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的文化行为(cultural behaviour)是指通过非遗传的方法把信息从一个世代传给另一世代的行为。文化行为与进化过程不同,进化过程必须借助于自然选择才能发生,而文化行为是不遗传的。可见,动物适应其生存环境可以通过体质的进化(遗传进化),也可以通过学习特定的技能(不遗传)。学会的技能不能借助于遗传传递给后代,但却可以通过印记  相似文献   
2.
周波 《生态学杂志》1992,11(3):36-42
动物竞争中的欺骗、契约、合作现象是极为常见的。本文就论述与此有关的ESS。一、欺骗某些动物竞争时信号a后跟随发生行为A,如一个体不出现A则为欺骗。欺骗是相对真实  相似文献   
3.
噪声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使野生动物接触到人为噪声的机会增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为噪声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噪声会改变动物的生理状态,使其处在较高的应激水平,进而影响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甚至使雏鸟的端粒缩短。人为噪声的存在还会影响动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干扰动物觅食、交流等行为。这些因素累积就可能会降低动物后代的存活率,改变物种丰度,对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人为噪声带来的非听觉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噪声的潜在危害,采取更为积极的缓解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贮食过程中的优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动物贮食的每一环节都存在如何减少能量消耗,收获较多能量的问题。分散贮藏和集中贮藏是动物贮食的两种极端空间配置,贮食动物从保证日后的食物来源和节约采食能量消耗来选择适当的埋藏密度。实验证明贮藏方式是可塑的。贮藏食物习性是遗传的,而分散贮藏与集中贮藏是受环境影响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动物保护食物贮藏的行为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贮食动物依赖食物贮藏度过食物缺乏期,动物贮 食包括寻找食物,采集,处理,搬运,放置/掩蔽,保护和找回,食用等环节。动物贮藏食物并不意味着它日后能食用这些食物,作用食物埋藏的动物和植物繁殖体,可能由于霉变,腐烂,萌发,被盗用而丢失。关键问题是如何减少贮藏损失。  相似文献   
6.
按照“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动物行为”一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理解这些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意义。为此,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实现探究动物行为的活动对本节教学十分重要。围绕动物经过“错误与尝试”学习新行为这一主题,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首先,选择出生1个月  相似文献   
7.
杭悦宇  CFP 《生命世界》2008,(5):10-1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认为只有动物才具有复杂的、各式各样的行为。但是现代生物学家们发现,植物能够做动物所做的一切事情,而且植物行为比动物行为具有更多的独特性、趣味性及隐秘性。植物世界有爱情也有战争,有智慧也有文化,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不断地接受、抗争、适应以及智慧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捕食风险与动物行为及其决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捕食风险与动物行为及其决策的关系边疆晖樊乃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10000)TheEfectofPredationRiskonAnimals’BehaviorandTheirDecision.Bia...  相似文献   
9.
蒋志刚 《生命世界》2007,(11):16-19
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正如人的基因、组织结构、生理活动与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相似一样,人类的行为也存在着动物行为的烙印,性行为也不例外。但是,人类在进化中产生了复杂的大脑皮层,  相似文献   
10.
书评     
李春旺 《动物学报》2005,51(2):194-194
20世纪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物行为研究在物种保护中的作用。然而,关于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们还不甚了解就地保护或者迁地保护动物时需要考虑的行为学因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尤其缺少行为学理论与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