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199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 在分布很广的二迭紀、三迭紀地层中,最早的脊椎动物遺跡,見于1929年。化石发見于大宁西南,去吉县的路上,在所謂三迭紀地层,一种含砾石的砂貭石灰岩中。化石可能为一肱骨,长10厘米,寬4厘米,但化石本身不能詳作鑑定(可能是两棲类)。这个发見的意义証明三迭紀是有脊椎动物化石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光电阅读机在大样本现场调查项目质量控制和数据录入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光电阅读机读入《子宫颈癌危险因素调查表》信息并进行表格质量评估,核查调查表中调查对象编码缺失、重复及进行读入信息一致性比对.结果:在录入的70160份数据中,调查对象编码缺失率为0.87%,调查对象编码重复率为0.79%,信息一致率为99.47%.3个项目点连续三个月质量控制,表格不合格率略有下降.结论:在大人群现场调查项目中通过光电阅读机进行质量控制及数据录入,能快速准确的将纸质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并对电子信息进行核查,能迅速将调查表评估结果和建议反馈给调查表填写人员,及时指导调查员改进调查项目的编写方法和调查表内容的填写方法,从而提高了调查表信息采集质量,促进项目科研数据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的鲱鱼科化石,过去秉志教授和阎敦建曾记述过浙江寿昌的中鲚鱼Meso-clupea;杜恒俭(1950)曾初步报导过产自浙江宁海的新属新种——Paraclupea chetung-ensis 但尚未见到正式报告发表。1955年,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收到浙江回浦中学周质义同志寄来属于Paraclupeachetungensis 鲱鱼化石三块。这一篇短文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得到刘宪亭先生的指导,杨钟健、周明镇、刘东生、朱元鼎、徐仁等先生的帮助,以及周质义、杜恒俭先生等的支持,笔者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STD)之一,与生殖系统肿瘤和生殖器疣密切相关。HPV感染与女性生殖健康之间的病因学关系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男性HPV感染。本文就男性HPV感染与男性生殖健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以镉(Cd)积累潜力不同的2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籽粒发育过程中各器官中Cd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中Cd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含Cd的生长环境中,水稻根系中的Cd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而茎叶、穗轴和稻壳等器官在营养生长阶段积累了大量的Cd,然后在籽粒充实过程中向外输出,其中旗叶和稻壳中的Cd输出率在5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营养器官。根系和叶片中的Cd含量与土壤中的Cd含量呈高度线性相关,茎秆和籽粒中的Cd含量与土壤中的Cd含量呈抛物线相关,说明根系、茎秆、叶片等营养器官对Cd有储存和“过滤”作用。低积累品种‘X24’穗轴中的Cd含量明显低于高积累品种‘T705’,说明营养器官中的Cd向籽粒中转运的速率是决定籽粒中Cd积累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有当土壤中的Cd含量为0.3~1.2 mg·kg-1时,低积累品种精米中的Cd含量才会显著低于高积累品种;当土壤中的Cd含量高于2.4 mg·kg-1时,2个品种精米中的Cd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野牦牛的分布,类型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根据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对野牦牛的分布范围,数量及类型作了阐述。野牦牛仅分布于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高山寒漠,数量约2—4万头。野牦牛和家牦牛属于同种动物,论述了野牦牛的两个生态类型,祁连山型和昆仑山型。经八年试验研究证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明显提高了家牦牛生产性能。野血牦牛在活重、体格大小、增重速度、屠宰率、产奶量等方面,均比家牦牛高15%以上,为牦牛选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