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远程演示教学系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取多机组、多屏幕实况转播,将导管室的高清血管造影图像、术野图像、全景图像传输到会场。结果:学员对介入手术远程转播满意度为100%,其中最满意的是转播交互环节。本次共进行10台手术远程转播,无一例转播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治疗评价均及保护隐私情况非常满意。基本实现了导管室与会场的双向音视频互动,学员同术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直接交流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论:介入手术演示已经成为继续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数字化介入手术转播是将来介入手术转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上旬,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中河杜鹃海子区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场的嗅味标记和嗅味树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大熊猫的发情场位置,为确定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区域提供证据,同时增加对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在海拔2300 ~2800m间,共布设5条样线,每条样线调查一次,测量记录样线上594株乔木的种类、高度、胸径和嗅味标记状况.调查共发现16株被大熊猫标记的嗅味树,其中75.00%位于坡度20°以下平缓上升的兽径和山脊,嗅味树平均胸径为56.5 cm±20.7 cm (n=16),81.25%为铁杉Tsuga spp.,93.75%树皮粗糙,标记中心的平均高度为53.7 cm±20.3 cm (n=16).此外,从调查结果及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行为照片,初步得知杜鹃海子区域是春季卧龙大熊猫发情交配的重要场所,是大熊猫种群的关键栖息地,目前保护区已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12日,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调查时,于三岔河管理站周边(25°17’15.5”N,108°04’30.2”E,海拔490m)网捕到1只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经检索书籍(郑作新2002,尹琏等2006,Robson2008),并依据“InternationalOrnithologists’Union”分类系统,鉴定为大草莺(Graminicolastriatus)。该鸟种未记载于《贵州鸟类志》、《贵州鸟类志》补遗和相关文献(冉景丞等2003),且《中国动物志鸟纲》、《中国鸟类志》、《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等专著的分布地区未列入贵州,故确定为贵州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汀对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大鼠肝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手术造成胆总管梗阻并注射细菌内毒素造成ACST模型,造模48 h后处死,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分别进行假手术(SN组)、ACST造模手术(ACST组)、ACST造模手术+乌司他汀治疗,依据乌司他汀浓度分为低(20000 U/kg·d)(ASCT-L组)、中(40000 U/kg·d)(ASCT-M组)、高(80000 U/kg·d)(ASCT-H组)三组,采集血液进行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采集部分肝组织进行组织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并分析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SN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随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大鼠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IL-6和TNF-α水平随剂量增加而降低,IL-10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升高,不同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T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N组,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汀治疗ACST大鼠疗效显著,对肝屏障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其机制及合适的给药剂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烟草中谷氨酰胺合成酶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烟草中谷氨酰胺合成酶2(GS2)基因的结构特点、差异与进化的关系。方法:对NCBI已公布的皱叶烟草(Np)、渐狭叶烟草(Na)和美花烟草(Ns)及拟南芥(At)、籼稻(Os)的GS2序列,利用MEGA进行聚类分析,用ProtParam、NETPHOS 2.0 Server、TargetP1.1Server、ProtScale、Scansite和SOPMA进行肽链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修饰、亲水性/疏水性、前导肽、motif和二级结构的预测分析。结果:Na、Ns的GS2在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和前导肽方面与At和Os的GS2非常相似;Np的GS2不具有前导肽和磷酸化位点,且不定位于叶绿体中。结论:Na和Ns的GS2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但Np的GS2与Na和Ns的差别较大,与GS1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7.
8.
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信息重描述了寄生于嘉陵江重庆段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鳃部和胆囊的尖形碘泡虫(Myxobolus acutus Wu and Chen, 1987), 并获得了该虫体的18S rDNA和ITS1 rDNA序列。尖形碘泡虫成熟孢子壳面观呈梨形, 前端稍尖, 后端钝圆, 缝面观呈宽纺锤形。孢子长(13.6±0.9) μm [(11.4—15.3) μm], 宽(10.2±0.9) μm [(7.5—12.8) μm], 厚(7.6±0.6) μm [(6.9—8.3) μm]。两梨形极囊开口处紧靠并位于孢子前端, 极囊大小不等, 大极囊长(6.2±0.4) μm [(5.1—7.5) μm], 宽(3.8±0.4) μm [(2.8—4.7) μm], 极丝盘绕5—8圈, 小极囊长(2.7±0.4) μm [(1.7—3.7) μm], 宽(1.4±0.2) μm [(0.9—1.9) μm], 极丝盘绕2—3圈。基于18S rDNA为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尖形碘泡虫与中华单极虫(Thelohanellus sinensis)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物种形成的进化支与贝壳碘泡虫(M. musseliusae)、苍梧碘泡虫(M. tsangwuensis)和鳃基碘泡虫(M. basilamellaris)形成的进化支呈姐妹群关系。通过系统发育与寄生部位关系的分析结果推测, 尖形碘泡虫的初始寄生部位可能为鳃, 而胆囊则是该物种后来适应的新的寄生部位。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12日,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调查时,于三岔河管理站周边(25°17′15.5″N,108°04′30.2″E,海拔490 m)网捕到1只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经检索书籍(郑作新2002,尹琏等2006,Robson 2008),并依据"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分类系统,鉴定为大草莺(Graminicola striatus).该鸟种未记载于《贵州鸟类志》、《贵州鸟类志》补遗和相关文献(冉景丞等2003),且《中国动物志鸟纲》、《中国鸟类志》、《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等专著的分布地区未列入贵州,故确定为贵州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0.
子午岭地区草本药用植物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子午岭地区桥山林区最常见的几种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Ochai指数(OI)、Jaccard指数(JI),结合Pearson系数和以及χ2统计量对研究区内的药用草本植物两两之间及药用草本植物与本区常见优势木本植物间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以了解子午岭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结果显示:(1)药用草本物种间白头翁与苦参、黄精与沙参显示出极显著的正联结关系,而穿龙薯蓣与刺儿菜、翻白草、祁州漏芦、茵陈蒿、远志,刺儿菜与玉竹,翻白草与黄精,黄精与茵陈蒿则表现出极显著的负联结关系。(2)木本植物与药用草本植物的关系因物种不同而异,其中刺槐与刺儿菜、辽东栎与穿龙薯蓣、辽东栎与玉竹、辽东栎与黄精、白桦与穿龙薯蓣均具有极显著的正联结关系;而刺槐与穿龙薯蓣、玉竹,辽东栎与刺儿菜、翻白草、茵陈蒿、苦参,槲栎与龙牙草、茵陈蒿,白桦与天南星、茵陈蒿,油松与益母草,野胡桃与黄精均具有极显著的负联结关系。(3)基于物种关联性的不同,将药用草本植物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研究认为,种间联结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对该区药用经济植物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