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在云南省南部中老缅边境地区采集的库蚊中分离到3株病毒(YN12039、YN12040、YN12060),该病毒只引起C6/36细胞发生病变。负染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60~80nm,有囊膜,表面有刺突。采用RTPCR方法对分离株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RdRp)、HEL1(superfamily 1helicase)、S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进行扩增,同源性分析显示3株云南新分离株与Nam Dinh病毒(NDiV)RdRp、HEL1、S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均为98%以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株云南新分离株与NDiV的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该研究结果丰富了NDiV病毒的信息,对NDiV病毒分子特征、分布区域和物种嗜性等特征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3.
野生鸟类对禽流感爆发与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富民  赵德龙 《生物学通报》2006,41(1):1-3,F0003
2003—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亚洲、欧洲多个国家大范围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将视线集中在候鸟身上。结合最近疫情,文章对野生鸟类在禽流感爆发和传播中的作用予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于2003年4-12月调查了广东省飞来峡水库的水文、营养盐分布状况和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及数量组成与动态特征,探讨了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飞来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河流型大型水库,水力滞留时间短,年均值低于15 d;降雨量主要集中于夏季,最短水力滞留时间只有8 d。水温全年没有分层现象。丰水期营养盐和叶绿素a高于枯水期。浮游植物生物量低,细胞密度在21.7×103-808×103 cells L-1之间变化,没有超过106 cells L-1,叶绿素a的平均浓度为2μg L-1。浮游植物种类较多,4次采样共检到140种。种类组成上有较大变化,4月份有83种,以硅藻为主;7月和9月超过90种,以绿藻为主;12月有51种,蓝藻、绿藻和硅藻种类数量相当。优势种类的构成上与温带水库不同,硅藻仅在低水温时期为优势类群,而在丰水期则以蓝藻、绿藻和硅藻共同占优势。硅藻的主要优势种是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ighiniana)和针杆藻(Synedra spp.)。绿藻种类组成季节变化较大,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类。丰度相对较高的有美丽胶网藻(Dictyosphaerium pulchellum)、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和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等。蓝藻的优势种以粘球藻(Gloeocapsa sp.)、优美平列藻(Merismopedia elegans)和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为主。与绿藻不同的是蓝藻的优势种在全年均可出现。隐藻只在水力滞留时间较长、温度较低的12月份占优势,主要优势种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相似文献   
5.
增氮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甲烷吸收的早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气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CH4吸收的影响,对于揭示氮素调节土壤CH4吸收的机制和评价氮沉降增加背景下大气CH4收支平衡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多形态、低剂量的增氮控制试验,测定土壤CH4净交换通量和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高寒草甸土壤CH4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高寒草甸土壤是大气CH4汇,CH4平均吸收量为(35.40±1.92) μg· m-2· h-1.土壤CH4吸收主要受水分驱动,其次为土壤NH4+-N和NO3-N含量.NH4+-N抑制CH4吸收,NO3--N促进CH4吸收;不同剂量氮素输入对土壤CH4吸收影响也不尽相同,低氮处理促进土壤CH4吸收,而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土壤CH4吸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是重要的大气CH4汇,在未来大气氮沉降加倍的情景下CH4汇功能增强,但当氮沉降量增加两倍以上时CH4汇功能将会减弱.  相似文献   
6.
花椒是中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为分析花椒在石漠化脆弱生境中光合生产能力,以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花椒为对象,研究花椒日光合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花椒净光合速率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退化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分别为3.53(LD)、2.85(MD)、2.32(SD)μmol·m~(-2)·s~(-1); LD、MD、SD日光合同化量分别为141.21、113.44和94.97 mmol·m~(-2),SD光合同化能力显著低于LD、MD; LD表现出较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羧化效率,其值均高于MD、SD;各退化花椒气孔限制值日均值没有明显变化; LD净光合速率主要受空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同时空气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净光合速率大小;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是MD、SD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而空气温度为其主要限制因子。因此,不同退化花椒光合作用对生理状况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敏感性较强,光合生产力总体偏低。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筛选并鉴定出可以抗真菌且益生特性优良的乳杆菌菌株,为研制预防和治疗人体真菌性阴道炎症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经典的微生物方法,将健康人体阴道内乳杆菌分离出来;利用发酵工程学、细胞生物学以及药理学方法,将分离出的乳杆菌中益生特性优良且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优势菌株筛选出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筛选出的优良乳杆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筛选出1株产酸性能优良,产过氧化氢,具有较强黏附能力,且能够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优势乳杆菌菌株,此菌株经鉴定为Lactobacillus crispatus。结论 本实验从健康人体阴道内分离、筛选并鉴定出的1株可抗真菌性能优良乳杆菌菌株SQ004,具有制备预防和治疗人体真菌性阴道炎症微生态制剂主要菌株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的黏附能力是益生菌在宿主肠道中稳定定殖的关键,也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前提。研究者常以益生菌的黏附能力作为筛选益生菌菌种的重要标准,因此建立稳定的益生菌黏附能力评估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着重介绍了益生菌黏附能力评估模型的种类和检测方法,旨在为益生菌黏附能力评估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廖咏梅  雷泞菲  陈劲松   《广西植物》2006,26(5):503-506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匍匐茎草本野草莓在异质性光照条件下的克隆整合。结果显示克隆整合显著增强了野草莓胁迫分株段的生长,损—益分析表明未受胁迫分株没有显著损耗,整个克隆片段的生长得到显著提高。在局部遮荫处理,克隆整合对克隆形态可塑性的修饰作用没有观察到。最后,讨论了克隆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2-溴丙酰溴封端的聚乙二醇(PEG2000)为大分子引发刺,溴化亚铜(CuBr)为催化剂,2,2'-联吡啶(bpy)为配体,碳酸乙烯酯(EC)为溶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Y)法合成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AN-b-PEG-b-PAN。通过FTIR、^1HNMR和GPC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运用TGA对PAN-b-PEG-b-PAN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N-b-PEG-b-PAN的热稳定性较纯PEG要高,且随着PAN-b-PEG-b-PAN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的增加,此嵌段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增强。它的起始的分解温度为275℃,在275℃-450℃失重较少,失重率约为15%,在400℃-450℃迅速分解,失重率为6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