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蒽醌衍生物是中药大黄的主要成份。该类衍生物与钙调素(calmo-dulin,CaM)依赖的磷酸二酯酶(PDE)的相互作用表明:它们可作用子钙调素。其中,大黄酸结合CaM并抑制CaM依赖的磷酸二酯酶(CaM-PDE);而大黄素、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既刺激CaM-PDE的活力,又刺激PDE的基础活力,其作用机制尚待阐明;当有Ca~(2+)或无Ca~(2+)条件下测定时,大黄酸对PDE基础活力均无影响。表明:象其它的CaM拮抗剂一样,大黄酸能抑制钙调素依赖的PDE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新疆各地的350余份芦荟藓属植物为材料,对新疆芦荟藓属植物的分类及其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疆产芦荟藓属植物3种:短喙芦荟藓(Aloina brevirostris(Hook.&Grev.)Kindb.)、斜叶芦荟藓(A.obliquifolia(Müll.Hal.)Broth.)和钝叶芦荟藓(A.rigida(Hedw.)Limpr.)。其中斜叶芦荟藓为新疆新记录种。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明确了各种的识别特征,并提供了生境、产地与分布地等信息及显微照片,编制了新疆芦荟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体外观察薰衣草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痤疮患者面部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为改善面部痤疮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梯度稀释法稀释薰衣草精油及芦荟水提物,纸片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面部正常菌群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通过抑菌环的大小反应抑菌作用强弱,测定生长曲线以观察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 薰衣草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表皮葡萄球菌(P<0.05);两种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无抑菌作用(P>0.05);库拉索芦荟对表皮葡萄球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P<0.05);木立芦荟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 薰衣草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痤疮患者面部主要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效果不同,薰衣草精油和木立芦荟水提物联合应用有可能通过调整面部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痤疮症状.  相似文献   
4.
利用硫酸铵梯度盐析法提取中华芦荟在不同饱和度硫酸铵下沉淀的蛋白质组分,采用抑菌圈法测其抑菌活性,其中60%硫酸铵浓度下沉淀的蛋白组分对细菌良好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通过SephadexG-25凝胶柱层析初步分离该蛋白溶液,对分离得到的4组多肽进行抑菌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峰2对多种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芦荟(Aloe)是美容和医疗保健工业的重要植物资源,然而基因工程途径改良芦荟鲜有报道。本实验研究了次氯酸钠、升汞不同浓度和时间对芦荟外植体的灭菌效果,比较了芦荟不同部位(叶片、叶鞘和茎段)的再生能力,利用GUS基因瞬间表达技术(X-Gluc染色)探讨了不同农杆菌对不同芦荟外植体的侵染效果,确定了G418筛选剂在芦荟转化后的最适筛选浓度,摸索了适宜于农杆菌—芦荟共培养用培养基组成和共培养条件,通过转化、筛选和移栽共获得了67棵抗性再生植株,进一步对抗性再生植株进行了PCR、Southern blotting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芦荟外植体灭菌方法为20.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5min,效果优于利用0.1%升汞灭菌处理,茎部切段的再生能力高于叶片切段和叶鞘切段,适宜的共培养条件为芦荟外植体浸泡在含有农杆菌的液体共培养基中半小时后,在无菌滤纸上、24℃、10h光照共培养3天;EHA105农杆菌菌系对芦荟茎部细胞的侵染能力明显强于C58C1,EHA105侵染后GUS基因瞬时表达率达到了80.0%左右,而C58C1侵染后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只有30.0%左右。G418用于筛选抗性再生芽和抗性植株的适宜浓度为10.0~25.0mg/L。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芦荟基因组中,转化效率为0.9%,单拷贝整合占80.0%,2~3拷贝整合占20.0%,ELISA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在转基因芦荟中稳定表达。综上所述,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芦荟的技术体系,为利用基因工程途径改良芦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芦荟膏中各功能成分体外透皮吸收的能力。方法:以Wistar大鼠的背部皮肤为透皮实验原料,每隔一定时间通过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皮后接收池内芦荟多糖及蒽醌类含量。结果:随着芦荟膏剂量的增加,渗透量逐渐增加,芦荟膏中芦荟多糖、芦荟大黄素、芦荟苷的渗透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但是渗透速率逐渐降低。结论:芦荟膏有较强的体外透皮吸收能力,芦荟膏经皮给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促进人甲状腺癌细胞系K1凋亡的作用.方法:人甲状腺癌细胞系K1与不同浓度的芦荟大黄素共孵育48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相关指标Annexin V/PI)和Hoee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芦荟大黄素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人甲状腺癌细胞系K1的生长.芦荟大黄素对K1细胞的IC50(半教抑制浓度)分别为65 mg/ml.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和流武细胞术分析K1细胞的结果一致.结论:芦荟大黄素可促进K1细胞凋亡,为芦荟大黄素治疗甲状腺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金亭  胡正海  高鹏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02-2209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荧光显微观察与植物化学技术相结合,研究了木立芦荟不同叶龄叶的解剖结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含量、芦荟素的含量及其合成和贮藏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芦荟素由同化薄壁组织产生,叶绿体的基质为其合成场所。芦荟素细胞可能是芦荟素早期贮存的场所,随着芦荟素细胞的逐渐萎缩老化,维管束鞘细胞成为贮藏芦荟素的代替场所。同一植株的叶随着叶龄的增长,维管束的密度降低,芦荟素细胞占维管束横切面的百分比减小,同化薄壁组织细胞中的叶绿体逐步衰老、解体,芦荟素含量逐渐降低,但不同叶龄叶中叶绿体色素的含量与芦荟素含量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提取物中蒽醌类物质含量综合评价,利用正交实验比较了浸提、超声提取和索氏提取优选库拉索(Aloe vera L.)中蒽醌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芦荟蒽醌类物质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基础。从而得出最佳提取方法为超声提取,最佳醇沉工艺条件为:幼叶叶皮60目,乙醇40℃超声45min。  相似文献   
10.
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的同时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反相中压制备色谱从芦荟中一次分离制备得到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以库拉索芦荟丙酮粗提物为原料,采用中压制备色谱系统:SCO色谱柱(40 cm×26 cm,30~50μm),流动相甲醇-0.5%乙酸水(33∶67,V/V),流速20 mL/min,等度洗脱方式,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54 nm,收集波长356 nm对芦荟样品进行分离制备,得到三种化合物单体。经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表明所得到的三种化合物分别是异芦荟色苷D、芦荟苷A和芦荟苷B,其纯度分别达到了98.0%,96.0%和98.9%。该方法简便,产品质量高,一次制备可以得到多种单体,为芦荟成分的测定与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