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竹黄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在医学、农业、食品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前景可观。为深入挖掘竹黄中有药理活性的有效化学成分,了解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竹黄子座不同发育时期的代谢物,找出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从竹黄子座中共检测出612种代谢物,前期和中期特有27种代谢物。黄酮类、奎宁酸、香豆素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首次在竹黄中被检测到。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脂质、氨基酸、核苷酸、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等物质,其中黄酮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占主要地位。通过对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获得6条具有显著意义的代谢途径。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除竹红菌素外与竹黄药效有重要联系的化合物。本研究为竹黄药用机理及有效成分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竹黄有效成分的代谢途径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陕西省境内30种常见蜜源植物的花粉粒进行了观察研究,描述了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孔类型及其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种的蜜源植物,其花粉粒的形态特征明显不同。本文还就花粉粒形态特征,在鉴定蜜源植物花粉的属种,确定蜂蜜的产地、评价蜂蜜的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蒋选利  李振岐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3):516-520,T005
采用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及其活性大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在未行接种的小麦叶片中,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比较低;条锈菌侵染后,诱导抗、感病品种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且抗病品种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侵染位点附近细胞壁上表现升高,而抗病品种中该酶的活性在侵染点细胞以及远离侵染点的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均显著升高。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是小麦抗条锈性的生化标记和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抗病品种中小麦条锈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就寄主抗病性表达过程中,小麦条锈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染色逐渐加深,厚度加宽,结构疏松,形成小空洞,并逐渐解体;细胞质逐渐凝聚、脂肪粒的数量增多、有黑色颗粒状沉积物积累;细胞质中小囊泡数目增多并逐渐融合成大液泡,线粒体数目增多,并逐渐肿胀和解体。次生吸器畸形,初生吸器体呈圆球形。吸器壁加厚,染色加深;在吸器的中央,细胞质逐渐分解而形成空泡;线粒体数目增多,并逐渐肿胀和解体;吸器外质膜呈皱褶状,吸器外间质加宽,其中有大量的丝状或颗粒状内含物形成;吸器形态结构的变化均早于其胞间菌丝。  相似文献   
5.
全面了解西南地区小麦抗条锈病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信息,能有效提高抗病品种的育种效率。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BS)技术的DArT-seqTM方法对134份小麦材料开展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共获得了6919个多态性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它们的多态性指数(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的范围在0.01到0.50之间,平均值为0.32。根据SNP标记在134份小麦品种中的基因分型数据,计算了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其变异范围为 0.51~0.98,平均值0.61。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根据来源地和亲缘关系的不同,这批小麦品种(系)可划分为五个群。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小麦材料清晰地聚集形成了两个群。第一类群由不同来源的小麦材料组成,群体较大且分布更紧密。而第二类群几乎都由贵州小麦组成,品种数目较少但更加分散。在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上,大多数携带Yr9基因位点的小麦品系聚集在第一类群中,而绝大多数携带Yr26抗病基因位点的小麦品系则聚集在第二类群中。本研究从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上阐释了西南地区小麦抗病种质遗传背景,为西南地区和我国小麦的抗条锈病育种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白杨派杨树叶片表皮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9种白杨派杨树叶片的表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派植物的气孔器为不规则型,仅分布于叶片的背面,气孔器与表皮细胞平齐、不呈下陷状,大小变化较大;表皮毛为单细胞、非腺性的长绒毛,毛细长而扁平,不具分枝,气孔器密度、表皮毛、角质层和蜡质层等表皮特征不仅与树种有关,而且在同一树种的长枝叶与短枝叶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另外,还对白杨派杨树的生态类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麻风树叶枯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2009年在贵州麻风树栽培基地栽培的麻风树上发现一种叶部新病害,定名为麻风树叶枯病。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片受害后初期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叶片过早脱落。从贵州罗甸麻风树栽培基地采集了16个叶枯病标样,经分离培养获得13个真菌分离物。通过致病性测定,证明菌株PE06为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将贵州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也是首次在麻风树叶片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