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研究不同外源营养负荷对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亚热带长江流域的4个池塘中开展了氮磷营养添加实验。实验设置4个处理, 即加氮加磷(+N+P)、只加磷(?N+P)、只加氮(+N?P)和氮、磷都不加(?N?P)(对照)。从种类来看, 各种处理对浮游藻类种类数的影响不大, 各处理中种类数相差不多, ?N+P、+N+P、+N?P和?N?P处理中浮游藻类种类数分别为75种、79种、75种和75种。各处理均是绿藻门种类最多, 其次是蓝藻门。从功能群来看, ?N+P处理的中、富营养型藻类占比和+N+P处理的相差不多, 二者均高于2个未加磷处理(+N?P和?N?P处理)的。+N?P处理的贫营养型藻类占比比+N+P处理的高, 甚至高于?N?P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减氮不能控制藻类群落的中、富营养型藻类数量, 只控磷能够推动浮游藻类群落从中-富营养型向贫营养型演替。这一结论有望为制定富营养化治理的氮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集中控磷, 或氮磷皆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 有充足的全生态系统实验和湖泊治理实践表明, 只控磷(P)就可使湖泊贫营养化。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需要氮(N)和P皆控。由于N和P皆控的成本可达只控P的4—15倍, 故确定富营养化治理是否必须既控P又控N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文章对所有相关观点及其证据的科学性进行了系统辨析。首先, 系统总结了关于富营养化营养驱动与控制的研究历史。其次, 对判定营养控制的主要依据——限制因子的概念发展及判定方法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分析, 明确指出该概念的目的是确定促进生物生长的因子。第三, 介绍了新概念——减控因子, 其定义是: 在生态系统管理中, 能够抑制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过度繁盛的必需环境因子, 或直接减灭生物本身的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因子, 且成本效益最大。随后, 举例说明了确定减控因子的五个步骤, 即必需性、可控性、可行性、成本分析及实验和应用验证, 证明非限制因子也可成为减控因子, 而限制因子不一定是减控因子。第四, 基于减控因子分析, 指出湖泊富营养化的减控因子是P; 进而, 总结了加拿大和中国的全生态系统实验及大量湖泊治理实践的系统证据。这些充分证明: 仅控P就可控制富营养化, 而减N无助于控制浮游藻类总量, 反而会诱导固氮蓝藻大量生长。第五, 对控N观点的逻辑和实验依据逐一批驳, 指出这些争论或将限制因子混同于减控因子, 或缺乏大尺度的实验证据。第六, 系统辨析了高N的生态效应, 初步确定: 只有总氮和氨氮>5 mg/L时, N才对水生植物等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可促进沉积物P的释放。建议先把地表水Ⅰ—Ⅴ类的总氮和氨氮标准限值均放宽至2 mg/L, 后逐步放宽至5 mg/L左右。最后, 指出富营养化治理必须采取系统对策, 以修复物理、化学、水文和生物完整性。在维护湖盆物理完整性的基础上, 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外源P负荷总量; 若内源P负荷较大, 则可采取钝化等方法。次之, 应开展水位调控, 以修复水生植被, 实现浊-清稳态转换。综上所述,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应采取“放宽控N、集中控P的策略”, 以大幅度降低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