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     
第三届北京生命科学领域 联合年会在京召开 1月15日,由北京生理科学会、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北京免疫学会、北京遗传学会、北京神经学会、北京实验动物学学会、北京环境诱变剂学会、北京微生物学会、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及中华医学会北京消化分会等10个学会共同发起召开的第三届北京生命科学领域联合年会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举行。  相似文献   
2.
明治乳品公司从1986年12月开始了乙型肝炎疫苗的临床试验。这种疫苗是该公司癌研究所基因研究设施部部长小池克郎和千叶血清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利用能分泌乙肝表面抗原、来源于人肝癌的培养细胞进行乙肝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根据杆状病毒A组代表种苜蓿Y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cNPV)的分子生物学资料,我们采用分子剪裁和拼接手段,对Ac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加以修饰,并用人工合成定位探针,获得大约在该基因的ATG转译起始密码子一9处加有合成BamHl连接序列的转移载体质粒pAc—MV。 再与从乙肝病毒adw亚型的表面抗原基因HBng亚克隆株pYPss一1分出带有Ban·Hl粘性末端的HBsAg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质粒pAc—MV—HBsAgo经与野生型AcNPV DNA对Spodoptem 7rugJPerda细胞共转染,借助同源交换,获得插有HBsAg基因的多角体缺陷的重组病毒。根据HBsAg诊断血球凝集试验和HBs^g诊断酶标免疫测定,表明重组病毒使HBsAg基因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免疫电镜显示表达产物呈球状颗粒,大小约为22nm。表达产物粗制品按1μg/鼠对bal b/c鼠免疫,并于三周后强化免疫能产生抗体。由HBsAg纯样品酶标免疫法标定的标准曲线估计每升培养物的表达产物约{一8mg,细胞量为1一2×106个/ml.用重组病毒感染玉米螟4龄幼虫,也获得HBsAg基因的表达,展示了简易生产HB sag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可喜前景。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道了病毒唑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对23例慢乙肝近、远期抗病毒效应观察结果,并与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作对照(Ⅲ组),其中病毒唑与干扰素联合组(I组)12例,病毒唑组(Ⅱ组)11例。近期HBeAg、DNAP及HBV·DNA阴转率,I组分别为(41.6%、55.5%及28.s%,Ⅱ组45.4%、100%及33.3%,Ⅲ组8.3%、16.6%及8.3%。远期HBeAg及DNAP阴转率在I组分别为70%、83.7%。Ⅱ组60%、100%,Ⅲ组8.3%,50%。综合抗病毒效应,近期有效率在I、Ⅱ、Ⅲ组分别为50%、72.7%及16.6%。远期则分别为70%、55.5%及8.3%。无一例出现毒副反应。均完成疗程。上述结果提示病毒唑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对慢乙肝均有一定抗病毒效应,联合应用并不优于单一用药,但毒副反应也未见加重,而且病毒唑药源较方便,使用较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潘太健  马瑞  曹春来  黄亮  赵腾  肖拥军 《生物磁学》2013,(24):4634-4637
摘要目的:建立一条新的毕赤酵母表达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antigen,HBsAg)柱层析纯化方法,保持HBsAg结构完整性和提高免疫原性。方法:毕赤酵母发酵料液经过菌体破碎、聚乙二醇沉淀、疏水层析、超滤和凝胶分子筛精纯,收集HBsAg合格样品液适当稀释后加入铝佐荆吸附,制成乙肝疫苗半成品免疫BALB/c小鼠。结果:纯化产物经SDS-PAGE银染鉴定得单一条带,分子量在23kD左右,凝胶成像软件分析纯度超过95%;该纯化方法得到的HBsAg颗粒电镜观察得平均直径为22nm病毒样颗粒,结构较均一完整;自制疫苗免疫小鼠后,其血清抗体水平高于葛兰素史克生产的Engerix—B(安在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该方法纯化的HBsAg结构完整性良好,疫苗免疫效果优于酵母表达的Engerix—B,纯化路径简单高效,易于放大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它的治疗尚无明确、统一的原则可循.目前国内外对现有的治疗HBV-GN药物的疗效,进行了多个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对其进行相关系统评价及Mate分析,以期对HBV-GN的治疗选择更合适的治疗药物,减少治疗上的盲目性,提高治疗HBV的临床疗效,延缓HBV-GN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进程.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综述乙肝相关性肾炎治疗的研究现状.现已有多种药物被用于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但迄今为止最佳的治疗方案尚无定论.综合现有研究发现由于单独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有限且易复发,因此联合或序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抑制病毒更快,耐药发生较少,肾脏损伤进展较慢,临床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2007~ 2012年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总检出率.方法 通过检索Pub Med、重庆维普(VIP)、清华同方(CNKI)、万方等全文数据库,搜索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 Analyst Beta3.13软件对检出率进行Meta分析,评估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况.结果 根据入选标准,共筛出文献35篇,总样本量为437 290人,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7 895人,Meta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总检出率为6.38%.结论 我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于一般人群,但是仍然需要加大对乙肝健康教育的力度,防止乙型肝炎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突变型核心抗原核酸疫苗,观察该核酸疫苗在体外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基因工程定点突变技术,构建5种突变型核酸疫苗,分别去除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的第1、2位氨基酸,命名为M12,去除3、4位氨基酸命名为M34以及去除5、6位的氨基酸命名为M56,用上述构建的核酸疫苗与野生型HBc核酸疫苗(pJW4303/Hc)及空载体质粒pJW4303分别用脂质体转染293T细胞,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核心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过pstl和Bg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突变型核心抗原核酸疫苗构建成功.在去除2个氨基酸的核酸疫苗结果中显示:野生型pJW4303/HBe、M12、及M56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在细胞上清和裂解中能很好的表达,而M34上清未见表达,仅裂解中可见极少量疑似表达条带;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去除第3位和第4住氨基酸,命名为M3和M4,结果显示M3上清未见表达,裂解液中可见少量表达,而M4在上清和裂解中均可见明显的表达.结论:去除核心抗原N端第3位的氨基酸(M3)可以明显影响核心抗原的表达,HBcAg氨基端第3位氨基酸对蛋白的表达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icroRNA-122(miR-12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差异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不同类型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13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根据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CHB)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LC)57例,乙型肝炎肝癌组(HCC)78例,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受检者96例作为健康组。比较各组的基本资料、检测研究对象血清VEGF、miR-122、GDF15、TK1、HBV DNA载量水平和AFP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VEGF、miR-122、GDF15及TK1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诊断LC和HCC的价值。结果:CHB 组、LC 组 和HCC组VEGF、TK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 组、LC 组 和HCC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 组、LC 组 和HCC组miR-12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 组、LC 组 和HCC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C 组 和HCC组GDF1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CHB 组和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 组和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 组、LC 组 和HCC组HBV DNA载量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C 组 和HC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 组 和HCC组AF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CHB 组和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C 组 和HCC组、CHB 组和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LC+HCC组血清VEGF、miR-122、GDF15及TK1水平与HBV DNA载量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或P<0.05)。血清VEGF、miR-122、GDF15及TK1单独检测诊断LC和H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5、0.783、0.743及0.7687,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LC和HCC的AUC为0.839,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3.25。结论:血清VEGF、miR-122、GDF15及TK1在各类型乙肝相关性肝病中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血清VEGF、miR-122、GDF15及TK1联合检测诊断LC和HCC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