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有絮凝活性真菌,同时对其絮凝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平板划线、18S rDNA检测等方法分离鉴定絮凝活性菌株。通过高速离心、超声破碎、乙醇沉淀、定性试验等方法确定絮凝活性物质性质。【结果】从渤海湾海岸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真菌,经鉴定为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命名为产紫青霉EL-02(P. purpurogenum EL-02)。超声破碎试验证实其絮凝活性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根据絮凝活性曲线,确定4 d为积累絮  相似文献   
2.
芽孢杆菌属以多产抗菌素闻名.通过筛选几十株不同来源的芽孢杆菌,获得1株具有强抑真菌活性的芽孢杆菌.经过16S rDNA检测与Biolog分析,确定此株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本实验对摇瓶发酵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经过对发酵上清液硫酸铵盐析、透析,真空冷冻干燥获得粗提蛋白.并对粗蛋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抗蛋白酶水解能力、离子稳定性以及抑真菌谱进行了研究,最后使用扫描电镜对抑真菌机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芽孢杆菌产溶藻活性物质对酸碱度、温度、反复冻融等的耐受性,获得其最佳运输、贮存和使用条件。方法:在链状亚历山大藻的藻液中添加经不同条件处理的活性物质,显微计数获得藻细胞变化曲线。结果:获得的溶藻活性物质的活性在20~60℃范围内稳定,碱性条件下(p H9)活性降低,反复冻融15次后溶藻率仍大于90%,4℃冰箱中保存6个月溶藻率为90%左右。结论:芽孢杆菌产的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反复冻融多次对其影响较小,适合较长时间贮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人工Mu转座技术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功能基因。方法:使用加入0.5%甘氨酸的M9-YE培养基,细菌生长到D600nm值为0.5时制备感受态细胞,加入Mu转座复合物(含42ngMuDNA),以1.8kV电压电击获得转化子。对转化子进行功能突变表型筛选、基因克隆、DNA序列分析,以确定插入突变的功能基因。结果:获得最佳电转化效率1.9×103CFU/μgDNA。同时获得2个芽孢杆菌抑真菌作用的调节基因rpmGA和yxlC。结论:人工Mu转座技术是研究芽孢杆菌功能基因的快速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芽孢杆菌属以多产抗菌素闻名。通过筛选几十株不同来源的芽孢杆菌, 获得1株具有强抑真菌活性的芽孢杆菌。经过16S rDNA检测与Biolog分析, 确定此株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本实验对摇瓶发酵的条件进行了优化, 经过对发酵上清液硫酸铵盐析、透析、真空冷冻干燥获得粗提蛋白。并对粗蛋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抗蛋白酶水解能力、离子稳定性以及抑真菌谱进行了研究, 最后使用扫描电镜对抑真菌机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洋芽胞杆菌dhs-330合成活性产物的分子机制,应用质粒pIC333介导的mini-Tn10转座子随机突变技术,构建了芽胞杆菌dhs-330的突变体库。通过表面活性测定和反向PCR克隆,从300个突变株中筛选出产表面活性剂水平提高的突变株2株,分别在ycsG和yvkC基因发生插入突变;表面活性降低的突变株4株,分别在fenC、yrkF、kinE和sigD基因发生插入突变。这些基因可能与芽胞杆菌dhs-330中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代谢和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鉴定有絮凝活性真菌,同时对其絮凝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平板划线、18SrDNA检测等方法分离鉴定絮凝活性菌株。通过高速离心、超声破碎、乙醇沉淀、定性试验等方法确定絮凝活性物质性质。【结果】从渤海湾海岸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真菌,经鉴定为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命名为产紫青霉EL-02(P.purpurogenum EL-02)。超声破碎试验证实其絮凝活性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根据絮凝活性曲线,确定4d为积累絮凝活性产物的最佳发酵时间。乙醇沉淀法获得该菌株絮凝活性物质。经鉴定该菌株所产絮凝活性物质为糖类,且其活性在pH2-11,温度-70℃-100℃范围内保持稳定。【结论】分离筛选到一株有絮凝活性的产紫青霉EL-02,经鉴定其产生糖类絮凝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海洋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多株具有鼠李糖脂合成能力的菌株。方法:以9株分离自不同海洋环境的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考察并比较其发酵合成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产量和产物成分的差异,扩增并比对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结果:9株菌的发酵产物均具有表面活性,其中菌株1A01151发酵液的表面活性最强,表面张力值可降低至28 m N/m;9株菌的基因组中均含有鼠李糖脂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rhl AB和rhl C,都具有合成单、双鼠李糖脂的能力;菌株1A01151和1A00364的发酵产量最高(2.69 g/L),产物经LC-MS/MS检测,所合成的鼠李糖脂同系物组分不同,双糖双脂的含量最高(1A01151:75.96%;1A00364:61.01%)。结论:海洋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是具有鼠李糖脂高产潜力的菌株,可用于合成性能不同、组成多样的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9.
生物被膜对于细菌抵御外界环境的侵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受到很多基因的调控和影响。本文利用mini-Tn10转座系统对野生型解淀粉芽孢杆菌NK10.BAhjaWT进行突变库的构建并随机选择400个转化子进行验证, 突变效率达到90%以上。从突变库中筛选到4株生物被膜缺陷株。经过鉴定, 上述突变株citB、citG、gpsA和yvfB基因发生插入突变。其中citB、citG和gpsA均与能量代谢相关, yvfB功能未知。本实验证明mini-Tn10转座系统对于芽孢杆菌突变库的构建具有高效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微生物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由于其来源于微生物,具有高效且低毒的特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表面活性剂,逐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研究的热点,并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应用尝试。该文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入手,阐述近几年来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比较了不同种类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同时对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微生物表面活性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