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们在1970—1972年,对四个春小麦品种和一个冬小麦品种进行了 CCC 处理的小区试验及大田试验。处理方法用叶面喷洒或浸种法。结果证明 CCC 对茎秆长度的伸长有抑制作用,但使每株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及千粒重都增加了,并使籽粒的最后产量提高6—31%。施用 CCC 也引起植株总干重的增大,同时经济产量系数也提高了,说明有更多的物质进入籽粒。在灌浆期中籽粒干重的增长率与茎叶干重的增减量之间有密切联系。在灌浆初期,当籽粒干重增长较慢时,茎叶干重还在增加。但在花后18—30天期间,当籽粒干重的增长率达到高峰期时,茎叶干重的损失量也到达最大值。CCC 处理的籽粒干重增长率在灌浆的前一阶段比对照低,进入高峰期时,处理的籽粒增长率即迅速上升并超过对照,而且以后仍保持较高水平,直至成熟。处理植株的叶片干重损失总量也远比对照为多。这些结果证明了 CCC 对于灌浆后期物质向籽粒中集中与累积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对温度、pH和盐度的耐受性, 以后背鲈鲤幼鱼为实验材料,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对其温度、pH和盐度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后背鲈鲤幼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0—32℃, 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2℃和1℃, 最佳生长温度为8—27℃; 96h内, 最佳生长pH为5.0—9.0, pH高于9.5或者低于4.7时, 幼鱼出现死亡, 在24、48、72、96h里, 不同碱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而不同酸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 24、48、72、96h酸度半致死浓度(LC50)相应pH分别为3.90、3.96、4.15、4.40, 碱度半致死浓度相应的pH分别为11.20、11.10、10.98、10.89。96h内, 当盐浓度超过7.50 g/L时, 幼鱼开始死亡, 不同盐浓度对幼鱼的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盐度对实验鱼的 12、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30、9.25、9.00、8.85、8.82 g/L, 2个级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82 g/L、2.557 g/L。后背鲈鲤已被列入珍稀濒危物种, 研究为今后后背鲈鲤的人工养殖和跨地域养殖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跨越血脑屏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鑫  张英起  颜真 《生命的化学》2003,23(3):222-224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神经中枢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药物在应用中受到限制,故在寻找治疗该类疾病的新方法和新药物时,人们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使药物穿越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从最初人为地开放血脑屏障,到现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寻找和构建合适的载体携带药物进入脑细胞,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经建立的和正在探索中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佳伟  洪涛  秦鑫  梁英民  张萍 《遗传》2018,40(2):95-103
β-血红蛋白病(β-hemoglobinopathie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6种常见疾病之一,尽管其遗传分子机制已被阐释清楚,但目前除异基因骨髓移植外尚还缺乏根治性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人造血干祖细胞中的应用为β-血红蛋白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针对血红蛋白的基因突变,可利用同源重组介导的细胞内源性DNA损伤修复途径直接修复遗传缺陷,也可以利用非同源末端连接机制沉默抑制胎儿血红蛋白表达的分子,重新激活胎儿血红蛋白的表达以缓解β-血红蛋白病人的临床症状。本文从β-血红蛋白病的基因组编辑策略及尝试、临床转化平台的要素分析等方面对该病的基因组编辑治疗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β-血红蛋白病新型治愈方案的研究以及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PD-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全长启动子及不同截短体的报告基因,并对其转录活性进行检测。方法:通过PCR及双酶切方法,从人全血基因组DNA中获得PD-1基因编码序列,包含不同长度碱基的PD-1启动子序列,分别克隆到报告基因pGL3-Basic载体上,构建8个不同长度PD-1启动子的报告基因;用脂质体转染法将8个报告基因分别转染至Jurkat细胞系;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评估PD-1启动子的活性。结果:经PCR方法扩增出大小分别为1650、1450、1250、1128、874、674、474和274 bp的不同长度的PD-1启动子序列,测序正确(与GenBank报道一致),酶切鉴定正确;瞬时转染Jurkat细胞系后经报告基因检测,8个启动子均具有转录活性。结论:构建了PD-1启动子的报告基因,并证实均有转录活性,且以pGL3-1128活性最高,为PD-1的核心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PD-1的转录调控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分子重编程是使用化学限定的条件对体细胞重新编程,不使用基因操作,可生成临床疾病相关的细胞类型,在再生医学和临床药物发现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使用小分子从体细胞诱导干细胞和神经细胞需跨越体细胞特异性谱系的障碍。本文详细回顾了使用小分子化学诱导产生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还讨论了小分子作用的主要机制和调节化学重编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不同灌溉条件下矮壮素对小麦植株水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干旱条件下矮壮素是否能提高作物产量,目前有不同意见。我国北方小麦经常遭受干旱的威胁。矮壮素是否能减轻这种危害呢?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在小麦分蘖期用0.2%矮壮素溶液喷洒灌水区(灌水三次)和不灌水区(灌水一次)植株,测量对产量与株高的影响。结果是:不灌水,不灌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由桔子、柿子(包括有核品种与单性结果品种)及南瓜(有籽品种)在开花前后的子房中提取出酸性乙醚溶解物质,并用小麦芽鞘垂直生长法测定其活性。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各品种中开花前子房中的生长促进物与生长抑制物的活性都很高。但在有核种中如果不经过授粉,则在花后1~3日内子房中促进物质的水平即迅速降低而抑制物质水平则仍然保持很高。授粉引起了子房中促进物质水平的迅速增高与抑制物质水平的显著降低。天然单性结果品种与有核品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开花后1~3天内前者的子房中在不授粉情况下也具有较高的促进物活性,而抑制物活性则大为降低。人工用外源生长物质诱发南瓜单性结果时,也同样引起内源促进物的急增而抑制物则完全消失。 这些结果说明了授粉受精的作用不仅在于引起子房中生长促进物的活化,而且也消除或对抗了生长抑制物的作用。座果与果实的继续发育受到生长促进物与抑制物间一定平衡状态的控制。本文对生长抑制物质的生物学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