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是近年来愈来愈多被认知的肝相关联疾病之一。在北美及欧洲NAFLD已成为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课题。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提出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机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健康保证。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内外环境紊乱时,机体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肠道菌群紊乱,从而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肠道菌群紊乱能够影响肠道胆汁酸代谢,胆碱及其代谢产物产生,短链脂肪酸形成,肠道内源性乙醇产生,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肠道蠕动改变等多种生物学机制的改变,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及进程。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其在消化、吸收及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已成为影响NAFLD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肝轴紊乱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密切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干预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NAFLD的新手段。本综述主要探讨肠道菌群异常对NAFLD/NASH发病过程、机制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可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迄今为止,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两次打击学说",即肝脏的脂肪变性及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自"肠-肝轴"被提出后,关于肠道粘膜屏障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近些年来,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粘膜的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肠粘膜的四个屏障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粘膜屏障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有肥胖、糖尿病和高胆固醇。尽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事实上至今尚未发现可以用于治疗的药物。山楂酸是一种五环三萜化合物,已报道具有多种药理特性,包括抗炎、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山楂酸能够抑制高脂饲料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生成。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山楂酸体外对肝细胞(LO2)脂质累积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山楂酸可抑制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LO2细胞脂质累积,进一步研究表明,山楂酸可抑制LO2细胞的SCAP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日渐成为目前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其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望减轻NAFLD患者肝炎的严重程度并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目前认为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而减轻体重被认为是最基础的治疗措施,但单纯依靠减肥治疗脂肪性肝病(FLD)的效果并不理想,药物在脂肪性肝炎防治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目前没有根治这一疾病的特效药物,单纯针对某一发病机制的药物亦难以治愈NAFLD这种复杂的疾病,本文主要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脂、保肝抗炎及改善肠道菌群等四方面介绍一下本病的药物治疗进展。提倡改变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干预治疗紧密结合,以取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肝细胞死亡与该病的相关性已被广泛报道。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研究发现,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电针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组)和对照组(护肝宁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BMI24)、适量有氧运动等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仅服用护肝宁,3次/d,联合组服用当飞利肝宁及电针腧穴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脂肪肝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NADPH氧化酶(NOX)在酒精性肝病(ALD)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正常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逐渐增加酒精浓度和剂量(30%-60%,5-9g/kg/d)的方法酒精灌胃,分别于4周、8周、12周和16周末随机分批处死,留取肝组织标本并制备10%的肝匀浆。应用比色法检测肝匀浆肝组织甘油三酯(TG)、氧自由基(OFR)、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肝组织HIF-1α蛋白表达,RT-PCR方法分别检测HIF-1α及P47phox NOX mRNA的表达。结果成功制备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组织HIF-1α蛋白表达量及HIF-1α和P47phox NOX mRNA逐渐增强,至16周时达高峰,HIF-1α与P47phox NOX mRNA相对表达量间呈正相关(r=0.73,P0.01),P47phox NOX mRNA相对表达量与TG、OFR和MDA的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68和0.65,P值均0.01,与SO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5,P0.01。结论 ALD模型大鼠肝组织HIF-α及下游NOX表达增强,与肝脏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参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方法用酒精灌胃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分别于4、8、12和16周留取血清和肝组织,用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用生化比色法检测肝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血栓素B2(TXB2)、甘油三酯(TG)、氧自由基(ORF)、抗超氧阴离子(ASO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用HE染色、苏丹Ⅳ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随着病程进展,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脏呈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内炎性坏死灶、窦周纤维化和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等病理改变,血清ALT和AST逐渐升高,CHE降低,肝组织匀浆TG、OFR、MDA和TXB2含量逐渐升高,SOD、ASOA和6-K-PGF1α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ALD发病过程中存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NLRP3炎症小体广泛存在于肝实质和非实质细胞中,它可以感知和识别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危险信号,进而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触发免疫反应与细胞焦亡。近年来,随着对NLRP3炎症小体认识的逐步深入,其异常激活被认为与慢性肝病及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NLRP3炎症小体被认为是相关肝脏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分子靶点。本文主要讨论了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机制及其在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总结了NLRP3炎症小体相关靶点抑制剂在慢性肝病及肝损伤中的应用,从而为NLRP3炎症小体在慢性肝病及肝损伤中的相关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肠道菌群,它们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其紊乱被认为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肝与肠道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解剖位置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参与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最终影响慢性肝疾病的发展。目前,有众多学者对肠道菌群在肝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但涉及其中具体的机制尚未探明。本文就肠道菌群通过参与Toll样受体(TLRs)活化加重肝纤维化;胆汁酸代谢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T细胞分化改善酒精性肝病(ALD);活性氧簇(ROS)生成影响肝癌(HCC)发展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展逐渐低龄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纤维化进展,可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一样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并出现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使其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和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人类非常重要,如果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单纯性脂肪肝阶段就对疾病进行干预,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NAFLD是人类在本世纪需要面对的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现在正迅速成为慢性肝病最突出的原因之一,并构成全球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因其高度流行、潜在侵袭性和进展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抑制肝内脂质积累被认为是NAFLD的主要治疗策略。柴胡皂苷A(SSa)和柴胡皂苷D(SSd)是柴胡皂苷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癌和保肝作用。然而,关于柴胡皂苷对NAFLD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机制,目前暂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自1958年Ludwig首次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liverdisease,NAFLD)以来,时至今日,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顽疾,是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和认识的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几个潜在的机制已经明确,其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目前为止在NAFLD发病中最重要的环节。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或酒精摄入量小于20克/天)致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并以肝细胞脂肪变、气球样变、弥漫性肝小叶轻度炎症和(或)…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酒精滥用的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肝病综合征,目前已成为广受关注的肝病医学难题。随着抗脂肪肝药物的深入研究,动物模型制作得到很好发展。近年来,在大鼠、沙鼠、小鼠、兔和小猪等动物种属成功地建立了食物、胃肠外营养与蛋氨酸胆碱缺乏等诱导的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这些模型为研究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提供了机会。每种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合理应用动物模型能更好地开展脂肪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若干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仍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NAFLD是一类包含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等疾病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并可能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并且尚没有理想的有效治疗药物。该文主要就NAFL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NAFL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血管新生是在现有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进而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新生不仅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且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血管新生的概念以及其在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肝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且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西医治疗手段与不断升高的发病率呈不相吻合的趋势。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占重要一席之地。作者认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优势点在于:1)临床运用广泛且具疗效;2)中药多途径的治疗效应与疾病的复杂机理相对应;3)抑制炎症、保肝降酶效应显著。并在如何开展临床研究;从调节肠道菌群、抗肝纤维化、以及中药组分复方方面开展基础研究提出了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酒精性肝病的致病因素是单一,但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脏免疫系统被认为是独特的免疫系统,其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肝内既有参与外周循环的淋巴细胞,也有长期定居于此的免疫细胞;加上肝脏解剖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殊性决定了肝脏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肝脏免疫系统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为酒精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