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sTim-3)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4例。行TACE治疗2个月,采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疗效,根据不同疗效分为疗效不良组(n=32)和疗效良好组(n=62)。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治疗前血清AFP、VEGFR-2、sTim-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联合血清AFP、VEGFR-2、sTim-3对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经TACE治疗,62例患者疗效良好、32例患者疗效不良,治疗有效率为65.96%。疗效良好组术前超声造影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显著长于疗效不良组(P<0.05)。疗效良好组术前血清AFP、VEGFR-2、sTim-3水平显著低于疗效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联合血清AFP、VEGFR-2、sTim-3对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疗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0,灵敏度为84.85%,特异度为82.12%,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血清AFP、VEGFR-2、sTim-3水平可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疗效,且联合诊断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联合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胸苷激酶1(TK1)、Lemur-酪氨酸激酶3(LMTK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侵袭和增殖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PTC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同期9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开展UE检查,对比两组UE参数,同时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TSH、TK1、LMTK3水平以及组织标本中侵袭基因、增殖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UE参数、血清TSH、TK1、LMTK3与侵袭基因、增殖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UE联合血清TSH、TK1、LMTK3对PTC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ES)、弹性系数(S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TSH、TK1、LMTK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9(ADAM-9)、BCL6共抑制因子样蛋白1(BCORL1)、Xklp2靶蛋白(TPX2)及Twist1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ES、SR及血清TSH、TK1、LMTK3均和ADAM9、BCORL1、TPX2、Twist1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ES、SR及血清TSH、TK1、LMTK3联合检测对PTC诊断的灵敏度为91.52%,特异度为87.34%,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联合诊断的效能均优于上述五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UE联合血清TSH、TK1、LMTK3对PT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上述指标异常升高与PTC肿瘤侵袭、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线粒体全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双向测序法,克隆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部分序列(761 bp),并筛选、分析了拟穴青蟹的SNPs位点.共分析了采自福建省宁德市的16只拟穴青蟹,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了31条前人提交的拟穴青蟹COI基因序列(长度在425-522 bp之间).利用MEGA 4.0软件对所有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7.8%、28.9%和15.7%,G+C的含量平均为33.5%.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克隆的761bp的COI基因序列中共发现29个SNPs位点,其出现频率为3.8%.在这29个SNPs位点中,13个为C/T转换(占44.8%),12个为A/G转换(占41.4%),2个为A/T颠换(占6.90%),1个为G/C颠换(占3.45%),另有一个位点(201 bp处)发生了A/C颠换和C/T转换两种类型的碱基替换.氨基酸分析表明,在29个SNPs位点中,有9个位点属于非同义突变,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他20个位点属于同义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这将为拟穴青蟹遗传背景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新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厌氧颗粒污泥中含有大量未知微生物资源,利用低浓度底物及添加抗生素的培养基进行厌氧发酵细菌的筛选,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方法]利用系列稀释法及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从制糖废水厌氧处理反应器的颗粒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高温厌氧产氢细菌VM20-7T,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结果]菌株VM20-7T为高温、严格厌氧、革兰氏阴性梨形细菌,细胞大小为(0.7-2.0)μm×(0.7-2.0) μm,不运动,不产芽胞.其生长温度范围为35℃-50℃(最适温度45℃),pH范围为6.0-8.3(最适pH7.0-7.5),NaCl耐受范围为0%-0.5%(w/v,最适浓度0%).菌株VM20-7T可利用葡萄糖、麦芽糖、核糖等多种糖类为唯一碳源生长,葡萄糖发酵终产物是乙酸和H2.该菌株不利用硝酸盐、硫酸盐等作为电子受体生长.G+C含量为60.9 mol%,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显示菌株属于浮霉菌门,但与已培养菌株的同源性较低,与梨形菌属一红小梨形菌属-芽殖小小梨形菌属(Pirellula-Rhodopirellul -Blastopirellula,PRB)分支的亲缘关系最近,但序列相似性也仅为82.7%-84.3%.[结论]利用低浓度糖类并添加抗生素分离厌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获得了浮霉菌门首例严格厌氧细菌VM20-7T.生理生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VM20-7T为浮霉菌目的新属新种,命名为Thermopirellula anaerolimosa.该菌株的菌种保藏号为CGMCC 1.5169T=JCM 17478T=DSM 24165T.