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崇左县冲塘新石器时代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广西崇左县冲塘新石器时代的3个个体(M02,S08,S09)的肢骨进行了化学元素(Sr,Zn,Ca,P,Cd,Ph)的含量测定.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食物性质作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兴遗址第1地点位于吉林省汪清县嘎呀河支流前河北岸的二级阶地,2018年调查发现,2019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复查和试掘,试掘面积14 m2。采集和试掘发现标本131件,以石制品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斧和磨制石器,此外还发现有少量夹砂陶片。总体来看该遗址包含旧石器和新石器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存以石叶和细石叶为主要技术特征,石制品原料以硅质页岩和黑曜岩为主,根据石制品技术特征和地层堆积情况判断,年代与临近的黑龙江穆棱市康乐遗址年代相近,为距今10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图们江流域金谷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3.
陈醉  朱永刚 《人类学学报》2022,41(2):342-353
哈民忙哈遗址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心地带,是迄今在西辽河以北地区发现的最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本文全面考察2010~2014年发掘的44座房址的废弃情境,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房址体现的不同废弃行为方式,分别对应灾难性、不预期返回和预期返回三种废弃模式。科尔沁沙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促使人们采取流动性居住方式、依赖多元化的生计方式,从而形成了不预期返回和预期返回废弃模式。但这种人地关系的短暂平衡仍然潜伏着危机,当一系列因素耦合作用时,酿成了一场可怕的灾难,导致聚落形成最后阶段的灾难性废弃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一种说法认为,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罐、陶杯说明那时人们就已开始饮酒,那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也有人根据史书记载,即《孔丛子·儒服》中所说的"尧舜千钟"来推测,尧舜  相似文献   
5.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磨制石器的研究尤为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痕分析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对石器的功能、使用方式及加工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石镰的主要功能是收割禾本科植物;石刀主要用于加工禾本科植物、木材和兽骨等;石斧的功能主要是加工木材,另外还可能承担加工兽皮和兽骨的工作;石锛的主要功能与木作有关;石凿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其加工对象主要是木材;石铲的功能以掘土为主。微痕分析的结果使我们对贾湖聚落磨制石器的功能有了客观的认识,可以看出石器的功能并不单一,广泛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本研究从石器使用的角度,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21日,好莱坞巨作《史前一万年》(10000BC)在中国上映,我们有幸亲临影院观看首映式。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时代背景正值末次冰期即将结束,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时期,与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当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而且早就期盼着能去影院先睹为快了。  相似文献   
7.
1980年5月中旬的一天,程道宏先生来邀我拍摄猛犸象出土现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当时担任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副站长的他,显得异常兴奋,我也受他情绪的感染,满怀信心地背起16mm红旗电影拍摄机匆匆出发。一个千古之谜,就要在扎赉诺尔那个古文化的墓地揭晓。  相似文献   
8.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6-217
本文对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进行了非测量性状的观察。选择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之相关的12个人群作为研究对比组,求出各对比组之间的平均差异度(MMD)值,以MMD值为基础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在非测量性状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既与其它某些人群(特别是与贝加尔人群、华北组)有着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这种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是何种方式的联系;同时,姜家梁组可能是因为还存在着某些独立的特征(比如其较高的或者较低的非测量性状特征),使之不能完全地归入到某种人群中去。我们期待从这一地区及其周邻地区发现更多的古人骨材料,以期从研究中得出更细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保存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大量的古人类骨骼遗存。本文主要从龋齿研究入手,对顶蛳山二、三期文化(8-7 ka BP)中大于15岁的169个体的2737枚恒齿进行了观察。分别统计了龋齿等级和个体和牙齿患龋率以评估人群患龋情况,进而分析顶蛳山遗址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并探讨了食物构成、饮食行为与社会经济等。统计结果表明,顶蛳山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较高。患龋率在两性、葬式、年龄段间都存在差异,女性患龋程度要高于男性;不同葬式之间差异也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的比例和程度也随之加深。通过与其他8组新石器时代国内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的对比,我们看到包含顶蛳山在内的三组华南渔猎采集遗址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要高于其他遗址,农业遗址的人群要低于华南遗址的患龋率,而混合经济遗址的患龋率最低。龋齿的出现与人类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关系密切。据此,我们推测顶蛳山及其他两组华南遗址的高患龋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关系密切,但这与一般所认为的农业的出现没有联系。三组遗址都是以渔猎采集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这时期农业并未传播至华南地区。因此我们的分析表明高患龋率与农业并没有必然联系,而华南地区当时人群所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可能源于当地的块茎类和含蔗糖类植物。  相似文献   
10.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1996,15(3):200-209
从中国新石器时代人骨遗骸中提取出古代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得到X-Y染色体上的单考贝同源基因片段。由于扩增的基因片段长度具有性别多态性,从而为古代人骨和牙齿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