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三里穴、中脘对大鼠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传输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 20 只。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针刺组进行针刺足三里、中脘,连续治疗14天。于末次针刺结束后,各组记录进食量、体重等;后各组禁食24 h后进行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测定,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胃泌素、胃动素、食欲素A及食欲素1型受体。结果:造模前,三组大鼠体重和进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天,模型组及针刺组体重和进食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干预后,模型组体重和进食量低于空白组和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干预后,针刺组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泌素、胃动素、食欲素A及食欲素1型受体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泌素、胃动素、食欲素A及食欲素1型受体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泌素、胃动素、食欲素A及食欲素1型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胃大部切除术后大鼠足三里穴、中脘穴,改善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改变脑肠肽代谢,增加食欲素A水平,激活食欲素1型受体,促进胃泌素、胃动素分泌。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是近年来愈来愈多被认知的肝相关联疾病之一。在北美及欧洲NAFLD已成为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课题。美国胃肠病学会(AGA)[1]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2]提出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现综述如下。NALFD的概念和命名1概念:脂肪肝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类。人类发现肥胖的个体随肝内发生大泡性肝脂肪变(Macrovesicularhepaticsteatosis)并伴炎症性改变,继而发展并走向纤维化已有数十年,然而为多数学者所忽视,未被视为独立性疾病,直至近年来方认识此病。这种病人肝组织学检查呈现有与酒精性肝炎难以区别的变化,如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髓过氧化物酶(MPO)YL粒细胞相关抗原(CD1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88例大肠癌组织、72例大肠腺瘤组织及5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PDGF-D、MPO及CD15的表达情况。结果:PDGF—D、MPO、CD1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3%、63.64%、61.36%。PDGF—D、MPO在正常组、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三者之间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15在正常组、大肠腺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正常组与大肠腺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DGF—D、MPO、CD15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2_31%、75.00%,73.08%;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52.78%,47.22%,三者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DGF.D、MPO、CD1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及组织分化程度均无相关(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GF—D及MPO在大肠癌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O.05)。大肠癌中CD15与PDGF—D、MPO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DGF—D、MPO与CDl5在大肠癌中的高表达,提示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大肠癌恶性程度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多点针刺对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热休克蛋白90(HSP90)、食欲素A(OX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10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组(n=55例)及对照组(n=5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点针刺,时间分别为:术前30分钟(采血后)、术后4-6小时、术后两天,每日两次,每次留针30 min;取穴为双侧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内关、合谷、百会、印堂穴。检测两组术前30分钟(针刺前)、术后30分钟、术后第3 d的血清NO、MPO、HSP90、OXA水平的变化;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自主排便时间、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观察术后48 h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0 min,与术前相比较,NO、MPO、HSP90升高,OX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与术后30 min相比较,NO、MPO、HPS90下降,观察组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与术后30 min相比较,OXA升高,观察组水平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观察组腹胀、恶心呕吐及腹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针刺可显著促进全麻LC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加快术后腹胀、恶心呕吐及腹痛缓解;显著降低全麻LC术后患者血清NO、MPO、HSP90水平,升高血清OXA水平。我们推测,OXA信号通路增强,可能是多点针刺治疗全麻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中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是近年来愈来愈多被认知的肝相关联疾病之一。在北美及欧洲NAFLD已成为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课题。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提出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