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北部寒武纪Bradoriida种属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部现已命名的寒武纪介形虫有37个“种”(包括:“亚种”)和25个“属”。参考现代生物学的种、属概念及有关种、属建立的一般标准,文中对这些寒武纪介形虫“种”、“属”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详细类比,认为它们可归并为22个种,11个属,其中原已命名的许多“种”、“属”是这些种、属的同物异名,少数“种”、“属”则是这些种、属的异物同名。此外,本文建立了1新种Wushiella shangji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2.
对宿县夹沟地区跨寒武系与奥陶系的三山子组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有δ^13C和δ^18O的负异常,亲铁元素、亲铜元素的正异常。这些异常与生物群面貌的变化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据此认为研究区在寒武纪末可能存在灾变事件。同时,考虑到寒武纪末和奥陶纪初生物群面貌的重大差异,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认为寒武纪末期可能存在全球性的重大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3.
阿根廷前科迪勒拉区寒武─奥陶系地层发育。中晚奥陶世时,前科迪勒拉东部与中部山区为浅水陆棚相,西部山区为斜坡─盆地相。牙形刺的分布主要与平静的暖水大洋有关。寒武纪仅发现晚寒武世Proconodontus带,此期间有一次海侵事件。在奥陶纪发现了牙形刺并可识别出四次海侵事件三次海退事件和二次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4.
李学东  彭以莉 《化石》1996,(3):12-13
寒武纪──海洋生物的惊人演化时期李学东,彭以莉1909年秋,瓦尔考特率领一支化石采集队走在加拿大菲尔德地区一条小路上。突然,队伍中的一匹马被石头拌倒了。那是从小路上方陡峭悬崖掉落下来的一块页岩。劈开这块页岩,瓦尔考特惊奇地发现,在岩石断面上有大量软体...  相似文献   
5.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6.
在维多利亚中部希思科特以北约10km的希思科特绿岩带里的寒武纪三叶虫出现在三个不同层位。最低层位位于威廉山变质玄武岩之内,本文首次报道。根据三叶虫Estaingia cerastes,Olenoides,?Pagetides,Marocella和很可能属Megapharanaspis nedini的胸节,此带可与弗林德斯山脉以及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寒武纪早期(第2统)Pararaia janeae带对比。中寒武世(第3统)东诺斯利地组中的两个层位含有不同的动物群。较低的一个称为Dinesus带,含Dinesus ida,Olenoides fergusoni,Poliella?sp.,Protypus sp.,Sudanomocarina?sp.,Centropleura neglecta。Dinesus带最有可能与西新南威尔士州的Ordian阶上部首次发现的石灰岩(First Discovery Limestone)对比,或者可能与澳大利亚北部乔治娜盆地稍年轻的Templetonian动物群对比。较高的是东诺斯利地组的Amphoton带,含有Baltagnostus australis,Hypagnostus parvifrons,Dorypyge tenella,Amphoton serotinum,Dolicholeptus ansatus,Nepea nans,Penarosa sp.,Koptura sp.,Syspacephalus sp.,Huzhuia cf.typica和Paleonelsonia sp;可初步与昆士兰州西北部的Ptychagnostus punctuosus带对比,但也可能比此带要年轻或老一个化石带。  相似文献   
7.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10,(3):54-55
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 中国学者的文章首次登上本杂志封面,报道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取得的成果。针对澄江动物群的埋藏机制和生态群落特征问题,该研究不仅定量论证了节肢动物是澄江动物群的优势类群,还识别了两个重要的化石埋藏相,证实了同一群落经过不同埋藏过程是导致两种埋藏相内化石群落差异的丰兽原因。  相似文献   
8.
描述采自广西靖西果乐剖面三都组一三叶虫新种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根据该种三叶虫完整标本的背壳特征,认为Liushuicephalus Luo,1983是Tamdaspis Lisogor,1977的晚出异名。同时描述T.jingxiensis sp.nov.的个体发育过程和两块畸形标本,并认为该畸形是因被捕食者咬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古杯动物分布广,种类多,演化快,是国际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性化石,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古杯动物化石的研究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分类现状,评述Debrenne等的古杯动物化石新分类方案,并指出其与旧分类方案的差异及所存在的问题,认为随着古杯动物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深入研究,及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支系统学应用,新方案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评述研究古杯动物化石地层学意义,认为Atdabanian阶底部、Botoman阶底部和Toyonian阶中部的古杯化石组合能够应用在寒武纪早期洲际间地层对比上。文章还阐述中国古杯动物在系统分类学、生物地层学与其古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中国古杯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高萍 《化石》2004,(2):21-22
在刚刚揭晓的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选和项目名单中,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均远、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承担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