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价可回收式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2003年11月~2012年7月收治的4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DSA透视下行经口可回收食道支架置入,15-90天后将支架取出术。对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评价。结果:98%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结论:可回收支架扩张治疗术具有简便、安全和疗效好等优点,并发症少,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在消化内科方面的诊断治疗常用选择是胃肠镜,胃肠镜检查同时也是影像医学里使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消化内科的诊断方式,此类技术在医学界也是完全被认可的。然而普通的胃肠镜检查是会给检查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疼痛的,有的检查者可能还会有一些不良的刺激性反应,从而导致很多检查者不愿意接受检查,其后果是有可能延误治疗的最好时机。因此,新的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能够给患者带来安全、高效、可行的治疗手段,成为现阶段值得推广应用的一项影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非典型增生(DYS)→胃癌(GC)五个不同阶段临床和胃镜表现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上述GC发生五个不同阶段的患者各50例,详细询问其临床症状,记录胃镜下表现,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组织学检查及H.pylori培养等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1)CSG和GC的临床表现分别以上腹胀和早饱、体重减轻为主,其他阶段均以上腹痛为主;(2)CSG、CAG和GC的胃镜下表现依次以疣状隆起及糜烂、黏膜变薄及血管显露、巨大溃疡及出血为多见,而IM和DYS均以直径小于2 cm的溃疡为多见(P0.05);(3)H.pylori感染:从CSG→GC不同阶段,H.pylori感染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0%、78%、62%、56%和36%,P0.05);临床表现中上腹痛及纳差H.pylori感染率高,早饱H.pylori感染率低(P0.05);不同胃镜下表现中溃疡H.pylori感染率最高(P0.05)。结论体重减轻可作为胃癌警示信号,胃镜下巨大溃疡及出血以GC多见;H.pylori感染率与GC发生阶段呈负相关,临床表现为上腹痛、纳差,及胃镜下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胃镜检查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选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对200例胃镜检查患者进行调查,选取98例术前紧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用视觉模拟焦虑(VA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紧张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实施干预后,VA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舒张压、心率、呼吸干预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操作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齐越  杨淑敏  秦杰  柳迪  陈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6):7086-7088,7170
目的:探讨图片成像干预对胃镜检查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图片成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操作时的配合程度、护士的解释时间、完成操作时间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试验组实施干预后,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操作时的配合优于对照组(P<0.01),护士的解释时间与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7.788/2.887,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X2=4.73,P<0.05)。结论:图片成像干预有助于胃镜检查患者掌握相关疾病知识及操作时配合,利于操作的进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和胃镜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初步诊断为胃间质瘤患者350例,其中行超声内镜检查175例,行胃镜检查175例,两组均行镜下病理活检,并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的阳性率与病理结果之间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内镜诊断阳性率为100%(175/175),胃镜诊断阳性率为97.14%(170/175),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97.14%(170/175),高于胃镜诊断符合率的94.29%(165/17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及胃镜诊断胃间质瘤各有特点,超声内镜诊断率高可作为胃间质瘤的术前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镜在对于咽喉部恶性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因声音嘶哑或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为主诉就诊的患者,给予电子喉镜或间接喉镜检查,以在喉镜下发现咽喉部肿物或喉镜下发现黏膜异常增生不能明确判定病灶性质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继而给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及放大胃镜检查,对病灶进行性质及病变范围的判定。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喉镜及胃镜两种方式对咽喉恶性病灶的正确诊断率。结果:12例患者中共发现15处病灶,其中炎性反应5处,单纯性鳞状上皮增生3处,鳞状细胞癌6处,神经纤维瘤1处。喉镜对病灶的正确诊断率是40.0%(6/15),NBI放大胃镜对病灶的正确诊断率是93.3%(1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0,P=0.005)。结论:NBI放大胃镜对咽喉部肿瘤诊断正确率高于普通喉镜,充分证明了胃镜在咽喉部恶性疾病的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在行胃镜检查时,同时对咽喉部进行仔细观察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方法复方氯胺酮麻醉动物,将内镜经口腔、咽依次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观察粘膜状况后在胃、十二指肠分别取材,术后清洗消毒内镜,动物即时苏醒。结果内镜顺利进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镜深度分别约10cm、30cm、50cm,各段粘膜光滑平整,未见明显异常。术后动物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的建立,为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上消化道疾病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9.
胃镜下微波加口服碳酸氢钠治疗胃石4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植物性胃石症的治疗报告越来越多,我院于2003年3月~2007年8月收治植物性胃石症病人45例.采用内镜微波碎石加口服碳酸氢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光胃镜常规检查时根据不同的胃体黏膜形态判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准确性及其病理表现,了解胃体黏膜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行胃镜检查的5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胃体和胃窦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快速尿素酶检查及白光胃镜检查,根据白光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胃体黏膜病变组(232例)和无胃体黏膜病变组(288例),分析胃镜下不同黏膜组织病变与H.pylori的感染情况,采用四格表分析白光胃镜检测对H.pylori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胃体黏膜病变组比较,胃体黏膜病变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升高,同时胃体黏膜黏液分泌增多、胃体黏膜广泛充血、胃体皱襞肥大、黏膜水肿、胃体黏膜"龟纹样"改变、胃体(单发或多发)息肉、胃体可见RAC。不同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11,P0.001)。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无关(均P0.05),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χ~2=7.087、6.230、17.934,P=0.008、0.013、0.001)。白光胃镜诊断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0.27%,准确度为79.62%,阳性预测值为90.52%,阴性预测值为70.83%。结论白光胃镜下胃体黏膜形态与H.pylori感染率及与炎症、肠化生、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白光胃镜检查可能对H.pylori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白光胃镜下较常见且易识别的胃体黏膜充血、水肿、"龟纹样"改变、胃体可见RAC等可能成为白光胃镜预测H.pylori感染的特异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