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MNNG诱发的延迟发生的,以非定标性突变形成为特征的遗传不稳定vero细胞抽提物中,应用凝胶阻滞和体外错配修复技术,发现仍存在特异性针对G·T的错配结合蛋白,能选择性识别并结合DNA中的G·T错配;同时发现在该细胞核抽提物中G·T错配能被有效、特异地修复成G·C。经与正常vero细胞比较,证实二者功能均无缺陷。从而排除了MNNG通过对错配结合蛋白及G·T错配修复功能的损伤而诱发细胞遗传不稳定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pZ189质粒DNA体外复制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含SV40复制起点的质粒DNA在真核细胞抽提物中进行复制的DNA体外复制系统的建立. 在外源性蛋白质SV40大T抗原(SV40 Tag)的参与下,穿梭质粒pZ189能在猴肾vero细胞胞浆抽提物中,利用其中参与体内DNA复制所需的蛋白质成分,有效地进行体外DNA复制. 从而为研究真核细胞DNA复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MNNG诱发的遗传不稳定vero细胞中错配修复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el retardation analysis and in vitro DNA mismatch repair system were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re were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in MNNG-induced genetically unstable vero cell, which was manifested by a delayed and highly increased rate of non-targeted mutation. A mismatch binding protein which could selectively bind to G.T mispair in DNA was identified in its whole-cell extracts. It was also identified that G.T mispair could be spec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corrected into G.C pair in its nuclear extracts. Compared with normal vero cell, there were no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the above mismatch repair mechanisms. So it could be exclud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mismatch binding protein or G.T mismatch repair pathway participated in the induction of genetic instability in vero cell by MNNG.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毒素是蓝藻的一些属产生的单环七肽,在发生水华的水体中普遍存在[1]。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华能引起野生动物、鱼类、家畜、家禽等中毒和死亡,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3]。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原发性肝癌、大肠癌发病率与饮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有关[4]。其中微囊藻毒素LR是微囊藻毒素中最常见的一种,因其高急性毒性,强促癌活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有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LR可引起多种细胞发生凋亡[5],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也发现微囊藻毒素LR能激活在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Caspase-3[6],及引起P53、Bax、Bcl-2等凋亡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5.
药理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因此药物与机体双方的情况对药理作用都有影响。决定机体机能状态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生来具有的,如种属差异、先天性个体差异、性别等,有些则是后天的。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有二种型式:(1)“连续型变量分布”,表现为单相曲线,常是常态分布(Gauss分例数  相似文献   
6.
UV反应不一定等同于DNA损伤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哺乳类细胞遭受紫外线(UV)和其他DNA损伤剂作用后短时间内出现的基因转录诱导称为UV反应.过去认为这种反应是DNA损伤的结果.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少质疑,因而有必要在此讨论几个产生争议的主要问题,并对UV反应的触发机制及UV反应的功能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研究化学致癌物对人羊膜FL细胞新合成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发现弱遗传毒性致癌物5-杂氮胞苷和L-乙硫氨酸可抑制HpaⅡ识别位点的甲基化,但是强诱变剂/致癌剂MNNG和黄曲霉素B_1对同一顺序DNA的甲基化却没有作用。所以抑制哺乳类DNA的胞嘧啶甲基化是部分而非全部致癌剂的特殊致癌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毕赤酵母表达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报道了毕赤酵母表达人白细胞介素11的下游工艺研究,并对其产物进行了分析鉴定。所用工艺流程为离心收集上清、超滤浓缩脱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凝胶过滤。所得产物经SDSPAGE电泳、RPHPLC分析、N端和C端序列分析、质谱、等电点分析和生物学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产品纯度大于97%,结构和性质与E.coli融合表达的Neumega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跨损伤合成的DNA聚合酶——一类新的DNA聚合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虽然拥有多种修复途径,但有些DNA损伤仍不可避免地会逃避修复而在基因组上保留下来,细胞跨损伤DNA合成的分子机制一直是DNA修复中主要的未解决问题之一.最近通过对一类结构相关性UmuC/DinB蛋白质超家族成员的研究发现它们具有DNA聚合酶功能.这类新发现的DNA聚合酶不同于经典的复制性DNA聚合酶,它们能以易误/突变(error-prone/mutagenic)或无误(error-free)方式进行跨损伤(translesion)DNA合成,并且从细菌到人在进化上功能保守.  相似文献   
10.
動脉内輸液作為拯救休克狀態及臨終狀態的緊急措施,晚近已在臨床上廣泛地使用了,而且已經證明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及等在動物實驗中皆證明了在逆行動脉輸液以恢復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的機制中,自血管化學感受器出發的反射性作用是最主要的。曾利用高滲葡萄糖,曾利用氯化鈣,及李秀琴氏等利用10—20%乳酸鈉溶液作動脉內逆行輸入來刺激血管化學感受器以提高臨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