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改良肝脏糖原PAS染色法,并观察肝脏糖原染色在急性肝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复制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首次100%CCl43 mL/kg皮下注射,此后50%CCl4橄榄油溶液2 mL/kg每周2次共4次皮下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计算大鼠肝体比;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病理;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肝脏常规PAS染色与改良PAS染色观察肝糖原染色。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T、AST活性与TBil含量明显升高(P<0.05),Alb含量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示,模型组肝小叶结构排列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气球样变明显。常规PAS染色,正常组肝组织PAS染色阳性占肝脏面积为32.38%±5.50%;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PAS阳性染色明显减少(P<0.01),占肝脏面积为8.60%±3.34%。改良PAS染色提示,正常组肝脏可见大量PAS阳性染色,占肝脏面积为75.50%±9.0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PAS阳性染色明显减少(P<0.01),占肝脏面积为17.61%±3.53%。在空白对照组与模型肝组织中,肝糖原改良PAS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PAS染色法(P<0.01)。改良PAS染色肝糖原阳性染色面积更真实反映急性肝损伤程度。结论:改良肝脏糖原PAS染色法有助于急性肝损伤程度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旨在降低死亡率的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改良造模方法及其病理特点。方法大鼠分为常规方法造模组(常规组)与改良方法造模组(改良组),每组再分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均设染毒后4周和8周共2个时间观察点。常规组造模以DMN10μL/kg大鼠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d,连续4周,共12次;改良组同上剂量的DMN腹腔注射,每2d一次,连续4周,共14次。观察大鼠体重、肝体比与脾体比,试剂盒测定血清肝功能,HE染色与天狼猩红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炎症与胶原沉积,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2种造模方法均在造模4周时形成典型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体重、肝体比、脾体比、血清肝功能等均有相应的变化趋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模型大鼠造模8周后死亡率显著降低,肝细胞炎症坏死稍轻,而肝窦毛细血管化明显。结论隔日1次腹腔注射较之连续3d腹腔注射DMN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肝纤维化改良造模方法,具有肝窦毛细血管化与小叶内纤维化的肝纤维化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扶正化瘀组分复方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MN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以扶正化瘀方为阳性对照。以天狼猩红染色和羟脯氨酸含量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肝脏微血管成像和CD31标记微血管密度评价肝脏血管新生;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VEGF-R2表达;通过计数转基因斑马鱼功能性节间血管数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验证药物对血管的影响。结果:扶正化瘀组分复方可显著改善纤维化小鼠血清肝功能(P<0.01):减少肝组织胶原沉积(P<0.01);减少肝脏微血管数量(P<0.01);下调VEGFR2蛋白表达(P<0.01);抑制斑马鱼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扶正化瘀组分复方具有抑制DMN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证结合中药内服与消胀贴膏脐部外敷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我科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病证结合中药复方内服,并脐敷中药消胀贴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腹围、24小时尿量、主要症状(腹胀、纳食、排气、排便)及血清肝肾功能、电解质。结果:脱落1例,完成79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对体重、腹围、尿量以及主要症状,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而治疗前后体重、腹围、尿量、腹胀、纳食及排气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病证结合中药内服与消胀贴膏脐部外敷可提高常规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肾纤维化为慢性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所必经的共同病理路径,病理改变包括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肾纤维化的理想动物模型对慢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等存在现实意义。目前,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药物或毒物诱导、手术模型以及基因敲除等多种模型,不同动物模型肾功能、肾组织病理等方面各具特点,尚无法完全模拟人类慢性肾疾病,这提示慢性肾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对于其病理机制认识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Cl4和脂多糖诱导的两种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肝细胞凋亡的病理特点。方法雄性BABL/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Cl4模型组与脂多糖模型组。CCl4和脂多糖模型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03 mL/kg 50?l4/橄榄油混合液和10μg/kg脂多糖与900μg/kg半乳糖胺。9 h后采集标本,检测肝细胞凋亡,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SOD活性、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Cl4和脂多糖模型小鼠血清ALT与AST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且脂多糖模型高于CCl4模型(P<0.01);模型小鼠均有明显肝细胞凋亡(P<0.01),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CCl4模型呈局灶性,以中央静脉周围为主;脂多糖模型呈弥漫性,肝细胞坏死与肝组织炎症更显著(P<0.01)。CCl4和脂多糖模型肝组织均SOD活性升高、而MDA含量下降(P<0.01),但CCl4模型更显著(P<0.05)。结论CCl4与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均有明显的肝细胞凋亡,但CCl4模型以中央静脉区为主,脂质过氧化损伤更为明显;脂多糖模型呈弥漫性,肝细胞坏死与肝组织炎性反应较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开展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致急性肾损伤的转录组学分析,以探讨AAI肾毒性的分子机制。雄性C57BL/6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和模型组(n=9)。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AAI 20 mg/kg,每天1次,连续5天,第6天处死。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两组各随机选取3例肾组织提取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将两组间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2.0且P值<0.01定义为差异基因,筛选正常肾与模型肾组织差异基因,应用GO、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分析;并选择两组间差异倍数变化最为明显的前5个基因进行qRT-PCR验证。最终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Scr、BUN含量明显升高;HE染色显示,正常肾组织结构正常,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均未见到明显改变;模型组肾组织结构紊乱,肾小球水肿、固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脱落。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按照筛选条件最终获得差异基因共计4975个,其中上调基因有2511个,下调基因有2464个。聚类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前5位为kap、Spp1、Aldh1a2、Serpine1、Tnc。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在小分子代谢过程、胞外间质组织、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等相关的GO分类中显著富集;在炎症信号通路、过氧化反应、糖代谢等途径中富集明显。qRT-PCR检测提示,模型组kap表达减少,Spp1、Aldh1a2、Serpine1与Tnc表达增加,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这表明AAI具有明显的肾毒性,其毒性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糖代谢等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