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球藻两个品系在自养与异养条件下的生长,能荷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3.
The nuclear matrix of diplomonad Giardia lamblia was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DGD embedmentsectioning-embedment free electron microscopy after a series of specific extractions.The result showed that archaezoa Giardia Lamblia already possessed nuclear matrix within its two nuclei.The finest fibrils of the nuclear matrix of Giardia lamblia were measured to be about 11 to 13 nm in thickness.However,the nuclear lamina and nucleolus have never been observed.These results seem to suggest that nuclear matrix is an indispensable intranuclear structural component even in the primitive nucleus.  相似文献   
4.
详细描述了原始隐羊齿(Cryptonoclea Primitiva)芬粉的形态结构和气囊的个体发育过程。发现花粉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异是相当大的,在分散保存时,要避免人为分类。  相似文献   
5.
经硫酸铵分部沉淀、SephacrylS-300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纯化了小球藻RubisCO,得率为15%,比活力达1.232μmolCO2ms-1min-1,分子量是500kD,它和菠菜叶片RubisCO在分子量、亚基组成和免疫特性等方面相似,反映RubisCO在高等和低等植物中有较高的同源性。自养小球藻RubisCO占细胞可溶性蛋白质的24%。而异养转变后的小球藻细胞内不含RubisCO。异养小球藻向自养生长转变过程中,20h后细胞内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24h时细胞内出现RubisCO,24h后大量增加,至41h时含量达最高峰;标志着小球藻细胞光合作用能力的恢复和加强。  相似文献   
6.
鸡胚血液中原始生殖细胞的分离及其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毅冰  周琦 《生物技术》1996,6(2):11-13
从孵化48~55小时鸡胚中抽取血液,每只胚胎可获血液2~6μl左右。一步法离心分离原始生殖细胞,可使其浓度由0.1%以下提高到50%以上。将多余血细胞用微量吸管移走后,加入添加10%胎牛血清的TCM—199做为培养基,37.5℃,5%CO2,95%空气,饱和湿度下培养,原始生殖细胞可成活24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7.
玻璃管道光全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大规模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设计并装置容积1000L玻璃管道光合和物反应器进行小球藻大规模中试培养研究,当停留时间为3d收获培养总体积的1/3时,可建立稳定的连续培养系统,使小球藻的平均密度保持干重3g/L,最大生长量为干重0.605g/L.d,平均生长量为干重0.375g/L.d,所设计的光合反应器是稳定的,研究建立的培养技术是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薄鳞鱼类化石的新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薄鳞鱼类(leptolepids)一新属新种——罗家峡隆德鱼(Longdeichthys luojiaxiaensis gen.et sp.nov.)。它和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另一原始真骨鱼类狼鳍鱼(Lycoptera)共生。因而,为研究真骨鱼类的演化和确定我国北方中生代含鱼岩系的时代及地层对比上,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可积累高附加值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用于生产生物燃料、食品、保健品、药品等。然而这些代谢产物在藻细胞中的生产率较低且很难通过经济可行的方法将其分离,这使其工业化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目的】研究乙酸钠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小球藻代谢产物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在小球藻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钠(1.0、2.0、3.0、4.0、5.0 g/L),研究其调控小球藻生长和代谢的作用机理。【结果】在添加3.0 g/L乙酸钠的培养液中,小球藻的生物量是对照组的5.2倍,尽管藻细胞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油脂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是对照组的2.4倍和1.2倍,多糖和叶绿素a含量却仅为对照组的54.6%和54.4%。【结论】乙酸钠不仅会影响藻细胞的生长,还会调控其代谢过程,这为深入探索乙酸钠在调控小球藻生长及代谢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0.
考察5种萃取体系(A:正己烷,B:正己烷/乙醇,C:正己烷/异丙醇,D:氯仿/甲醇,E:氯仿/乙醇)对小球藻(Chlorella phyrenoidosa)油脂的提取效果及藻渣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萃取体系下,油脂得率为D(12.27%)、E(8.87%)、C(7.71%)、B(6.80%)、A(3.91%),藻渣蛋白含量为A(52.60%)、E(46.23%)、B(40.19%)、C(39.52%)、D(32.52%),藻渣碳水化合物含量为A(23.28%)、E(16.15%)、B(13.24%)、D(13.50%)、C(9.06%);藻渣色素含量为A(1.75%)、E(1.29%)、B(1.14%)、C(0.96%)、D(0.58%);藻渣灰分含量为D(3.63%)、E(2.94%)、C(2.23%)、B(2.25%)、A(1.48%)。综合考虑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及藻渣的可利用性,V(氯仿)/V(乙醇)=1是一种油脂萃取效果较好,藻渣营养成分损失较小的小球藻油脂萃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