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25%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寨米松磷酸钠)大鼠7种肠道细菌的定量、内脏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和肠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单纯烧伤组(B组)和单纯注射免疫抑制剂组(Ⅰ组)动物肠壁的病理改变较轻,肠道菌群改变不明显,其肠道细菌易位率也很低。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的动物(BⅠ组)肠壁病变严重,肠道菌群改变明显。其中,肠杆菌在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中的菌量均明显升高;回肠内容物中拟杆菌的菌量明显减少;该组动物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明显增高,达60%。此外,BⅠ组、Ⅰ组部分动物发生了由棒状杆菌及由棒状扦菌和肠杆菌混合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根据不同肠段肠壁病变严重程度、菌群变化的部位以及不同部位肠管生理功能的不同,我们推测,回肠以上肠段是肠道细菌易位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脊髓损伤后,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围绕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菌群在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肠道菌群代谢物3个途径中发挥的作用,及与胃肠道炎症反应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曹慧贞  孙航  孙允霄 《生命科学》2020,32(6):581-589
伊马替尼(imatinib, IM)是BCR-ABL1、KIT和PDGFR等多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90%~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含有BCR-ABL融合基因,85%~90%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存在KIT或PDGFRA突变,目前IM主要作为靶向药应用于CML和GIST,它的问世是CML和GIST治疗的重大突破。然而,约30%的CML由于耐药或不耐受而停止使用,约50%的GIST在治疗后的两年内出现了耐药,因此,了解IM耐药机制对于解决IM耐药问题至关重要。miRNA (microRNA, small RNA)是一类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可通过与特定mRNA结合或调节特定mRNA的翻译过程来调控基因的表达。许多药物耐药与miRNA的异常表达有关,miRNA与IM耐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改变miRNA的表达模式可以有效抑制耐药和应对治疗。该文综述了miRNA表达与IM耐药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解决IM耐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关于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相关性的文献,同时追踪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时限为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统一提取表,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按照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估。最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合并,Stata 12.0软件进行亚组分析与发表性偏倚识别。结果共纳入25篇研究,合计2 20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糖尿病患者菌群总量(SMD=-0.30,P=0.53)、乳杆菌数量(SMD=-0.79,P=0.20)下降,拟杆菌数量(SMD=1.43,P=0.12)、梭菌数量(SMD=0.28,P=0.40)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数量(SMD=-1.82,P=0.0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糖尿病患者菌群Shannon指数I~2=91%,r=-0.21[-0.32,0.09],P0.05;Chao1指数I~2=0%,r=-28.17[-40.85,-15.48],P0.05;均下降。(3)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分别为:I~2=0%,r=-0.15[-0.27,-0.03];I~2=0%,r=-1.16[-1.42,0.91];I~2=0%,r=-0.28[-0.42,-0.14],均P0.05。而乳杆菌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2=47%,r=-0.00[-0.30,0.29],P=0.98。(4)乳杆菌和拟杆菌与炎症因子(TNF-α、IL-6)呈负相关,乳杆菌(r=-0.43;r=-0.60),P0.05;拟杆菌(r=-0.58;r=-0.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总量无明显变化,但有益菌含量和多样性下降,拟杆菌、双歧杆菌和梭菌含量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而乳杆菌无相关,其结果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抗休克合剂经鼻饲给药法治疗重症烧伤休克期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道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烧伤休克患者共计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休克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休克的基础上经鼻饲法给予中药抗休克合剂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d、2 d、3 d的动脉血乳酸、内毒素水平,心率、尿量及补液量,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消化道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有无继发全身性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均呈不同趋势下降,复苏后1 d、2 d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虽有降低,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复苏后3 d血清内毒素和动脉血乳酸值下降显著,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补液量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复苏后3 d尿量较对照组更多(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3 d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消化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继发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饲法给予中药抗休克合剂配合西医常规抗休克治疗,可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重症烧伤休克期患者临床疗效明确,有助于胃肠道复苏,降低并发症及感染机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感染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同时检测感染与非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感染18例(16.98%),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17%(12/23),以大肠埃希菌(34.78%,8/23)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3.48%(10/2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09%,6/23)为主;真菌占4.35%(1/23)。感染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患者(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均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高,同时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重视患者高危因素对提高患者手术效果,调整肠道菌群失衡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四株儿茶酚类铁载体高产菌株产消化酶活性及其益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儿茶酚类铁载体对胃肠道菌群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儿茶酚类铁载体高产菌株的消化酶活性,挖掘其潜在益生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4株分离自健康成人粪样的儿茶酚类铁载体高产菌的产酶特性,通过分析菌株耐酸耐胆盐能力、粘附定殖能力、抗生素耐受性和急性毒性研究其益生特性。【方法】测定4株菌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植酸酶、乳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性。4株菌经人工模拟胃、肠液连续培养后分别计算其活菌数;分析4株菌的自凝集率、黏蛋白粘附率和表面疏水率;对小鼠连续7 d灌胃不同剂量的4株高产菌,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体征,计算小鼠脏器指数,进行阳性细菌移位试验。【结果】在试验所测的7种消化酶中,E. coli Gut 07、E. coli Gut 12无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B. cereus Gut 16无乳糖酶活性,E. coli Gut 20无蛋白酶活性,其余均具有。4株菌经人工模拟胃液培养6h后存活率均大于60%,转移到人工模拟肠液培养24 h后活菌数均大于初始菌落数;该4株菌具备在胃肠道中粘附定殖的能力,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在浓度低于4.5×10~(11)CFU/m L、灌胃剂量为20m L/kg-bw时对小鼠无急性毒性,无阳性菌株移位现象。【结论】4株儿茶酚类铁载体高产菌株可作为潜在益生菌进行进一步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当前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进展研究,分别从消化系肿瘤,小肠疾病和慢性肝病三个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阐述,旨在推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为消化领域的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制剂(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 MEA)是利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而制成的一种药物制剂。MEA主要是通过补充有益的微生物来重建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以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现就近年来MEA在胃肠道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防治炎症性肠病、与抗生素相关的腹泻、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肝病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MEA治疗疾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的住院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共98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麻醉组(n=49,BIS值45~55)和深麻醉组(n=49,BIS值30~40)。对比两组苏醒质量、应激反应、炎性因子、术后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浅麻醉组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短于深麻醉组(P<0.05)。插管后即刻(T1)~术毕(T5)时间点,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下降后升高(P<0.05)。深麻醉组T1~T5时间点HR、MAP高于浅麻醉组(P<0.05)。手术开始2 h(T4)、拔管后60 min(T6)时间点,两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呈升高趋势,且浅麻醉组高于深麻醉组(P<0.05)。T4、T6时间点,两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持续升高,但浅麻醉组低于深麻醉组(P<0.05)。深麻醉组的术后3 d、术后7 d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浅麻醉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BIS值范围30~40可维持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低,但是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大;BIS值在45~55之间时,患者苏醒快,炎性因子水平更低;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控BIS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