,麝科成立;(2)獐亚科有效,支持獐与原属美洲鹿亚科狍共同组成獐亚科;(3)毛冠鹿的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4.
王邦俊  王强  张志刚  张劲松  李学刚 《遗传》2003,25(4):425-427
利用抗病基因保守序列筛选大豆cDNA文库,获得一抗病基因同源cDNA片段,命名为KR3-1。根据KR3-1设计两个基因特异引物(GSP 和 NGSP),分别与通用引物(UPM)和巢式通用引物(NUP)共同扩增,成功地克隆到了该基因的5′末端序列。该扩增片段长447 bp,与已知序列重叠部分为129 bp。 Abstract:Based on part of a known partial cDNA sequence of a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homolog,KR3-1,obtained by screening a cDNA library from soybean,5′-RACE-PCR was carried out with gene specific primers and universal primers.After the nested PCR reaction,an amplified fragment of 447 bp in length which overlapped the known KR3-1 sequence by 129 bp was obtained subsequently.Thus,a 5′ cDNA end of KR3 was successfully cloned.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 (Sika) 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 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相似文献   
6.
在有人为干扰的森林景观中开展鹿科动物适宜生境分布研究,对于解决大尺度生境保护与小面积森林经营的矛盾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符合我国林区的现实需求.2013—2015年冬季进行的多次野外调查收集196处鹿科动物出现点信息,将这些点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景观类型、植被特征和人类干扰4类17种因子作为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方法,分析4种林下经营面积情景下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马鹿和狍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达到优秀水平,稳定性好,鹿科动物的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不同情景下,两种鹿科动物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相似,均为距农田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河流距离、距营林区距离和海拔因子,其中,距营林区距离因子的贡献率稳定在4%~6%;两种鹿科动物躲避人类经营活动干扰的距离(1200~1300 m)较为接近.在无林下经营情景中,鹿科动物的适宜生境分布较广、面积较大;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大,适宜生境面积减少;当经营面积扩大到现实情况的2~3倍时,鹿科动物栖息地面积缩减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鹿科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18种,分属獐亚科、麂亚科、鹿亚科和美洲鹿亚科,占全球鹿种的41.7%(盛和林等,1992).在皖南分布的鹿科动物有梅花鹿华南亚种(Cervus nippon pseudaxi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黄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adus cephalophus)(王岐山,1990).2001年11月从泾县获得一具标本(图1-A,标本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标本馆),体形及大小似梅花鹿,身体背部毛棕褐色,无明显白斑,尾背面黑色、腹面纯白,但鹿角主干表面光滑,无眉叉及其它分叉.鹿角是鹿科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有蹄类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海南坡鹿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宋延龄  李善元 《兽类学报》1992,12(4):248-254
  相似文献   
9.
小麂——新亚种——江口亚种(偶蹄目,鹿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学报》1998,44(3):264-270
  相似文献   
10.
巴恒星  胡鹏飞  李春义 《遗传》2021,(4):308-322
鹿科动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在极北地区、热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占世界鹿科动物40%以上,是鹿科动物进化的主战场。鹿科动物除了具有反刍动物常见的独特表型特征外,更是进化出周期性再生新器官——鹿茸角。鹿科动物是研究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非常有价值的动物模型,特别是在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鹿基因组是系统阐述鹿的进化和演变,解析鹿科动物独特生物学性状的依据,对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鹿科动物参考基因组的不断完善,在鹿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本文详细综述了鹿科动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鹿遗传变异数据、适应性进化分子基础、独特性状鹿茸角的起源进化关键基因和功能基因组学,以期为鹿科动物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