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探讨使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在人体下肢慢性创面缺损中的治疗作用,并试图寻找更佳的治疗皮肤慢性缺损的治疗方式。方法:对2016.03-2017.03一年以来在我科治疗,明确诊断为慢性创面缺损的,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的共计16名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实验组(8人)与对照组(8人)。实验组通过对静脉血(肘部)进行抽取离心来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并加以覆盖。对照组则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替代。两组患者均以7天为一疗程,进行换药和更换辅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并比较其血液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时观察创面,发现创面无明显渗出及感染征象,其面积缩小约1/4。对照组在1周后进行观察,发现1例有感染可能,给予再次清创并使用抗生素后辅料包扎。其余患者创面肉芽生长可,面积缩小约1/6。在治疗2周后再次进行观察,发现实验组患者创面面积缩小约2/3。而对照组患者面积缩小约1/4。在治疗后3周时,实验组所有患者创面已基本愈合85%以上。在延迟治疗1-2周后该组患者全部愈合。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有两例患者愈合面积在50%以上。给予继续使用该治疗方法。剩余6例患者接受外科治疗(VSD+植皮/皮瓣)。实验组患者在各治疗观察点皮肤愈合情况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下肢慢性创面,使用富血小板血浆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手术及外科治疗的风险,降低治疗费用,且相对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和比较单侧膝关节置换使用氨甲环酸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不夹管,夹管6小时后持续开放)对于手术的影响(出血量;并发症;康复锻炼等)。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的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共计52例患者分为两组(不夹管组;夹管6小时后持续开放组)进行研究。每组各26例患者。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术后资料:总引流量,总输血量,总失血量,小腿周径增幅,并发症等。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不夹管组的总失血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等指标显著高于夹管6小时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在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及小腿周径增幅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夹管能够有效的减少总失血量、引流量等指标,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而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使用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结合腰椎简孔镜的方法治疗关节突盘源性腰痛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7.01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因腰背痛来我院就诊,确诊为关节突盘源性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92人。使用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处理组(实验组)为36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为56人。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的疼痛评分(VAS)、治疗评分(JOA)及腰椎功能评分(MacNab)进行记录并统计学比较。前两者在治疗后1月及6月进行记录。功能评分在治疗后1年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月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6月及12月的观察指标的比较中,实验组的各项数据与治疗前比仍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年的实验组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关节突盘源性腰痛,使用脊神经后支结合椎间孔镜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远期效果,且相对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使用慢病毒技术,建立肺转移裸鼠模型,观察miRNA-194对于骨肉瘤增殖和转移的影响,为研究miRNA-194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进一步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慢病毒技术对骨肉瘤细胞系U2-OS进行转染后分组,然后将转染后的各组细胞注入裸鼠体内建立肺转移模型。5周后将裸鼠处死,观察和比较原位及肺部肿瘤的大小。结果:1)mi RNA-194下调组裸鼠的原位肿瘤的体积(3920±860 mm~3)和重量(2.15±0.32 g)明显的大于其余各组(P0.05);2)miRNA-194上调组的肺部情况(36.7±12.4个)明显的优于其余各组(P0.05);3)病理学检测证实其确实为原位骨肉瘤及肺部转移病灶。结论:miR-194可以明显的在裸鼠体内抑制骨肉瘤的增殖及肺部的转移,从而显示mi R-194在动物水平在骨肉瘤中呈现明显的抑癌基因的作用,为接下来关于miRNA-194的各项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使用数字技术结合髓芯减压、人工骨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1-2017.01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计21名股骨头早中期患者。所有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均统一按照国际股循环研究会标准,评定为ARCO Ⅰ期或者Ⅱ期。所有纳入患者均采用数字技术进行相关的术前准备,导板制作。然后术中行髓芯减压,死骨刮出,人工骨植骨术。术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和功能进行判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半年的随访。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6月的Harris功能评分较术前具有显著的改善(P0.05)。21例患者中,优:12例,良:7例,尚可:2例。优良率为90.5%。股骨头保存率为100%。患者在术后1月、3月及6月的VAS疼痛评分较术前具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与传统技术相比,使用数字技术结合髓芯减压,人工骨植骨在轻中度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中可显著改善功能,减轻疼痛,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