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纪甲虫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而在我国几乎为一空白。第四纪甲虫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野外采样,实验室分离,标本保存,标本鉴定,结果分析。第四纪甲虫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重建古气候、恢复昆虫地理史和第四纪考古。  相似文献   
2.
米兰遗址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县,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南道上的重要遗址之一,延续年代可从吐蕃占领时期上溯至汉朝。遗址群内包含佛寺、屯田、灌溉水利设施、烽燧、戍堡以及城址等15处单体遗迹。201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米兰遗址再次发掘,其中戍堡内出土了一批植物遗存,年代在距今1200年左右,包括黍、粟、青稞、小麦、桃、稗子、小獐毛和苦豆子等8种。结合植物鉴定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吐蕃占领时期的米兰地区微环境较今天更为湿润,米兰戍堡的守卫者有一定的屯垦行为。除栽培谷物外,此地还有一定规模的桃树栽培。  相似文献   
3.
刘焕  宋国定  李素婷 《人类学学报》2021,40(6):1063-1071
先商文化一直是学术界探索的重点,商代文明的诸多特征在先商文化时期已萌芽或得到加强。然而,对这一时期的经济与生业模式,相关研究尚有欠缺。本文对河南安阳鄣邓遗址先商文化时期的大植物遗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粟是该时期先民最重要的作物,黍其次;小麦、大豆已被利用,但只是处于辅助地位。这些是先商文化时期农业的最直接证据,与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得出的先商农业发展状况基本一致。发轫于河北中部地区的商族最初的生计方式为渔猎畜牧,在南下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并采纳了中原地区的生计方式,这对商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维持细胞平衡的系统。蛋白酶体抑制剂是大宗药品,今后还会继续开发浅许多候选药物。就像激酶途径一样,可以产生无数个分子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5.
关联分析在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发掘优异基因资源是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评价的重要部分,对作物育种尤其是分子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连锁不平衡(LD)的关联分析是基因发掘也是等位基因发掘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介绍了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策略、特点及应用现状,并探讨了其在作物种质资源新(等位)基因发掘中的发展趋势及展望。可以预见,与传统QTL作图及功能基因组学相整合的关联分析必将大大加快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进程,实现我国种质资源优势向基因资源优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沟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西南,老灌河东岸二级台地上。2007-2009年共发掘5000 m2,出土了7700多件仰韶时期动物骨骼。可鉴定标本至少代表5纲11目19科23个属种,包括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犬(Canis familiaris)、水牛(Buballus buballus)、犀牛(Rhinoceros sp.)、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花面狸(Paguma larvata taivana)等。动物群统计结果表明,仰韶文化一至三期含犀牛、亚洲象、竹鼠等喜温动物,四期中无喜温动物;根据动物生境,可判断该地区仰韶文化一至三期气候温暖湿润,四期相对干冷。仰韶文化一、二期狩猎动物的数量稍多于或等于家养动物,说明该时期“狩猎采集”比“饲养家畜”的活动多或并重;三、四期家猪骨骼占比分别是90.7%和87.9%,说明饲养家畜是一项主要的生业方式,狩猎和捕捞仅起辅助作用。仰韶文化三期3个兽骨坑内各埋藏了1具完整的成年母猪骨架,其中K15内为孕晚期母猪,怀仔猪数为7或稍多,为研究我国早期家猪繁育情况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总之,该遗址出土的丰富动物遗骸可为研究汉水中游地区仰韶时期的古环境、生业模式、动物资源利用、畜牧史等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2022,41(6):1097-1108
农业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分别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粟-黍旱作农业,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西亚的小麦农业、东亚的稻作和粟-黍农业逐步传播到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促进了早期农业全球化。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和众多贸易路线的出现加快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融合,加速了农业全球化进程。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定居,导致人群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农业起源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8.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2022,41(5):952-958
范式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已普遍使用于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并于七八十年代引入至考古学。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考古学的研究范式有不少讨论,但对科技考古的研究范式的认知仍属空白。本文在简要介绍科学研究范式和考古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科技考古研究的3种范式,即科技范式、考古范式、科技考古融合范式,详细阐述了3种研究范式的理论、方法、实践等。此外,本文还指出:科技范式是推动科技考古研究发展的“发动机”,考古范式是掌控科技考古研究方向的“方向盘”,而科技考古融合范式则是协调科技考古各研究领域的“中控台”,真正让科技与考古融为一体。最后,笔者还对在科技考古研究范式下如何构建研究人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何嘉宁  李楠  张弛 《人类学学报》2022,41(4):686-697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的仰韶早期与中晚期人骨体质状况的对比分析表明,八里岗仰韶文化在其延续千年的时间内,居民体质状况从早期到中晚期出现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女性身高的减少、男女性下肢功能活跃度的降低以及四肢长骨纤细化的倾向。古病理指征则展现出龋病发生的显著增加、头骨钝伤的减少以及女性胫骨骨膜反应增多等表现。这些体质状况的变迁,与八里岗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日趋定居的生活方式、农业经济渐趋成熟以及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有关。与此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八里岗仰韶居民的体质特征改变与这一阶段仰韶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李占扬 《化石》2010,(1):41-46
灵井位于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由于泉水的作用,这里曾经是一片不小的水域。该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井在卫灵公庙(行宫遗址)内,故俗称灵井;一是灵公庙的铜铃随风而动,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故称之为灵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