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孔华忠  齐祖同 《植物研究》1985,5(2):145-150
菌落在查氏琼脂上25℃培养12天直径达4一5.5厘米,质地丝绒状,有较多的分生抱子结构,表面呈不同程度的灰绿色,近于Greenish Glaucous-Blue (R.LⅡ),老后呈灰褐色,近于Light Cinnamon-Drab (R.XLVI),无或具少量渗出液。  相似文献   
3.
马尔尼菲青霉能引起人和鼠类的马尔尼菲青霉病,1956年由Capponi等分离自越南的竹鼠,后由Segretain (1959)正式发表为新种.DiSalvo等(1973)首次报道此菌对人的自然感染,也分离了菌种。Pitt (1980'1979')承认Segretain的菌株为马尔尼菲青霉,但把DiSalvo的菌株(ATCC 24100)由于具明显的黄色菌丝而与岐生青霉金黄色变种(ATCC 10438)合并,成立了樱草黄青霉新种。近年来一些中国的研究者对广西的竹鼠作了大量的调查,证明竹鼠普遍携带此菌,并分离了大量菌株。作者对来自广西的34株分离物(2株来自患者,32株来自银星竹鼠)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作了鉴定,并用IMI 68794(来自模式),ATCC 24100和ATCC 10438作了对比。全部34株分离物尽管在菌落外观有明显不同(许多菌株产生黄色具饰菌丝,影响菌落外观)但根据其帚状枝及瓶梗的特征,产生紫红色素以及在370C形成酵母状细胞诸特点,作者认为都是马尔尼菲青霉。ATCC 24100也同样具有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而ATCC 10438虽然也产生明显的黄色菌丝,但其帚状枝和瓶梗与马尔尼菲青霉不同,不产生紫红色素,在370C不生长,因此不是同一个种。ATCC 24100应保持原来的种名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从贵阳市细叶桉树流胶上分离到的一株青霉,在查氏琼脂上生长极为局限,菌落质地为绳状,并形成匍匐枝样的菌丝,超越菌落之外再重新进入培养基内生长。帚状枝大多为双轮对称型,少数单轮生或不规则分枝。瓶梗不呈典型的披针形。分生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具瘤状突起。分生孢子链形成相当致密的短柱,一部分的顶部稍尖。该菌属于双轮对称青霉组的绳状青霉系,近于擒状青霉(Penicillium piceum Raper et Fenncll),但区别在于菌落特征明显不同和具有瘤状突起的分生孢子,命名为树脂青霉(Penicillium resinae sp. Nov)。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初期,Lancaster等和Newberne等证明黄曲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这一事实在食品卫生范畴内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的发酵工业,特别在食品发酵工业中,不少采用黄曲霉群和其他菌属的一些  相似文献   
6.
膨胀活性污泥丝状菌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污泥膨胀是微生物处理污水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长期以来是污水处理工作的重点,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造成污泥膨胀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活性污泥中丝状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已报道的有浮游球衣细菌(Sphaerotilus natans),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大肠埃希氏菌(Esche-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基物上分离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黄曲霉群菌种,经随机选取82株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证明在测试的9个已知分类群中产生黄曲霉毒素B_1的菌种只限于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另外4株种名未定者也能产生此种毒素。在黄曲霉中产毒菌株约占30%(28.3%),其在GAN(葡萄糖硝酸铵)和大米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_1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3,333.3和160,000.0ppb。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反映在我国一般基物上黄曲霉产毒菌株存在的现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黄曲霉群菌种在GAN和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和产毒菌株数作了比较。发现在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高于GAN,而且测试的黄曲霉产毒菌株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均各有不能产毒的菌株,因此,在测定产毒菌株时,若仅采用其中一种产毒培养基,往往会有漏掉产毒菌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齐祖同  孙曾美 《菌物学报》1989,8(Z1):151-158
桔青霉(Penicillium cirlrinunr Thom)是青霉属中的一个明确的种,但变异范围很大.自然界存在其白色株和不能利用硝酸盐为氮源的所谓营养缺陷型。在分类上对上述变异有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一是作为新种或变种,二是认为是突变型而不承认其分类地位。选择何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看法。作者结合某些生理生化特性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形以及同工酶酶谱(酯酶,苹果酸脱氢酶,淀粉酶,核糖核酸酶)对桔青霉及其变异株以及邻近种作了比较研究以便提供依据,确认哪一种处理更为合理。研究结果表明桔青霉与其变异株的各种主要特征都极为相似,而与其邻近种则有明显不同。因此作者认为对这类菌株不应作为新种或变种而应作为种内变异株处理,不承认其分类地位.这一结论支持了Raper和Thom以及Pitt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所谓“黄霉菌”是茯砖茶发酵中的益菌。它实际上是散囊菌属产生的黄色闭囊壳。优势种经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Raper & Fennell)Malloch & cain],它的无性型是针刺曲霉(Aspergillus spiculosus Blaser),异名是冠突曲霉(A.cristatus Raper &Fennell)。文中还对有关该菌的命名问题和在我国的分布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产α-淀粉酶的米曲霉菌株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51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中筛选到5株产α-淀粉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对其中的5037号菌株进行了产酶条件的试验:最适培养温度为30—33℃,时间为2.5天,3天以后酶活力开始下降;pH3.5—6.0之间对产酶活力影响均不大;外加碳源以糊精和瓜干粉较好,其中玉米粉加量以5%最好;外加氟源中NH4NO3和尿素等对酶的形成有促进作用;NH4Cl抑制酶的形成。在最适产酶条件下,酶活力平均达438.8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