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集的80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按抛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总清除率;比较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及CRP、PCT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50%(2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细菌总清除率为67.50%(27/40),高于对照组的30.00%(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PACHE Ⅱ评分及CRP、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 两组APACHE Ⅱ评分及CRP、PCT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其临床症状及控制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病毒病害是危害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是选育对病毒有抗性的品种。随着病毒与植物互作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病毒在其生活周期中与其所依赖的植物基因的互作有了深入的认识。病毒进入植物细胞后,其病毒颗粒的解聚、基因的表达、基因组的复制、其核酸蛋白复合体通过包间连丝和韧皮部的移动等过程都依赖病毒基因与植物特定基因的相互作用。这些植物基因的隐性突变可以导致植物对病毒的抗性。这类变异存在于作物的自然变异群体中,可以直接应用于抗病育种。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以在动植物体内对DNA序列进行定点突变的新技术,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该技术对病毒所依赖的植物基因进行定点突变或编辑,从而打破病毒与植物基因的互作关系,为创造抗病毒的作物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植物病毒互作研究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结合可以克服自然变异群体中,病毒依赖基因隐性突变频率小的问题,加速相关种质资源的创新步伐。因此它们正成为两支有力的翅膀,推动抗病育种的腾飞。拟通过对基因编辑研究领域近两年的研究进展以及植物与病毒互作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毒植物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熊猫肠道中芽孢杆菌的种类、纤维素分解能力、抗微生物作用和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方法】利用芽孢耐高温特性分离菌株,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测量芽孢杆菌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上的分解圈分析其纤维素分解能力,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结合软件分析抑菌能力和进化树之间的关系,通过PCR调查芽孢杆菌的抗菌肽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药敏试验检测芽孢杆菌是否对常用抗生素敏感。【结果】共分离得到21株芽孢杆菌;进化树显示,这些芽孢杆菌分为6个类别(Category);羧甲基纤维素钠水解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分解纤维素;大部分芽孢杆菌菌株对3种肠道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聚类分析表明,菌株的抗菌能力与基于16S r RNA基因的分类有一定的关联性;66.67%(14/21)的菌株中可以检测到2个或3个抗菌肽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整体药物耐受率低,仅为7.54%(19/264),但仍有少数菌株对抗生素耐受。【结论】分离菌株种类丰富,分布平均,且均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21株菌株都含有抗菌肽基因,代谢产物对3种肠道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常用抗生素耐受性低,对规范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5.
海南山苦茶叶的化学成分(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海南山苦茶叶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的测定和波谱数据的解析,分别鉴定为3-羟基-4,5(R)-二甲基-2(5H)-呋喃酮(1)、没食子酸(2)、(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3)、aviculin(4)、(+)-lyoniresinol 3α-O-α-L-rhamnopyranoside(5)、(Z)-3-己烯醇-β-D-葡萄糖苷(6)、3,4,8,9,10-五羟基-二苯并[b,d]吡喃-6-酮(7)、木栓醇(8)、β-谷甾醇(9)和木栓酮(10),其中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同浓度的水稻特征性植硅体,未发现粟遗存的证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以水稻(Oryza sativa)为主,粟(Setaria italica)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以来自茎叶的扇型植硅体为主,而且不同区域水稻植硅体分布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禹会村遗址的水稻收割方式可能为连杆收割,将水稻带入遗址内分开完成脱粒与脱壳行为。其中城垣区水稻加工活动可能存在集中完成的现象,而生活遗迹区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此外,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水平较低,可能存在包括粳稻在内多个水稻品种。本文揭示了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结构、农作物的加工活动及农业发展水平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泛素化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泛素化作为植物体内一种广泛存在的调控细胞反应的机制,参与调控植物抗病反应。本文综述了泛素化系统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重点介绍了CRLs型E3泛素连接酶和RING/U-box型E3泛素连接酶如何参与调控植物抗病信号途径,以及病原物通过效应蛋白和毒性因子调控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为阐明植物抗病机理和植物病害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钾(K)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在调节酶活性、膜电位、细胞内稳态和确保蛋白质稳定合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主要通过钾离子通道及转运蛋白介导钾离子的吸收与转运。近年来,已经分离出不同类型的钾离子通道,其中最早被发现并深入研究的钾离子通道是Shaker钾离子通道。综述了植物钾离子通道以及其分类、Shaker钾离子通道的结构特征、AKT1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AKT1在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和钾离子通道AKT1其中的两种调控机制,通过CBL/CIPK的磷酸化和异源聚合进行内部调控,并展望了钾离子通道AKT1后续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异丙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聚合物萃取人血浆中的异丙酚。方法:用热聚合法制备异丙酚分子印迹聚合物,考查聚合物的性能,并用它来萃取血浆中不同浓度的异丙酚。结果: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以氢键的方式结合;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地吸附血浆中的异丙酚。结论: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从人血浆中吸附异丙酚,其吸附率受底物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