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同的摄食水平(饥饿—最大量)及温度(5—15℃)下,对1—5g的真(鱼岁)的摄食量、排粪量、排泄量、代谢量,生长量及生化组成作了测定。真(鱼岁)的最大摄食量随体重及温度增加而增加。食物能量平均有6.5%损失于粪便中,5.1%损失于排泄物中。摄食代谢随摄食量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温度下,特定生长率与摄食量的关系是一减速增长曲线。当摄食不受限制时,生长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当摄食受限制时,生长率随温度增加而下降。鱼体的干物质含量及能量含量随摄食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动物传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提供重要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对动物传粉服务的需求稳定增长。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植物,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严格自交不亲和而高度依赖动物传粉。基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资源分配和花粉限制等生态因素系统分析了油茶产量受限制的原因,提出油茶的传粉者限制效果等同于花粉限制效果,人工引入潜在的高效传粉者是解除油茶资源限制措施和传粉生态限制措施之间冲突、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论述了人工引入传粉者传粉服务的优势和挑战。对人工引入传粉者,特别是外来传粉者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控制途径进行了梳理,提出从传粉生态服务解决油茶产量和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全文旨在为人工引入传粉者在油茶丰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以期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4.
舟山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受控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保护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组成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到2017年对舟山海域33个站位开展4个季节的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88种和浮游幼体19类,优势种共12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更替和群落特征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夏秋、秋冬、冬春相邻季节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75%、80%、100%和60%;平均生物量为夏季(176.34 mg/m3)>春季(120.20 mg/m3)和秋季(86.28 mg/m3)>冬季(7.21 mg/m3);平均丰度为夏季(143.97个/m3)>春季(86.30个/m3)>秋季(21.38个/m3)和冬季(26.86个/m3);平均多样性指数:夏季(3.03)>秋季(2.82)>春季(2.05)>冬季(1.71)。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温度、盐度、Chl a和营养盐是影响舟山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主要受盐度的影响,夏季主要受温度、盐度和Chl a的影响,秋季主要受Chl a的影响,冬季主要受悬浮物和溶解氧的影响,而营养盐对每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与内涵是设置专业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文中通过讨论生物产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特征,挖掘长三角地区生物产业对于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总结岗位典型任务和要求,阐述了典型任务中包含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阶段培养解决生物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医药生物技术学院、教师科研反哺教学项目建设、课程团队与一流课程建设、覆盖全员的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等多种措施,更好地支撑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8.
9.
10.
Huang  Guangping  Wang  Xiao  Hu  Yibo  Wu  Qi  Nie  Yonggang  Dong  Jiuhong  Ding  Yun  Yan  Li  Wei  Fuwe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2021,64(1):88-95
Gut microbiota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host physiology and health.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the host and its gut microbes facilitates animal adaptation to its specific ecological niche.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host diet and phylogeny modulat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ut microbiota. Howeve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factor in shaping the structure of gut microbiota remains unclear. The giant(Ailuropoda melanoleuca) and red(Ailurus styani) pandas belong to different families of order Carnivora. They have evolved as obligate bamboo-feeders and can be used as a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gut microbiome convergent evolution. Here, we compar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ut microbiota of the two pandas with their carnivorous relatives using 16S rRNA and metagenome sequencing. We found that both panda species share more similarities in their gut microbiota structure with each other than each species shares with its carnivorous relativ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alized herbivorous diet rather than host phylogeny is the dominant driver of gut microbiome convergence within Arctoidea.Meta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ymbiotic gut microbiota of both pandas possesses a high level of 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 and vitamin B12 biosynthesi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diet-driven convergence of gut microbiomes and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host-microbiota coevolution of these endangered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